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鬼灯檠
虎耳草科落新妇族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七叶鬼灯檠(学名: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in)为虎耳草科鬼灯檠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它可作为观赏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8-1.2米。根状茎圆柱形,横生,直径3-4厘米,内部微紫红色。茎具棱,近无毛。掌状复叶具长柄,柄长15-40厘米,基部扩大呈鞘状,具长柔毛,腋部和近小叶处,毛较多;小叶片5-7,草质,倒卵形至倒披针形,长7.5-30厘米,宽2.7-12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重锯齿,腹面沿脉疏生近无柄之腺毛,背面沿脉具长柔毛,基部无柄。多歧聚伞花序圆锥状,长约26厘米,花序轴和花梗均被白色膜片状毛,并混有少量腺毛;花梗长0.5-1毫米;萼片(6-)5,开展,近三角形,长1.5-2毫米,宽约1.8毫米,先端短渐尖,腹面无毛或具极少(1-3枚)近无柄之腺毛,背面和边缘具柔毛和短腺毛,具羽状脉和弧曲脉,脉于先端不汇合、半汇合至汇合(同时存在);雄蕊长1.2-2.6毫米;子房近上位,长约1毫米,花柱2,长0.8-1毫米。蒴果卵形,具喙;种子多数,褐色,纺锤形,微扁,长1.8-2毫米。染色体2n=60。花果期5-10月。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等地。模式标本采自甘肃东部、湖北(巴东县宜昌市)和四川北部。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100-3400米的林下、灌丛、草甸和石隙中。
用途
七叶鬼灯檠的根状茎含有淀粉和糖,可用于制酒、醋、酱油;叶含单宁,可制胶。
近种区别
滇西鬼灯檠:此变种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其萼片,腹面具较多近无柄之腺毛,具弧曲脉,脉于先端汇合,小叶片薄革质。生于海拔2350-3800米的林下、林缘、灌丛和高山草甸。产云南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缅甸北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省西南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用途
近种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