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书院(Ying Wa College)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学,是一所男子传统名校。由
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于1818年创立于
马六甲市,其后于1843年迁校到香港。学校现由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管理,于2008年成为直接资助计划中学,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补助学校之一,校舍位于
长沙湾,港铁
南昌站对外。校歌名为《Home of Our Youth》,是 Rupert Baldwin 在1938年的作品。
书院概要
英华书院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 历史悠久的传统男校,对华人教育、传教及出版事业、中国西文化沟通贡献良多,包括发行香港首份华文报章《
遐迩贯珍》,以及最先将《十三经》翻译成英文出版等。最初的学校是由马厩改建的教室,由中国教师授课。1818年英华书院正式开学,学制并不严格,分成三个班,实行中英双语教学;中国学生没有宗教限制,学校还提供住宿以及其它生活费用。该书院还为中国学生设立了
助学金,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当地的华侨青年入学、信仰
基督教,然后为传教士业服务。
英华书院是近代来华传教士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1818年由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
马礼逊父子和
米怜创办于
马六甲。
1843年,书院从
马六甲市迁移到香港,不久改为神学院,专门培养传教人才。该书院的最后一任校长是著名的来华传教士
理雅各,他也是著名的汉学家,他在担任英华书院校长期间,致力于把
中原地区的儒家传统经典翻译为英文,陆续出版了大量著作,受到西方的极大欢迎。
书院历史
马六甲时期
(1818年-1843年)
英华书院是由来自伦敦传道会 的
苏格兰传教士马礼逊计划创办,创办人也包括第一任院长米怜,当时学校的英文名称定为“Anglo-Chinese College”。1818年,英华书院在
马六甲市开始建基,并于同年11月11日进行奠基礼,此日现被校委定为学校的校庆日。1820年英华书院建成。1822年,院长
米怜病逝,由曾在英华书院修业的宏富礼接任。
1833年,传教士戴尔在
马六甲和
新加坡的布道站建立铸造中文活字阳文钢模、阴文铜模、以便铸造金属活字。
1839年,英国
苏格兰传教士、汉学家
理雅各接任为校长。
1843年,院长理雅各把英华书院和附属
印刷厂迁至
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从新加坡运过来的将近3900个中文活字钢模。
香港坚道时期
(1843年-?年)
1843年,院长理雅各将英华书院由
马六甲迁到
香港岛的坚道。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为主的报章《
遐迩贯珍》创立,是用英华书院的汉字活版印刷厂印刷发行。
王韬在1862年《香海羁踪》一文中报道,当时香港共有三间书院,
上环大书院,校长史安,中环保罗书院,校长宋美,上环、中环交界处的英华书院,校长
理雅各,“皆有子弟肄业,教以西国语言文字,造就人才,以供国家用。英华书院兼有机器活字版排印书籍。”当时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世界闻名:
俄罗斯沙王
钦差大臣、法国巴黎学会、
新加坡政府、太平天国、
两广总督、上海道台、清廷总理衙门等,都先后购买过英华书院铸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铜模。
除了英华书院外,刚才提到的两间书院,至今仍然存在。
(1873年-1930年)
1873年英华书院迁往新地址中西区半山般含道。同年,校长
理雅各返回
苏格兰的家乡;
王韬买下英华书院旧址的
印刷厂,在荷李活道29号,创立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
循环日报》。
(1930年-1963年)
弼街校舍位于香港九龙旺角弼街 56 号,现址为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基督教大楼。
(1963年-2003年)
牛津道校舍位于香港九龙九龙城区九龙塘牛津道 1 号 B,现址为
中华基督教会基华小学 (九龙塘)。牛津道时期是英华书院达到高峰的一个重要阶段。
1964年,校报“火炬”创刊,为全港最早期拥有校报的学校之一
1971年,夺
香港特别行政区校际体育运动比赛最高荣誉“玫瑰杯”
1991年,恢复社制比赛
1997年,出现该学校的首位
香港中学会考10A状元曾申翘
2000年,英华书院计划选址筹建新校
2003年9月,迁校至西九龙深水。新校所在街道被命名为英华街。
香港九龙深水埗区长沙湾英华街时期
(2003年-现在)
2004年 学界手球十连霸(因此队衣上出现一颗星,此后每十年冠军便增添一颗星)
2008年 转为直资中学
停办前校长
1818年至1822年
米怜(Rev. William Milne)
1822年至1824年 宏富礼(Rev. James Humphreys)
1824年至1828年
高大卫(Rev. David Collie)
1828年至1832年 修德(Rev. Samuel Kidd)
1832年至1834年 汤雅各(Rev.
jacob Tomlin)
1834年至1840年 伊云士(Rev. John Evans)
1839年至1867年
理雅各(Rev. James Legge)
复办后校长
1913年至1922年 晓士(Rev. Arnold Hughes)
1922年至1924年 腓力士(Rev. L. Gordon Phillips)
1924年至1930年 沈维昌
1930年至1938年 舒活(Rev. Frank Short)
1938年至1964年 纽宝璐(Herbert Noble)
1964年至1972年 艾礼士(Terence Iles)
1972年至1978年 京力士(Rex King)
1978年至1990年 梅浩滨
2003年至2011年 李志华
2011年至今 郑钧杰(代理)
各个社区
英华书院在1960年代已有社制,惟一度停办直至于1991年起复办,五社名称以对该校历史有重要影响力人士的名称命名,分别为何福堂社、梁发社、米怜社、马礼逊社及纽宝璐社。
学生在入学时便会被分派成五个会社。五社在每年都会分别竞逐校内文才(文化及音乐)武略(体育)各项比赛的锦标。总分最高之一 更会成为总冠军。在此制度下,比赛竞争更为激烈,同学参与也更加热情,校内的气氛也更为高涨。
何福堂社(Hoh Fuk Tong House)
何福堂社长的命名乃来自曾大力协助英华书院创校的何福堂牧师。
何福堂社的社色是蓝色,吉祥物是鹰,鹰的双翅正好就是代表着自由。
梁发社(Leung Faat House)
梁发是
中原地区的第一名牧师,梁发社也是以他的名称命名。
米怜社(Milne House)
米怜社的名称乃来自英华书院的第一任校长米怜牧师,他自1812年起来到中国传教。
马礼逊社(Morrison House)
为纪念英华书院的创校始祖
马礼逊父子牧师,其中一社便命名为马礼逊社。马礼逊牧师于1782年出生,16岁时献身传道,后来更在
马六甲创建该校。
马礼逊社以绿色作为社色并以龙作吉祥物。
纽宝璐社(Noble House)
纽宝璐社的名称来自英华书院迁校往弼街后的第二任校长纽宝璐太平绅士。
纽宝璐社以狮子作为吉祥物,以红色作为社色。
学术成就
英华书院一向在公开考试成绩上优良。英华书院之大学入学率亦维持于高水平,当中三大(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入学率亦逾五成。此外,英华同学更是在其他学界学术范畴比赛中屡夺奖项。
书院传统
英华书院的校色为绿色,不论牛津道旧校舍或是英华街新校舍皆是以绿色为主体。
英华书院的校呔亦为绿色,领袖生呔与一般学生校呔图纹上有分别,以方便记认。
英华书院年每年都会举办“Inter-class hymn singing contest”。
英华书院每年中七last day都会有“中七惜别会”,全体师生都会进入礼堂,观看三班中七同学所预备给全校师生的节目,场面往往都会声泪俱下,此告别礼年年举行以带给中七生最后一个难忘的回忆,可谓英华书院一大传统。
书院口号
英华书院流传著名为“Ying Wa Cry”的口号,由前校长艾礼士所创作,在学校的重要活动(如:毕业礼、
中国水上运动会、陆运会等)中由学生自发叫喊。Ying Wa Cry也在学界赛事中作打气之用,可谓英
刘德华间默契的记认。
“ TWO, FOUR, SIX, EIGHT,
WHAT DO WE APPRECIATE?
YING WA YING WA WA! WA! WA! ”
学生报火炬
学生报火炬于1964年创刊,为全港最早期拥有校报的学校之一。据创刊号解释,其意思为“薪火相传”,寓意借着校报以文会友,并将此精神延续下去。
知名校友
何福堂:中国第一位华人
基督教牧师,早年入读
马六甲英华书院
陈耀南博士:前副校长、后成为名誉校友、学者、香港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
陈耀声神父
许冠杰:
香港特别行政区流行曲歌手、作曲及填词人,于1970年代入读中六预科,毕业离校后考入香港大学。
梁锦松:香港前任财政司司长,现任百仕通
大中华国际集团主席,于1970年代就读,毕业离校后考入香港大学。
乐巩南:前民航处处长。
萧炯柱:前规划环境地政局局长,香港青年音乐训练基金创办人兼董事局主席。
胡国兴:
香港高等法院上诉庭副庭长、截取通讯及监察事务专员、前选举管理委员会主席、前与
香港教育大学有关的指控调查委员会主席
关启昌:
和记电讯国际有限公司及中华药业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
陈岳鹏:行政长官特别助理、汇贤智库政策发展总监、前南区区议员。
方道生:著名脑科医生。
苏庆和:嘉里建设有限公司
非执行董事、前领汇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黎文业:已故活学教育创办人之一,补习名师Amanda Tann的丈夫
邱逸博士:历史学者、《
孙子兵学大典》专家、评论员、文化人
唐基明:
电视广播监制,作品有《
银楼金粉》《
东方之珠》《
铁咀银牙》等
古伟牧:绿色和平项目主任及主要发言人。
学校诗歌
学术成就
英华书院之大学入学率亦维持于高水平,当中三大(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之入学率亦逾五成。
此外,英华同学更在其他学界学术范畴比赛中屡夺奖项。
书院音乐
英华书院纽宝璐礼堂放置了一部
ROLAND电子管
风琴,每逢早会,当老师进出礼堂时由学生风琴师弹奏进场和离场曲。
英华书院之学生屡次在Hong Kong Youth
音乐 Interflows及
香港校际音乐节等重要学界音乐赛事中获奖无数。
书院体育
英华书院除了曾在1971年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校际体育运动比赛夺最高荣誉“玫瑰杯”外,在现今的
中银香港紫荆杯(前称玫瑰杯)中亦在近年连续多次拿下季军及最佳进步奖,另外亦有多位英华运动员多次拿下在手球及篮球上的“最佳运动员奖”。
此外,英华书院分别在2001-2002,2006-2007以及2008-2009年度拿下“精英队际最佳表现学校大奖”。
2013年,英华在学界足球精英赛中一路杀退遵理,体艺等劲敌,首次身决赛。在5月19日的决赛中,凭前锋吴擎天一战定江山,一举击败素有“学界巴塞”之称的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赛后门将王子聪及冯冠鸣分别成为赛事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最有价值球员奖及
NBA最佳防守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