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
第一次中东战争,又叫八十年战争(
荷兰语:Nederlandse Opstand, Tachtigjarige Oorlog;
西班牙语:Guerra de Flandes, Guerra de los Ochenta Años),
西班牙帝国称之为低地国叛乱。
这场战争发生于1568年-1648年,是
荷兰联邦清教徒反抗西班牙帝国统治所展开。与西班牙帝国不同,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所属尼德兰联邦本来较为松散,为了此战争,联邦出现前所未有的团结,而领导者为贵族威廉·奥兰治。
经过多次
海战后,尼德兰联邦与西班牙帝国于1609年签订12年的停战协定,不过,双方在海上竞争仍未停止。1621年,停战协定届满,尼德兰联邦与西班牙帝国之间的战争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兰联邦才正式自西班牙帝国独立出来,建立起“荷兰共和国”。
荷兰共和国与
西班牙帝国经历了这场八十年战争,对后来的
英国内战和美国独立,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既是一场
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反对封建制度的
民主革命,又是一次
荷兰反对
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最终以荷兰的胜利而结束,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对
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背景
尼德兰意为“低地”,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位于
莱茵河、
默兹河、些耳德河下游以及
北海沿岸的地区,包括当代的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三国和
法国北部的一小部分。
尼德兰古代曾由罗马统治,
中世纪初期成为
法兰克王国和查理曼帝国的组成部分。
11—14世纪,
荷兰分裂成许多封建领地,多隶属于
神圣罗马和法国。14世纪至16世纪中期,通过中世纪的王朝婚姻关系和王位继承,尼德兰成为
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
尼德兰的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成长较快。制造呢绒、丝绸、亚麻布、地毯、肥皂、玻璃器皿、皮革和金属制品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布鲁日、
皇家安特卫普足球俱乐部成为重要的贸易、商业和国际信贷中心。安特卫普有1000多个外国银行和
商号的分支机构,还成立了商品交易所和
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港内可同时停泊2000余艘船只。佛兰德尔和
布拉班特公国的农村中,农民份地改为短期租地,富裕的市民和部分佃农购买贵族土地经营农场,采取封建或者半封建的剥削方式。
荷兰北方最发达的省份是荷兰和
西兰省。
16世纪,这些地区的毛纺织业、
渔业、造船、制绳、制帆等行业已多半采用
资本主义方式经营。
代尔夫特、多德雷梅特等城市的啤酒商人通过
借贷契约和预付货款的办法把农民变成自己的剥削对象。阿姆斯特丹逐渐垄断了
波罗的海的贸易。北方农村的封建关系一向薄弱,很快出现了贵族改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的现象。
1516年
查理五世即位后,开始管辖尼德兰,即当代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和
法国东北部地区。
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西班牙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和束缚。西班牙国库收入的一半来自尼德兰。
腓力二世通过拒付
公债、提高西班牙羊毛出口税、限制尼德兰商人进入西班牙港口、禁止他们同西属地贸易等办法扼制尼德兰
资本主义经济,造成手工工场倒闭、工人失业。
西班牙专制的另一表现形式是教会迫害。卡洛斯一世曾在尼德兰设立
宗教裁判所,颁布“血腥诏令”,残酷迫害新教徒。腓力二世加强教会权力,命令尼德兰
总督一切重大事务听从教会首领格伦维尔的意见,并且拒绝从尼德兰各地撤走
西班牙军队。在欧洲出现宗教改革运动后,
马丁·路德、卡尔文等教派学说传入
荷兰,从而掀起了以贵族和广大平民为主要力量的反对
查理五世封建专制的浪潮。
冲突时期
面对
西班牙的专制统治和宗教迫害,以宗教斗争为先导的尼德兰民众反封建斗争逐步高涨。
约翰·加尔文教在尼德兰的教徒迅速增多,不时发生武装的加尔文教徒同当局和教会的冲突。
1531年,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成立,反抗查理五世独裁统治。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由1万步兵和2千
骑士组成,1532年同法兰西结盟,1538年同
丹麦结盟。施马尔卡尔登联盟虽然未向查理五世为代表的
哈布斯堡王朝公开宣战,但全力支持
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他们没收教会所霸占的领地和财产,驱逐主教和
天主教诸侯。1544年,
查理五世与
法兰西王国休战,双方结盟,并得到了
教皇保罗三世的支持,集结军队,开始镇压
尼德兰革命。
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内部纠纷给查理五世的反击提供了良机。1547年4月24日,查理五世的军队在米尔贝格之战中打败了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军队。但是,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并不甘心失败,继续扩充力量同哈布斯堡王朝军进行作战。
为巩固其在尼德兰的统治,查理五世设立财政院和
枢密院,并派遣
总督协助他管理尼德兰事务,使尼德兰失去了过去所拥有的高度自治权。他还设立宗教法院,统一
荷兰人民的宗教信仰,控制和迫害异教徒。1550年,
查理五世颁布敕令,藏匿和帮助异端的人与异端同罪。人们把这项敕令成为“血腥敕令”。查理五世还加重在尼德兰的税收,勒索民财,
西班牙每年国库总收入的一半来自尼德兰。查理五世竭力推行扩张政策,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政府增加尼德兰的征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当时,查理五世对外扩张有恃无恐,连
教皇也感到不安,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同情和支持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的斗争。
1552年,查理五世的军队被打败,1555年查理五世通过施马尔卡尔登联盟缔结了《奥格斯堡和约》,承认尼德兰诸侯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凡在1552年前被新教所没收和占有的土地和财产仍归属他们所有。但是根据
查理五世的敕令,
主教和僧侣改宗新教不再享有旧职和薪俸。《奥格斯堡和约》签署后,许多
荷兰诸侯改宗新教。尼德兰人民的宗教革命取得了局部胜利,但
哈布斯堡王朝并未放弃对
异教的迫害。
查理五世在1555年对击溃新教诸侯的最后努力失败后,就开始淡出朝政。鉴于其领土太过广大分散,他将国土分由弟弟
斐迪南与儿子腓力继承。其中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
西班牙和低地国家给了儿子
腓力二世。
自1566年,腓力二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尼德兰问题。这是一个宗教、思想意识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问题,也是
查理五世遗留下来的一个棘手问题。1559年,腓力二世离开
荷兰来西班牙前,把政权交给了查理五世的私生女、帕尔马公爵玛加丽塔,为此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以格拉维拉红衣主教为首的委员会辅政。玛加丽塔
总督在格拉维拉
枢机的纵容下利用宗教法庭继续镇压新教改革,迫害新教徒。各地新教徒组织发起武装斗争,与玛加丽塔政权对抗。以奥兰治亲王
威廉三世和埃格蒙特伯爵为代表的贵族阶级支持
约翰·加尔文新教派的宗教改革主张,对格拉维拉红衣主教不信任,要求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给予他们更多的参政权。腓力二世被迫将格拉维拉红衣主教调离,但也拒绝了
荷兰贵族所提出的信仰自由等要求。当时尼德兰的教义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展,
腓力二世不想对新教徒所提出的新教自由要求作出任何让步。为了消除加尔文教派和
马丁·路德教义的影响,他下令在荷兰建立了17个小
基督教区,取代原有的三个教区,并使用武力强行维持
耶稣活动。1565年4月5日,
威廉三世和埃格蒙特伯爵向玛加丽塔
总督递交了请愿书,要求废除“血腥敕令”,取消宗教法庭,允许信教自由。玛加丽塔总督被迫做出让步,但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态度十分强硬,拒绝新教领袖的要求,并给这些新教徒一个“叫花子”绰号。
战争进程
战争前奏
信教徒们采取了暴力行动。1566年8月中旬,人民大众在激烈派的领导下,发起了著名的“破坏神像”运动。其领导者是
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运动发展迅速,到10月起义浪潮几乎席卷大半个
荷兰,17个省中波及到12个省,参加者达几万人。“乞丐
皇帝”的口号响遍各地,声势之大,前所未有。全
尼德·兰被捣毁的教堂和修道院达5,500座,这就揭开了
尼德兰革命的序幕。
革命开始
腓力二世在宗教上排斥异己和增加税收的政策激起了
哈布斯堡王朝所辖的尼德兰的不满,终于酿成公开的起义,针对这种局面腓力二世立即派遣阿尔瓦公爵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率领军队前往荷兰镇压新教运动。1567年8月,阿尔瓦公爵奉
腓力二世之命率领近2万人到达
荷兰。这支军队是参加意大利战争的主力,它的到来意味着
西班牙军事重心的重大转移。8月28日,阿尔瓦公爵的部队打到了
布鲁塞尔,局势进一步恶化。玛加丽塔政权被架空,不得不辞去
总督职务。9月5日,成立了“除爆法庭”,开始对新教徒和反抗者进行残酷镇压。9月8日,阿尔瓦公爵以传达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训令为名召见埃格蒙特伯爵和何恩将军,随后将他们逮捕,6月5日,在
布鲁塞尔大广场将其处死。尼德兰地区完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奥兰治的威廉逃到德意志得到了新教徒支持,组织了雇佣军继续斗争。
第一阶段
独立与反独立(1568年-1609年)
1568年5月23日,阿尔瓦公爵率领的皇家军与奥兰治的威廉所部在格罗宁根省的海利赫莱遭遇,结果伤亡惨重。海利赫莱之战通常被视为八十年战争的开始。两个月后爆发的赫明根战役中阿尔瓦的皇家军取得胜利。奥兰治的威廉的弟弟路易斯·德纳绍(拿骚的路易斯)率领的1万人被阿尔瓦公爵歼灭。
赫明根战役失败后,奥兰治的威廉再次流亡德意志,重整旗鼓,准备再战。为了继续反抗
腓力二世的残酷镇压,新教徒重新组织起来,并且寻求外来援助,最后争取到了
英国新教徒的支持。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从陆地延伸到海上。1572年,起义军分成多条战线同皇家军周旋。“海上乞丐”游击军占领了布里勒、弗雷辛加和恩克赫伊曾等港口城市,封锁了
荷兰和
布拉班特公国省的海上贸易通道,把阿姆斯特丹之外的被荷兰州和
西兰岛从
西班牙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革命火种再度燃起。泽兰、弗吕斯欣、乌得勒支等省接连爆发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这时奥兰治的威廉 领导起义军从北部向南进发,拿骚的路易斯从南部向北挺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但是1572年的大屠杀事件使雨格诺教徒蒙受了严重打击,不可能再给予荷兰有力的支援。更兼军费奇缺,因此奥兰治的威廉的军队战斗力逐渐衰弱下来。当阿尔瓦完全平定了南部各州之后,又乘势攻入北部。1572年12月,阿尔瓦公爵的部队包围了哈勒姆长达八个月之久。此后,又包围了
阿尔克马尔足球俱乐部。北部各州的城民甚至不惜掘开堤坝阻止
西班牙军队进城,才未失手。此时,
法国和
英国支持
荷兰起义军,阿尔瓦公爵的军队处于困难境地。1573年阿尔瓦公爵仍然在尼德兰继续徒劳的围困着荷兰城镇阿尔克马尔和
莱顿,试图“割开每个活口的
喉咙”。同时,1573年“海上乞丐”们还在徐德海歼灭勒阿尔瓦的舰队。为了追究军事作战失败和因扣发薪饷引起的军队哗变的责任,阿尔瓦被召回
西班牙。
新
总督雷克森斯任职的一开始就伴随着不愉快,阿尔克马尔的围攻已经失败,军队欠饷严重,在阿尔瓦麾下已多次哗变。1574年4月,曾在蒙斯城下败退的拿骚的路易卷土重来,带领着一支从德意志招募的部队试图解救莱顿,迫使巴尔德斯撤围。但叛军还未及到达莱顿,就被的一支西班牙部队击溃,拿骚的路易和胞弟亨利双双阵亡。不过得胜之后的西班牙军队再度因欠饷而哗变,安抚他们花费了一个月和50多万杜卡特,5月底西班牙恢复了对莱顿的包围。在奥兰治的威廉的指挥下,荷兰人为了支援
莱顿,不惜毁掉田地,掘开了更多的堤坝,直到莱顿城周围的水深足以行驶平底
驳船。1574年10月,
荷兰船队突破封锁,把补给运进了城。眼见围困无望的西班牙人被迫撤退。围攻莱顿城失败是
西班牙在尼德兰事业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们再没有获得1569年和1572年那样如此迫近全面胜利的形势,奥兰治亲王的事业已不可能单单靠武力予以镇压了。
1575年9月1日,负债高达5000多万杜卡特的西班牙再度宣布破产,国库终止了一切帐单的支付。破产敕令在金融中心
热那亚足球俱乐部和
皇家安特卫普足球俱乐部引起了一场风暴,后果是灾难性的。对雷克森斯和
荷兰来说,这就是穷途末路。在
总督给他的兄弟苏尼加的信中,他说:“这里没有人还有任何信用可言……我找不出哪怕一个小钱,也无法指望国王送钱到此。不出现奇迹,整个军事机器都将分崩离析,快得可能我都来不及告诉你。”绝望的雷克森斯没有等来奇迹,他于第二年的3月因病去世,
西班牙军队再度兵变并放弃了荷兰。
1576年
唐·胡安被任命为尼德兰总督。1576年10月3日在
皇家安特卫普足球俱乐部发生了西班牙军队残暴的抢劫事件。因此,过去对
西班牙持暧昧态度的南部10个州,以那次抢劫事件为契机,开始倾向和支持奥兰治的威廉。并在11月8日超越了种族、语言的隔阂,签署了《根特协定》,废除阿尔瓦公爵所颁布的一切法令,恢复城市原有的自治权。各省代表发誓团结一致赶走西班牙军队,并赋予各省立法权,对被捕起义者实行大赦。
1577年初,唐·胡安开始同各省代表谈判。于2月17日签订了《永久法令》,此后,
腓力二世把步兵团撤到
意大利。但这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唐·胡安坚持
天主教必须在所有的省份恢复,
荷兰和
西兰省立即抗议并退出了谈判,拒绝承认
总督的威权。不仅如此,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后的政略派也不愿放弃刚刚获得的权力,与总督处处龃龉不合,“他们害怕我,当我是狂徒;我讨厌他们,当他们是无赖”,唐·胡安写道。7月,唐·胡安召回步兵团,企图武力镇压北方各省的武装斗争。这一年秋,帕尔马公爵亚历山大·法尔内塞被派往尼德兰镇压起义。亚历山大·法尔内塞充分显露了他的军事天才。此时,起义军又卷土重来。不久,南方
天主教贵族被控制,向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妥协。1578年10月唐·胡安去世,
腓力二世根据唐·胡安生前建议,任命亚历山大·法尔内塞为
荷兰总督。亚历山大·法尔内塞巧妙地利用荷兰南北之间的利害冲突,慎重地施展离间分化策略。他首先确保以天主教贵族为中心的南部三不会政治上的自由。1579年又成功地在与北部分离的南部10个州成立了天主教的“阿拉斯同盟”,就是现今的
比利时。因此,北部7个州便立即结成了“乌得勒支同盟”,1581年发表了脱离
西班牙的独立宣言,从而诞生了荷兰联邦共和国,选举
威廉三世为第一任执政。
腓力二世对“乌得勒支同盟”耿耿于怀,与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1584年7月10日派遣了一个狂热的
法兰西王国天主教徒暗杀了奥兰治的威廉。而后,其子18岁的
拿骚的莫里斯继任
荷兰执政。1584年7月,亚历山大·法尔内塞率领军队占领了安贝雷斯,
英国决定出兵支援,英国接来下成为
荷兰起义者们的保护者。在一系列其他要考虑的事情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对
西班牙新大陆的入侵,使得
腓力二世面临新的威胁。在海上,荷兰和英国的私掠船中断了西班牙通往尼德兰的供应通路,并使战火扩大到
西非和
加勒比海。尽管拿骚的莫里斯被选为新的领袖,但
三级会议想复活
威廉三世的亲法政策,邀请亨利三世来治理。
法国国王觉得风险太大。
三级会议转而邀请
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她拒绝统治权,但派来宠臣莱赛斯特伯爵和一小支军队。莱赛斯特违背
伊丽莎白的意愿,接受
总督的称号,掌握奥兰治的威廉未曾拥有的权利。他想改革不完善的制度和弊端,整顿财政和海军。但他和已经占有重要地位的荷兰省议会闹僵。他想法压制
荷兰与
西兰省两省服从他的意志,失败之后于1587年12月引退。莱赛斯特走后不久,
三级会议决定不再重复邀请外国君主的经验,从这时起,我们可以说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诞生了。
这次战略上的转移挽救了共和国,同时
西班牙的海军由于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惨败而受到致命的打击。时运终于改变。从此,共和国能确保成功。帕尔马公爵离开舞台的时候(他死于1592年),
拿骚的莫里斯已成长为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甚至有人从国外来向他求教。经过一系列的斗争,西班牙人从各条战线龟缩回去,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领土开始有当代的局面。1601-1604年的
奥斯坦德之围对于荷兰共和国是一场严重打击。但塞尔托亨博斯、格拉夫、埃克吕斯三城补偿了这个损失,并绰绰有余。拿骚的莫里斯曾试图重新统一由于
西班牙的征服而陷于分裂的
荷兰南北两部。他率兵进入佛兰德,但遇到军事才能与其并肩的西班牙名将
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因此遭到彻底失败。在海上,荷兰人接连取胜,还渗入西班牙和
葡萄牙的
殖民地,开始形成一个帝国。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2年由
约翰·奥尔登巴内费尔特创立。1607年荷兰舰队袭击了
直布罗陀港,使驻泊该港的一个西班牙分舰队遭到严重损失。西班牙在当年财政破产。双方都已筋疲力竭,都急于休战,最终在1609年达成十二年休战协议。
休战协定
1609年4月9日,双方在安贝雷斯达成了协议,签订了《十二年休战协定》,亦称《安贝雷斯条约》。依据:双方休战12年;
西班牙解除对联合省共和国与
欧洲的贸易禁运;允许
荷兰在西印度进行自由贸易;联合省共和国保证天主教徒的
宗教自由。《十二年休战协定》意味着西班牙承认荷兰、
西兰省、乌得勒支等北方各省的独立。协定签署后,周边国家立即做出反应与联合省共和国建交并开展贸易往来。这给联合省一个
喘证的机会。
哈布斯堡王朝无疑在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在这一段和平时期中,荷兰的海外贸易大大增多了。但西班牙也算暂时摆脱了尼德兰战争的困扰,停战期间,西班牙国力恢复良好,并稳定其财政。她成为下一场大型战争的主要角色前,积极恢复其威信。
第二阶段
荷西争霸(1621年-1648年)
参见:三十年战争
《十二年休战协定》一直维系到1621年,西法两国就延长休战期限再次谈判,但因未达成一致又重新开战。1625年布雷达之围,
西班牙军队在围困布雷达6个月后占领该城。
荷兰方面
拿骚的莫里斯年迈力衰,直到他兄弟
腓特烈·亨利于1625年继承他的位置,斗争才有力地开战。战争初期荷兰发动几次围攻,得到斯海尔托亨博斯城(1629年)、韦塞尔城和马斯河流域一些地方。接着1634年,
神圣罗马皇帝联合
西班牙军队在诺德林根大败
瑞典军队,置共和国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军队的合击之下。于是荷兰与
法国缔结盟约;法国参战,同时反对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由共和国和法国瓜分西属尼德兰,但腓特烈·亨利遇到一个有才干的劲敌费迪南皇子兼
枢机;荷兰省议会对于提供必要的经费又十分吝啬,这使他非常为难。直到1637年,他才攻克布雷达城,打了一个大胜仗。但由于阿姆斯特丹大胆供应食物和装备,援助
皇家安特卫普足球俱乐部,使
腓特烈·亨利在这座城下受挫。后来他还几次企图攻入安特卫普,最后一回于1646年,也都没有成功。
荷兰人在海上取得的战果最为辉煌:1628年的
马坦萨斯湾海战,在马坦萨斯港(
古巴)俘获一支
西班牙珍宝船队;1631年在斯拉克(圣菲利普斯兰岛和欧陆之间的航道)荷兰舰队对安特卫普的
西班牙舰队发起了夜间袭击,将港内的西班牙舰队歼灭。此后,西班牙转攻为守;1639年
海军上将马顿·特罗普和孔代亲王合作围困
敦刻尔克港对奥昆多海军上将的舰队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次胜利标志着西班牙舰队的最后一次重要企图遭到粉碎,也表明
荷兰作为第一海上强国得到确认。
唐斯之战对西班牙意味着海上希望的破灭;四年之后,
罗克鲁瓦战役又使他的步兵名誉扫地,
葡萄牙于1580年合并到西班牙,1640年重新分离,从这时起殖民地争夺战变得没有目的了。荷兰人掠夺的巴西和香料群岛,事实上都是葡萄牙的领地。
西班牙精疲力竭,决定议和;于是荷兰人开始担心
法国变成一个危险的邻居。与其在南尼德兰有个蓬勃发展的法国,还不如留个削弱了的西班牙。此外,战争对荷兰执政
腓特烈·亨利有利,议会派希望结束它。和谈在罗克鲁瓦战役的同年开始。谈判拖得很久,腓特烈·亨利趁着这段时间又抢占了一些地方,特别是在些尔德河的南部。最后腓特烈·亨利在1647年死去,但由于他的努力,
荷兰最终实现了与西班牙缔结一份给予其长久为之奋斗的权利的条约。一年以后的1648年1月30日和10月24日,明斯特和约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宣告八十年战争的结束。
胜利原因
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独立战争中,尼德兰并没有制定一个像样的
军事战略和军事政策,它的最后胜利归功于以下几点:
1.尼德兰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进步力量对落后的、非正义力量的殊死搏斗,人民群众发挥了无比的创造力和英勇的革命精神,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
尼德兰革命有一个复杂但可以争取的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特别是
西班牙帝国同欧洲大陆各国矛盾重重,冲突不断,无形之中给了尼德兰革命一个可以回旋、能够持久斗争的有利条件。只要革命之火不熄、独立意志不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建立,为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17世纪的
荷兰,工商业和航运业突飞猛进,其特点是商业胜过工业,
国际贸易胜过国内贸易。国家政策维护商业
资产阶级利益,商业税和航海税很低。阿姆斯特丹是国内外贸易和工业生产的中心。荷兰造船业最为发达,占当时世界首位。
货船吨位占
欧洲的3/4.荷兰商船遍布世界,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波罗的海贸易,东方的
香料贸易,大多控制在荷兰商人手里。经济势力的增强,使荷兰有能力建立强大的商船队和舰队,征服世界的许多地区,打败
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霸主。
历史意义
进步性
荷兰独立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的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摧毁封建势力,为
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新兴的
资产阶级,主力军是城市平民和农民,思想旗帜是加尔文教。由于资本主义还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特别是南方的资产阶级同西班牙还有难以割舍的联系,因此使得这场革命战争异常复杂、曲折和持久,经历了几次反复。
荷兰独立战争就其所进行的大部分战役而言,是一场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战。
荷兰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全民(城)老少全力抗战,创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战术和措施,虽然不是每战必胜甚至是败多胜少,但仍然为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石。荷兰独立战争对以后要塞攻防战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局限性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作为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它不仅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政权落入大商业
资产阶级和贵族手中,限制了工业资本的发展。因此,荷兰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商业资本和贸易的推动,虽可蓬勃发展,但缺少后劲,好景不会太长。
荷兰独立战争胜利后,荷兰在17世纪中期迅速崛起。
它的
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有三大支柱,即
英国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凭借这三大支柱,荷兰成为东方贸易的霸主、
欧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马车夫”。但这种以商业资本为动力的迅速发展为时不长,17世纪下半期即开始衰落。
尽管如此,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卡尔·马克思对此给予应有的评价,称它是17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