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名,男,1968年7月出生,
枣庄市人,1990年6月参加工作,199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
武汉大学(原武汉测绘科学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获工学
学士。
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人物履历
1986年至1990年,在武汉大学(原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1990年6月至1991年9月,在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工作,任助理实习员;
1997年8月至1998年1月、1998年6月至1999年11月,在
香港理工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任助理研究员;
1999年12月至2003年5月,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3年5月至2015年6月,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长,研究员;
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2015年6月至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任免信息
2015年6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党组决定:李成名同志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局级),任职试用期一年。
2016年9月2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决定:李成名同志试用期满正式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副局级),任职时间从2015年6月起算。
人物简介
中国
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工程研究所(GIS)所长、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所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测绘学会航测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科学》学术杂志编委。中国测绘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测绘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1986年进入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1990年获得
学士,分配到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绘院工作,1991年考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
林宗坚教授、
舒宁教授,1994年获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因成绩出色被大学免试推荐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军教授,1997年获博士学位。于1998年6月获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至1999年10月在
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专业开展合作研究,1999年进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就职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工程研究所。他主要从事数字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基于WebService的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形图保密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曾被评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科技领军人才,获得全国测绘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学术经历
立志攻关
李成名从小爱钻研数学难题,考大学歪打正着学了
测绘学,进校前,不知道摄影测量与遥感是学什么东西,没想到,上了两年,越学越有乐趣,一读读到博士毕业。保研之前,被派到一线去体验,他选择了
山东省地质测绘队最为艰苦的外业测量分队去锻炼,在外业队这一年,越发让他明白了为什么而学、今后要学什么,同时坚定了他要一路做科研的决心。
测绘圈里最有名的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聚集了中国测绘界众多精英人才,这里也是李成名的母校。还在学校上学的时候,李成名就越来越喜欢上了这一行当,立志要做一名
测绘学行业的科研人员。1999年年底李成名博士毕业,分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做了一名科研人员。刚开始两年,因为手头项目太少,他工作五分之四的时间都花在写本子争取项目上,要不就是看资料,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从中得到启示,做一些相关实验,写几篇文章发表,至于为什么写这些文章,对这个行业发展究竟有什么帮助。他自己也说不清。这时候,有块难啃的骨头摆到了面前,面对一个多年来都没解决的保密技术难题的研发,李成名毅然选择了迎难而上,尽管项目经费仅有2万块钱。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难题,被李成名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拿下了,不过却花费了小十年光景,而且拿出解决方案之初,还接受了来自相关部门和各应用部门不同角度的考验。“这些年,做科研,做得很苦。光一项地理信息保密技术,就研究并反反复复论证了小十年。”李成名表示,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熬过来了,三年研发、再三年论证、又三年改善。这个难啃的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攻克了保密和公开应用的技术难关,催生和推动了每年120亿的导航产业,还在数字城市、数字省区、
网络地图等领域广为应用。这个过程,让他有深切体会:“成功需要顽强的毅力,有的人可能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却因为坚持不了而放弃了。”
处理技术
1999刚进研究院不久,李成名与团队就碰到一个
测绘学领域几十年来一直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难题。当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为解决我国地形图国家安全保密管理与社会大众广泛应用之间的矛盾,专门设立了“地形图数据保密处理方法”探索性科研专项,以便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角度对地形图保密问题作深入研究,达到“该保的保住、该放的放开”的效果。
在前院长
林宗坚教授的指导下,李成名一头扎进地形图数据保密处理方法研究中。凭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深厚的专业底蕴,凭着对科研的执著和钻研,他综合应用地图学、数学、信号学和密码学等理论,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了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技术。按照这一思路,他和几个年轻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算法优化和参数调整,经过不断的生产试验和调研反馈,3年攻关、3年测试、3年论证,终于研制出来一套适用于国家系列
比例尺的地形图非线性保密处理算法。此技术既能隐藏军事上保密的精确大地坐标,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要求,又能保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所需的地理信息。解决了地形图保密和社会化应用的难题,催生和推动了我国导航产业的发展,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在线地图服务网站“
天地图”建设。这一技术比美国早3年、比
印度早4年。以该技术为核心研制出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奠定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导航产业的基础,解决了制约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
公共平台技术
newmap是我国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它在地理空间三维基础框架建设示范、全国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建设、国防交通空间数据平台建设及制图工程等项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成名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带领其团队提出了“分类存储,交换共享”理念。NewMap设计伊始,便面临着开发模式的抉择。当时业内主流做法就是基于现有的国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其好处在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而且有大量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还有固定的软件开发商的技术支持。很多人建议用这种模式进行开发。但李成名力排众议,坚决不予考虑这种“为
外国公司打工”的做法。李成名多次召集团队开会研讨,从内部统一思想,决心完全从底层研制开发。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依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他的团队成功打造出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newmap系列软件。鉴定委员会评价NewMap软件“体系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在基于专家知识模版的自动制图、跨平台地图可视化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NewMap软件有87%的性能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在科技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组织的42家软件测评中名列前茅,被国家推荐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的优秀软件。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到全国交通战备系统和全军军交运输部门380多家单位;装配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省级地理信息中心、航测院、制图院等90多家单位;在110多个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区域建设中得到应用;已有超过300项的行业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应用于一系列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实时在线的地理信息服务。玉树地震发生后,仅20天时间,他就利用这一技术完成了整个灾区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发和应用
李成名带领团队针对
网络地图的特点,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研制了WJ—II型地图
工作站,不仅能便捷生产传统单一尺度、“固定
焦距”的地图数据,更能高效生产无极
比例尺、“变焦”地图数据。这一工作站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跨平台地图保真的14种基元模型,攻克了传统地图表达难以兼容的技术难关,使跨平台制图表现稳定,保真效果达100%。依托该工作站建立的自动化制图工艺流程,可实现地图编制出版全过程100%数字化、90%以上自动化,制图效率可提高至少5倍。这一技术使我国在制图领域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工作站已配发到全国30多个省级
测绘学部门,七大军区和总参直属的10家军队单位,加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1:25万公众版地图成果》的完成。在
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利用地图工作站把原本编制一幅图需要5个工作日缩短至5分钟,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抢险救灾过程中,圆满完成应急出图的重任。
项目及应用
在科研项目方面,李成名作为组长、副组长或专题负责人承担了“863中820课题成果集成及其在海洋划界中的应用”、科技部九。五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住宅小区物业管理
可视化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数字城市空间
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及应用示范”、国家863项目“近景三维测量系统”、国家863项目“空间信息移动服务系统”、国家863项目“赤潮高光谱数据处理”、国家计委年度重点项目“中国人口GIS技术支撑体系”、国家公益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中央级
粮库信息检索查询系统”、国家公益型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中林集团资源数据采集与网络化服务”等;作为主要科研技术骨干参加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香港政府基金项目“地图自动综合的
代数方法”、“影像压缩对
影像质量的影响”等。
在工程项目方面,他先后主持了义乌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园林绿化信息系统、地籍信息系统、
天津市某区房地产可视化管理系统、
葫芦岛市公安消防系统、
南宁市土地信息空间基底库、威海交通调度系统、天津夏利运输监控系统、廊坊公安户籍系统、交通环境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数字西宁、三维数字威海等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与建设。
国家行业标准
李成名是这么认识标准的:标准的应用,可以避免在研究上的重复劳动、可以缩短设计周期、可使生产在科学的和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可促进管理统一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标准化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科研成果一旦纳入相应标准,就能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因此,标准是科研成果推广最稳固的基石。
但标准化工作是科研项目中经费支持最小的项目,经费甚至难以支持基本工作开销。在这种上上下下普遍都对标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情况下,很多人都知难而退,可李成名还是坚持要求要做下去。他说:“国无法不立,行业无标准就难以发展,哪怕不给钱,我也要把该做的标准坚持下来。”强制性国家标准《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技术基本要求》《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等标准的制定凝聚着李成名及团队多年来的心血与坚持。在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李成名坚持标准先行,带领团队在开展数字城市试点项目的同时起草了技术规范标准。他在标准研制过程中不单纯追求标准数量,而是非常强调体系性。凭着这份对标准的坚持,李成名先后主持起草国家强制性标准2项,国家推荐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主持研究的标准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5套。个人被增补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常委。
理论成果
李成名理论研究的重点为地理信息系统,涉猎了其中几乎各主要研究方向,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1、在GIS空间关系研究领域,负责完成了“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出了基于Voronoi图的九交数学模型(简称NIV)以及4-Adj模型,从思想上突破了“空间关系研究仅考虑空间目标本身,而不顾及空间目标所占据的空间”的局限。据此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空间关系描述的Voronoi原理与方法》,系统论述了空间关系认知的形式化描述与数学表达,此书为动态GIS的研究提出了可行的动态
数据结构以及空间关系动态推断的理论与方法。
2、在动态GIS研究领域,较早系统论述了运动GIS、移动GIS和动态GIS的概念及其区别联系,提出了动态GIS的体系结构,设计了适宜于便携型智能终端的分级分块数据物理存储结构及其实现算法,并研制了PDA、GSM、GIS和GPS四合一的
原型系统,丰富了我国动态GIS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3、在三维GIS研究领域,在
林宗坚院长直接领导下,提出了基于无人飞行器的单片多影像立体量测技术与方法,解决了三维数字城市
数据采集工具的“瓶颈”。同时,开展了现实世界三维形式化描述与表达规范研究、空间实体的剖分与数据组织研究,基于全组件技术开发了三维GIS软件平台,形成了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从数据获取、高效量测、建模、三维GIS到应用的成套理论与技术体系;
4、在人口GIS研究领域,系统论述了人口信息与地理信息结合的必要性,在总结统计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公安户籍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示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信息的规则空间分布化(DPM:数字人口地理模型)和不规则空间分布化的技术方法,以及人口GIS设计、建立与应用理论和方法;在
数据挖掘领域,结合空间数据的特点,提出了空间数据挖掘的三个层次和三域挖掘的理论体系,并以1:25万地形图数据为例,开展了时间域、空间域和属性域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较好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空间数据挖掘研究提供了借鉴。
5、在航测、
遥感研究领域探索了1:1万航空影像与15米分辨率TM影像的高精度融合。完成了香港政府基金项目“数据压缩对
影像质量的影响”,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在《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篇,提出了国际上认同的影像数据压缩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6、在城市GIS研究领域,提出了“精细城市GIS”与“正射影像GIS”的理论与框架,突破了国内外城市GIS的传统框架,并据此在国家计委项目“中国人口GIS技术支撑体系”中负责公安户籍部分,参加了国家公安部的“九五科技成果巡回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承担了“数字威海”与“数字义乌”等项目,在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方面有丰富的实践与创新。
7、在数字城市领域,牵头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拉动1亿以上的地方财政投入。保密处理与共享技术催生了我国的导航产业,每年对外提供导航
插件60多万,形成了每年120亿的产业规模。研制的软件已经推广应用到全军后勤系统,为国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
学术著作
李成名先后出版包括《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原理与方法》、《数字城市三维地理空间框架原理与方法》等学术著作6部,在地理信息科学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地理信息科学杂志英文版(JournalofGeographicalInformationScience)、测绘学报、地理学报、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学报、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
计算机科学、测绘通报、测绘科学、遥感信息、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多篇被EI检索。其中2000年发表的题为“空间关系描述的Voronoi原理与方法,在国内外首次系统论述了基于
维生素D的空间关系形式化描述、表达问题。
获得荣誉
他由主持的项目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
二等奖1项、《导航电子地图安全处理基本技术基本要求》获得了2009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
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三等奖多项,中国优秀GIS工程金奖1项。1999年度被评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9年度被评为“首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直属机关优秀青年”,1999年获北京市测绘学会颁发的“第五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2000年参加了首届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战略”主论坛演讲,并获优秀论文奖。2008年度获得地理信息标准贡献个人奖。2010年被国家测绘局评为首批科技领军人才。曾获得全国
测绘学奖章,第二届国土资源部十大杰出青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多次被评为国家测绘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长期从事
地理信息服务、地图表达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率先提出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理念;攻克了大型地理信息网络化服务软件的关键技术,原创NewMapServer系列产品,突破了拓扑关系描述定性与定量难以结合的理论局限;原创了WJ系列地图
工作站,使我国无级制图自动化水平实现了跃升;创建了面向分析的三维GIS模型,原创NewMapWorld系列产品,并主持研制了三维系列标准,填补国内空白;突破了地理信息公开应用的行业技术瓶颈,原创系列非对称保密
插件,开启并推动了我国精准地理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实施了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和380个县级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试点,先后主持完成了我国国防交通空间数据平台、全国1:25万公众版地图工程等近百项重点科研任务;主持起草国家、行业标准16部;出版学术专著9部;申请专利10项,已授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目前担任全国地理信息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常委、国家测绘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GIS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测绘学会GIS专业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数字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和《测绘通报》、《
测绘学科学》编委等职务。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标准创新一等奖,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
特等奖,2010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2013年被评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0年被评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首批科技领军人才,2008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全国测绘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