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座传播西学的学校。1839年,由英国人温施娣和美国传教士布朗在澳门开办。同年11月4日正式开学。西学课程全部采用英文课本,用英语教学。
档案
中文名称: 马礼逊学堂
发生时间: 1839—1849
所属朝代: 清
发生地点: 澳门
主题词或关键词: 澳门事件
栏目关键词: 事件 台港澳专题
辅助分类项: 澳门
简介
马礼逊学堂,澳门早期传播西学的新式学堂。
1834年8月1日,马礼逊父子(Robert Morrison)突然得急病去世。1836年在英鸦片商查顿(William Jardine)和颠地(Laneelot Dent)等人倡议和组织下,成立“马礼逊教育会”,从英,美募资金,每月向郭士立(Karl Friedich August Gutzlaff)夫人温施蒂(Wanstall)提供15英磅的资助,在其主办的女子私立学校中附设男塾,作为马礼逊学校的预备。1839年11月4日,温施蒂关闭其所办之女子私立学校及男塾后,同应邀前来的美国传教士,耶鲁大学毕业生布朗(Samual Robbins Brown)在澳门办起了中国第一所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地点在澳门半岛沙梨头附近,由布朗任校长。
最初招收6名学生读书,是一所为基督敎传敎而创办的“洋学堂”,为三至四年制,课程有英语,汉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地理,音乐,美术等。课时安排半天读汉语,半天读英语。
许多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和技术人才就是在这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例如近代改良思想家容闳和中国近代第一位著名西医黄宽,就是马礼逊学堂的高材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到欧美留学的留学生。1842年11月1日,学堂由澳门迁至香港特别行政区。1849年停办。
发起者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200年前,他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汉字典——《华英字典》。他还第一个把《圣经》译成中文,以自己的医学知识在澳门开办了第一个中西医合作的诊所。他展开了基督新教在中国的宣教历史。
1782年1月5日,马礼逊父子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的小镇莫佩思的一个贫雇农家里,在他之前已有七个兄姐,他排行最小,家境极为贫困。
马礼逊年青时在学校就读医学,知道神感动他前往中国,所以1804年便申请成为一名传教士。从那时起,马礼逊开始自学中文,并修习天文及医学。因为他深知当时清代并没有开放,不具有传教的自由,想要进入中国要有其他的切入点,而医学和天文是当时西方较先进的方向,因此他希望接着这个做为交流的媒介以顺利进入中国。
开办“洋学堂”英华书院
1818年马礼逊父子在澳门创办“英华书院”(Anglo-Chinese College),英华书院当时盖得相当有规模,类似大学,以教育华人青年及儿童为目标,是中国第一所洋学堂。该校也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以培养中国的教牧人才。校内以中英文施教,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1825年,该校开始招收女生。传教士在中国办学,为日后创办基督教大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事业。
开设中式诊所
1820年马礼逊父子在澳门开设了一家中式诊所,聘请中西医师,以免费医疗服务作为传教的媒介。1827年又增设一家眼科医院。六年以后,又在广州市开设了一家眼科医院,眼科医生聘请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师担当。
1834年7月30日马礼逊病倒在床,到8月1日晚10点钟逝世,享年52岁。遗体就安葬在澳门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墓地,安葬在他的前妻玛丽身旁。为了纪念他,澳门兴建了著名的马礼逊教堂,它位于东方基金会新会址边的永久墓园内,墓园中安放了五十个英国及美国人的墓碑。马礼逊教堂的门窗为别致的拱形设计,门前亮着很有特色的小圆灯,教堂内只有十张长椅,顶部保持着年代久远的屋梁、屋以及两台长吊扇。四周的环境清幽脱俗。曾于1922年重修, 是澳门最古老的基督教传道所。
参考资料
国家数字文化网 马礼逊学堂.www.ndcnc.gov.cn.2010-01-23
目录
概述
档案
简介
发起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