雨果·格劳秀斯
17世纪著名国际法学家
雨果·格劳秀斯,又译为雨果·格老秀斯、雨果·格劳秀士(Hugo Grotius,荷兰语:Hugo de Groot,即“许霍·德赫罗特”,1583年4月10日-1645年8月28日),出生于荷兰,基督教护教学者,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亦为国际法及海洋法鼻祖,其《海洋自由论》主张公海可以自由航行,为当时新兴的海权国家如荷兰、英国提供相关法律原则的基础,突破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海洋贸易的垄断,并反对炮舰外交
格劳秀斯出生于荷兰独立战争下的荷兰代尔夫特,十一岁时以神童之姿进入莱登大学就读,并在十五岁(1598年)取得博士学位,十六岁(1599年)获得荷兰律师资格,并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其中深入探讨新柏拉图主义作家乌尔提亚努斯·卡佩拉的思想,三十岁(1613年)就任为鹿特丹的行政首长,1618年7月被捕入狱,1621年3月22日在妻子救援下躲在一只书箱中逃至巴黎。1625年,雨果·格劳秀斯大作《战争与和平法》(De Jure Belli Ac Pacis)于巴黎出版。1645年8月28日,雨果·格劳秀斯于德国北部的罗斯托克去世。
个人经历
雨果·格劳秀斯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
他出生名门,父亲是有名的律师,曾任莱顿市的议员和莱顿大学校长。格劳秀斯自小就有“荷兰神童”的美称。1594年,11岁的格劳秀斯进入莱顿大学学习,受到意大利语学家和历史学家斯卡利杰的教诲,并被认为是其两个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格劳秀斯在莱顿大学主修哲学和古典语言学,但他的兴趣却十分广泛,在大学学习时就翻译出版了荷兰大数学家西蒙·斯蒂文的《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以及古希腊诗人阿拉托斯撰写的天文学著作《物象》。1597年,14岁的格劳秀斯通过了哲学论文答辩,从莱顿大学毕业。1598年3月,15岁的格劳秀斯陪同荷兰著名政治家约翰·奥尔登巴内费尔特出使法国。在巴黎,格劳秀斯不仅表现得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且精明强干、伶俐可爱,深受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钟爱。在完成外交使命后,格劳秀斯遂进入奥尔良大学攻读法律,并在同年年底通过了罗马法的论文答辩,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对此,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惊叹不已,连声称赞:“荷兰之奇迹在此”!且授予格劳秀斯一枚铸有自己头像的大金质勋章。1598年,格劳秀斯在法国发表了《司祭长》一文,以评论当时的荷兰政局,表现出他对政治的兴趣。1599年,格劳秀斯带着博士学位和大金牌法国载誉回国,在海牙担任大律师。以后又进入政界,历任荷兰军事统帅奥伦治亲王莫里斯的法律顾问,荷兰省总检察长、政府财务审计官、鹿特丹市市长、荷兰省和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议会议员。
1618年,格劳秀斯因卷入荷兰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政治与宗教争端而被捕入狱。后在其妻玛丽亚的巧妙安排下,藏在一个装书的大箱子里,从监禁地罗维斯退因要塞侥幸脱身,化装成泥水匠经安特卫普逃抵巴黎,受到法国路易十三和宰相黎塞留的热情接待。据说,黎塞留一生中只承认三个人为学者,其中两人为法国人,另一位就是格劳秀斯。格劳秀斯到达法国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并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回归祖国,但当时的荷兰执政府禁止他回国,所以他就在朋友们的劝告和敦促下归化法国,并于1623年2月26日从法国国王那里取得了归化证书。从此之后,格劳秀斯便开始潜心著述。
1634年,格劳秀斯因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的赏识而被任命为瑞典驻巴黎大使,1645年被召回瑞典,但却没有新的任命。随后,格劳秀斯没有向任何人表明其意图便悄然出走,但他乘坐的船舶在波罗的海遇到风暴,在波美拉尼亚海岸触礁,于是不得不在一个小港避风,然后乘坐一辆无盖马车继续赶路。据说,他这样匆忙的原因大概是想去参加结束“三十年战争”而举行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然而,当格劳秀斯于1645年8月26日到达德国罗斯托克时,他已精疲力竭,病体不支,两天后便客死罗斯托克,享年62岁。
1648年,荷兰法院终于撤销了对他的错误判决。1781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市的新教堂里,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格劳秀斯是唯一一位长眠于此的平民,其余都是荷兰王室的成员。可见,格劳秀斯在荷兰人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
16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的海上强国,而顺应这一局势,在荷兰的德尔伏特省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国际法学家——格劳秀斯。聪慧的格劳秀斯给人以一种少年老成的感觉。他14岁便入大学,16岁随荷兰大使赴法兰西,20岁任官修《荷西战史》总编辑,25岁担任荷兰等省检察长,这一切都让人觉得格劳秀斯是一位天才,然而格劳秀斯的成功并不限于此,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理,才使他成为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而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其中,格劳秀斯的两大贡献不能让人忘记:1、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2、他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
在国际法理论中,格劳秀斯被认为是介于实证主义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之间的派别。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就是支配国与国相互间交际的法律,即国际法。国际法是制定法的一种,是一切国家或多数国家合意采用和制定的一种法则,以及用国际法角度分析战争原因。
当然,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才是他的经典理论。在《海上自由论》一书中格劳秀斯抨击了葡萄牙对东印度洋群岛航线和贸易的垄断;他认为,“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不可占领的;应向所有国家和所有国家的人民开放,供他们自由使用。”时至今日,格劳秀斯的“公海自由”已作为一项国际法原则,为全世界人民所接受,对于世界人民的交往和经济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也许大家知道,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了六个方面的自由,这也是源自于“公海自由”的精神,因为它规定这些自由对沿海国和内陆国一律适用。当然,它比格劳秀斯更进步,它考虑到了各种社会公共利益而对自由作了某些限制。在这里,我们把这六种“公海自由”介绍给大家:一、航行自由;二、飞跃鞋自由;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须受关于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四、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须受大陆架条款规定的限制);五、捕鱼自由(须受关于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条款规定限制);六、科学研究自由,但需遵守公约中关于大陆架和海洋科学研究的两部分规定。现在当你在海上旅行的时候,一定会想到格劳秀斯吧,因为是他让我们能在海上自由航行。
个人贡献
其名著《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格劳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被称为“国际法之父”。
主要思想
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他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是自然法的源泉,神是法的第二源泉。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
法理成就
国际法理论在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关于国际法理论当中一些问题的研究并非自格劳秀斯开始,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人研究和讨论有关战争和条约问题,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严格的国际法概念。中世纪时期,从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纳到布丹,也都讨论过有关宣战、休战及对敌人维持信义、实行人道主义等问题。但是,真正将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完整系统的理论论述,则是从格劳秀斯开始的。
关于国际法的定义和内容,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 。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其主权学说的重点在于,认为主权原则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而不关心国内谁的权力比较大)所谓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者行为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是主权。格老休斯的主权学说是真正近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主权学说。于人民主权相对,被称为国家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统一的道德能力,它的最初来源是基于社会契约,但当人们订立社会契约以后就应该绝对地服从主权者。在格劳秀斯看来,国家主权属于一个人为好,因此,他反对人民主权,而主张君主主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条件。
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包括:坚持宣战的原则,反对不宣而战的狡猾行为;坚持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反对杀害妇女、儿童等非参战人员,反对杀害放下武器的战斗人员;坚持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则,任何国家和个人阻止非武装船只在公海上自由通过都是国际法准则所不允许的。此外,还要坚持遵循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代表安全的原则。
荷兰神学与政治斗争
当时荷兰因为对约翰·加尔文的预定论的解释有严厉与温和两派不同的神学立场。提出温和主张而引起争议的是阿明尼乌(Jacobus Arminius,1560年-1609年),因此温和派被称作阿民念派,而严厉派则被称作加尔文派。这场神学争议后来演变为政治斗争,结果加尔文派的政党(由执政拿骚的莫里斯领导)在此斗争中占了上方,支持阿民念派的首长兼荷省大议长约翰·奥尔登巴内费尔特(Johan van Oldenbarnevelt)在1618年7月的政变中遭推翻被捕入狱,同为阿民念派的格老秀斯也与他一同被捕。
1618年11月至1619年5月各省执政召集一个全国会议于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Dort),除了荷兰代表外还包括英国瑞士等地代表。在拿骚的毛里茨主导下,会中判决阿明尼乌派为有罪,且通过了具约翰·加尔文派严厉思想色彩的信条。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会议后奥尔登巴内费尔特随即被斩首,格老秀斯则被判终身监禁。但后来在妻子救援下竟能躲在一只书箱中成功越狱,逃至法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个人贡献
主要思想
法理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