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著作
道藏编著《鬼谷子》下卷,有人称为外篇。"本",是根本的意思;"本经",主要讨论精神修养。"阴符",强调谋略的隐蔽性与变化莫溯,有很浓厚的道家色彩,历代对它的注解都不在少数。
《鬼谷子》上中卷十四篇(今存十二篇),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养生思想
养生之道,“得养生焉”中国古代养生学的思想主要根源于《道德经》、《庄子》的养生理论,注重养性修德、养气、主静、制欲,再经道教人士吸收,发展为注重生命、追求长生的养生思想,并包含丰富多彩的养生实践活动。鬼谷子养生学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养生理论之一,《东周列国志》指出世传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之一就是“出世学”,即“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侯。”[a]但这些仅是传说,真正能代表鬼谷学派养生理论的,主要在《本经阴符七术》篇中,讲求修道养德,调神养气,并提出仿生导引、动静相宜的养生方法,包含着浓厚的道家养生理念,并对后世道教养生思想起着重大影响,下面简要归纳其中的养生方法。
修道养德
养生之道,首在养德。古代养生历来重视德行修养功夫,《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认为“道”与“德”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庄子·天地》篇说:“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同样重视内在德性修养。东晋葛洪指出,“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求,皆不得长生也”,唐孙思邀也曾说过,“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长寿”。鬼谷子在修道养德方面亦有不少精辟论述。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一段指出:“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五气”指五脏的精气,陶弘景注曰:“五气,五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然养事之宜,归之于道”f}]。这里认为气是生命之本源,神是气之总帅,心灵是五气之住所,品德是精神在人身上的体现。在情志修炼中,养心是养神之根基,养德养气之关键。“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也,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用道德涵养五气,心才能得一 (即“道”),才能掌握道术。
《本经阴符七术》中“圣人”和“真人”处在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真人欲养生,需同天合道,对众生怀有慈爱悲悯之心,修道养德。“同天而合道”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要遵循事物的自然属性,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说到“道法自然”,上文中有提到《中经》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一段,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按春夏秋冬四气养生思想和方法一致。
调神养心
养生家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三者之中,神是主导。五脏养护的关键在于调神,心神安定,才能养气,养气才能五脏平和。养生贵在养神,清名医张志聪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一句时,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f}l足以说明中医及养生家对调神养气的看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l,只要保持平淡安定,排除心内杂念,做到精神内守,疾病就不会出现。
调神养气方法有二:一是虚静安己,心气合一。养神之法在于虚静,虚静之要在于养心,摄养心神是养生的根本方法。上文为阐述《鬼谷子》“虚静观”曾引《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一段,此段也阐明了虚静养心的方法:“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就是要淡泊名利,排除私欲杂念,没有了思想枷锁,人心就会坦然安详,自然心气合一,身心健康。
二是无为安静,脏腑和通。“实意法腾蛇”一段有云:“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腑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n (2]。意思是“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rr 。所以调神养气的另一方法在于无为,因循万事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其自然自然,就能脏腑和通,达到养生的目的。
仿生导引
动静结合
仿生导引在养生学中的运用,最著名的是“华佗五禽戏”。《庄子·刻意》亦有“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n 的说法。葛洪《抱朴子·别旨》中记载了仿生导引的具体做法:“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导引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疾之玄术矣”0《本经阴符七术》也是一种仿生导引的养生方法,每个段首都提纲掣领地进行总结,如“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散势法鸳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着”。现简要阐述如下   :
“盛神法五龙”—陶弘景注:“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法五龙。”故“五龙”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变化。而文中所提“五气”乃五脏之气。古代中医,将人体五脏与五行之气相对应,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所以此段意思就是养神需使得五脏之气,与五行之气相合,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才能身体强健。
“养志法灵龟”—《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已三千岁矣”,古人认为龟一种寿命长而又有灵性的动物,道家养生修炼也有一种“龟息”的方法。《抱朴子·对俗》日:“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2l,李时珍认为“龟以春夏出蛰脱甲,秋冬藏穴导引,故灵而多寿,能通任脉。”。所以此段意思就是养志就要效法乌龟:调匀呼吸,稳重缓行,凝神守一。此外,古代又常常将龟甲作为占卜工具,所以龟又有预知吉凶,明察是非的意义,效法乌龟,亦有这一层含义。
“实意法螣蛇”—陶弘景注:“意有委屈,蛇能屈伸,故实意者,法螣蛇也”,灵蛇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龙的一种,可以兴云驾雾,《尔雅》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实意就是充实、坚定思想意志。“实意法腾蛇”就是效法腾蛇,能屈能伸,思想坚定,能够自由游走,精神泰然。
“分威法伏熊”—:“伏熊”就是趴着隐藏起来准备伏击的熊。李时珍日:“熊如大泵而竖目,人足黑色。春夏膘肥时,皮浓筋弩,每升木引气,或堕快,俗呼跌膘,即《庄子》所谓熊经鸟申也”,熊在偷袭猎物之前,会先趴在地上,深藏不露、养精蓄锐、查看形势,时机一到,就会采取行动,扑向猎物。因此“分威”,就是发挥威力要效法熊,韬光养晦、一击即中,威势更是十分凶猛。
“散势法鸷鸟”—“鸷鸟”是既凶猛又出击迅速的鸟,比如鹰、雕。陶弘景注:“势散而后物服,犹鸟击禽获”[7l,王逸注《楚辞集解》曰:“鹜,执也。谓能执伏众鸟,鹰雕之类”。“散势”即散发势力,即利用有利的形势而采取行动所以这段意思就是效法鹜鸟捕猎时凶猛、迅速,运用体内的真气向体外散发以养生。
“转圆法食肉目”—关于“转圆”,陶弘景注:“言圣智不穷,若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穷”,就是像圆球一样活动自如,从容地应对各种情况。此段指“通过外在身体的锻炼增加人内在的聪明才智,使人的智慧和精气在体内还者复,复者往,宛转滑利,运转无穷,就像猛兽一样,精力充沛,威猛雄壮”   。
“损兑法灵”—“损兑”的含义在上文有详细解释,即减损杂念。蓍草是古代占卜常用工具之一,《说文》有解释“著,篙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著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21。此段意思是去除欲望杂念,就要效法灵蓍,心神专一,顺应自然之道。
作者简介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原文及译文
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译文:
盛神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所以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道是天地的开始,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有谁能看到它,没有谁能叫出它的名称,只好叫它做"神灵"。
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精神是道术的使者。人体的九窍、人体的器官,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通过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人类的肉体与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
人类了解各类事物,都是通过九窍。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向。
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欲不偟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译文:
养志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之所以需要培养志向,是因为如果不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如果有了某种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虑,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心的思想活动专一,欲望便无隙可乘;欲望无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会畅达。思路畅达,和气便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养志气,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便不通畅;思路不通畅,意志便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应对便不理直气壮;应对不理直气壮,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说明他的精神颓丧了。精神颓丧,便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由此可见,培养志向的重要。如何培养志向呢?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开始;自己镇定了,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志向意愿充实坚定,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明畅,经常固守,就能够震慑对方。
实意法螣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宇宙,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
实意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思想充实,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心要求安静,思考要求深远。心一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隰隔。思想坚定,心里便顺畅;心里安静,他所作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精神便自得其所,便会专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况干坏事,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等待别人开诚相见。彼此交流。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融,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接受的东西不恰当,计谋就会发生失误。那么,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神妙的灵感活动往来。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这便叫做:不出门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把头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没有见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称.不走动便可以达到目的地。这便叫做"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凭道来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译文:
分威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发挥。所以,要使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发挥要盛大,凭着内部的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定,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这就好像"镒"和"铢"比较一样,相差悬殊。所以,只要一动便一定有人跟从,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弯动一个指头,便可看到其他指头的变化。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挡。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自己要活动变化,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蔽意图,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把握住时机。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是养护自己的方法;自己讲求退让,便是使别人驯服的方法。所以,能够"神存兵亡",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译文:
散势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要效法鸷鸟。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间隙(时机)采取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会丧失威势,加上精神不专一,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变化不定。所以,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他一旦行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译文:
转圆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就使用猛兽功法。所谓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便是指计谋没有穷尽。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这种不可估量的智慧来通晓心术。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所以,圣人根据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
天地是没有终极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有的转化为吉,有的转化为祸。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因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圆转灵活,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方正直率,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即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机危之决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   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
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译文:
损悦
减损杂念以使心神专一,就使用灵蓍功法。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物都有成有败。隐微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获得的情况,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心神专一,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圣人不强加辞令进行辩解。所以,聪明人不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掉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繁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
适应事物的难易状况,然后制定谋略,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使对方方正直率的计谋不能确立,那就叫做“大功”。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仔细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总之,善于减损杂念而心神专一的人,他处理事物,就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万丈深谷中转动圆滑的石头一样。
参考资料
古代奇士鬼谷子的家乡:谷子村.河北新闻网.2023-11-02
目录
概述
养生思想
修道养德
调神养心
仿生导引
作者简介
原文及译文
盛神法五龙
养志法灵龟
实意法螣蛇
分威法伏熊
散势法鸷鸟
转圆法猛兽
损悦法灵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