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海(1942年—2023年1月3日),
中原地区二十世纪中叶浪漫写实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1962年毕业于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历任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记者、美术编辑、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富春江画报》(工农兵画报)负责人、
浙江画院院长。
2023年1月3日,油画家潘鸿海先生逝世。
个人经历
潘鸿海的母亲是农家女,父亲是铁路扳道工,童年便在
江南的青砖古巷中度过。初中时,他孤身赴
苏州市求学,爱上绘画,后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附中、本科油画系学习,在
莫朴、
马玉如、
吴国亭、
全山石等先生的悉心教授下,找到自己的绘画天地。
大学毕业后,潘鸿海被分配到《
富春江画报》从事美术记者、编辑工作。在画江南题材的油画之前,他画的是
连环画和宣传画。在那个美术刊物屈指可数的年代里,《富春江画报》的最高发行量竟达67万份。从1968年毕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潘鸿海整整参与和主持编辑了400期杂志。1983年,潘鸿海应邀在美国
芝加哥讲学访问。
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下乡与农民同睡一床,画乡村教师、画赤脚医生、画刚刚诞生的小猪。这样的经历,令他熟知
江南,也练就了高超的成画本事。而作为主创者,他的绘画也在全国开始有广泛影响。
前有与江南秀色相得益彰的
国画,油画家要画江南,并不容易。
潘鸿海当然知道这个题材很难。但1985年,潘鸿海赴美国芝加哥美国美术学院讲学,从
纽约、
洛杉矶到
旧金山,看遍了世界名画;8平方米的展厅里,他带去的56幅作品一夜之间售出21张,换了一堆美金。他用这笔钱,背回了两个箱子的画布和颜料,也带回了信心——“我得到了启迪,我要做一个中国的油画家。一个成功的画家一定是画自己最熟悉的题材。所以,我要坚持画
江南。”
潘鸿海又选择了难上加难——用油画画江南女子。“我最近才发现,我画了一辈子油画,都是江南风景和江南女子,唯一例外——
鲁迅。”
当年走红银幕的
周迅和仪琳,都曾当过潘鸿海的模特。“我们让周迅拿茶壶倒水,水溅了开来,她啪啪啪地拍了拍裤脚,动作非常优美。当时,我在心里赞叹,哎呀这个女孩,真是浑身是戏。”
而这一次展览,对于潘鸿海而言,还有一种更深度的圆满——尽管家里从来不谈艺术,但耳濡目染,如今两个女儿,都继承了父亲的衣钵。长女潘汶漪,在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美术,而小女儿
潘汶汛,已是
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系副教授。
个人作品
1973年组画《鲁迅》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作品《囡》参加全国油画作品展,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完成油画系列组画《姑苏行》、《江南行》,由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个人画展在
杭州市,出版《潘鸿年油画选》,应美中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美国
芝加哥美国美术学院讲学,并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应邀赴美国东西大学讲课,并举办个人画展。
1990-1992两年间作品参加赴
日本、新加坡、
法国和国内等各种大型美术作品展二十余次。
1992年中国当代艺术家画库《潘鸿海画集》出版。
1993年作品赴印度尼西亚展出。
1993年起作品多次参加
香港佳士得有限公司中国当代油画拍卖。
1994年赴印度尼西亚考察、访问。
1995年参加95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1996年出版《潘鸿海油画作品集》,应邀赴美国访问。
1997年出版潘鸿海国画集《鱼也乐》,任命为
浙江画院院长。
1998年《
潘鸿海油画选集》出版,该书为潘鸿海的油画艺术。出版有《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潘鸿海中国画作品选集》、《潘鸿海水墨画集——鱼亦乐》、《潘鸿海油画选》等个人画集近十册。
成就荣誉
1967年供职于中国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后任副总编,主持《
富春江画报》编辑工作。
1986年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先后任副院长、院长。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联三、四、五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画院名誉院长,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
艺术风格
潘鸿海热爱
江南,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江南。油画出自西方,
欧洲的油画艺术有着适合表现其本土语言和历史传统的积淀,单纯地拿来主义,以西洋油画的语言来述说东方,会显得生硬和滑稽。所以,用油画解读
中原地区江南,必然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大概只有两位艺术家获得了成功,
陈逸飞和潘鸿海。在审美意识当中,陈逸飞表现得多为大家闺秀,而潘鸿海则着眼于小家碧玉,似乎同我们的生活更贴近一些,也就愈加亲切。
社会评价
油画与江南,在潘鸿海的笔下,以唯美的方式完美结合。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曾评价: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是作出贡献的。
作品赏析
人物逝世
2023年1月3日,油画家潘鸿海先生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