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虎尾溪
新虎尾溪
新虎尾溪位于台湾中部,发源于阿里山山脉林内乡,流经桐、西螺、二仑、仑背乡麦寮乡等地,最终在蚊港注入台湾海峡。全长约51公里,流域面积达109.25平方公里。新虎尾溪与旧虎尾溪、虎尾溪在历史上曾为浊水溪下游分流,后因上游淤塞或筑堤截断分流,已各自成为独立水系或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地势平缓、河槽狭窄,新虎尾溪在暴雨天气下容易发生洪水。
位置境域
新虎尾溪位于中国台湾地区中部,为一县市管河川干流长度51公里,流域面积109.25平方公里,分布于台湾云林县中北部,主流发源自刺桐乡重兴村,流向台湾海峡。主流发源于莿桐乡重兴村,向西流经荣村、甘而出莿桐乡界后,大致沿着西螺镇、二仑乡、仑背乡、麦乡四乡镇与虎尾镇、土库镇褒忠乡东势乡、台西乡五乡镇之间的边界西流,最后注入台湾海峡
新虎尾溪的源头在阿里山山脉的支脉,丛林内的乌涂子起,往树子脚、次同的南面,折向西螺鹿场、公馆、吴厝、过仔、三块厝、转仑背、麦寮,最后在台西文港出海,全长约51公里,流域内大多是农田,灌溉及排水系统密布,农产品丰富,是米、糖、花生的主要产地。
地理特征
新虎尾溪流域年平均气温约为摄氏度23度,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400公釐左右,历年平均相对湿度约为82.5%。
新虎尾溪流域土地使用分农业特定区(约57.64%),其次为一般农业区(约12.62%),其馀为工业区、都市计画区、特定使用区及乡村区。
灌溉事业由云林农田水利会负责营运,新虎尾溪主要水源大致有三处,水源类别多为灌溉放流水,由上游至下游分别为油车放水路、第一放水路及第二放水路,而包含湳仔橡皮坝(以下简称橡皮坝)所在位置之新虎尾溪别线取水口外,于上游处尚有新鹿场课圳取水口,此二处取水口将新虎尾溪河道内之水源引至遭之灌区之内。
新虎尾溪流域内相关雨水下水道计有莿桐乡、背乡及麦寮乡等,分别为1979年、71年由台湾省住宅及都市发展局完成规划。
水文特征
新虎尾溪采用一、二日暴雨量进行统计分析,最大一、二日暴雨量之统计,係採用1961年~2006年暴雨量资料,採用徐昇氏多边形法计算平均暴雨量;暴雨量频率分析则採用二参数对数常态机率分、三参数对数常态机率分佈、皮尔逊Ⅲ型机率分佈、对数皮尔逊Ⅲ型机率分佈及极端值Ⅰ型机率分佈等五种方法推算流域内各控制站之各重现期距最大一日或二日暴雨,并引用虎尾之Horner雨型,以合理化公式、三角形单位历线及无因次单位历线法等三种方法推算各洪峰流量,以兹比较,再行抉择採用本计画洪水量,以供水理演算及工程计画之用。
新虎尾溪属县管河川,计画流量採用50年重现期洪峰流量作为本流域治理规划之依据,新虎尾溪河口处50年重现期洪峰流量为649cms。
生物多样性
新虎尾溪流域共纪录到24种鸟类,3种鱼类,8种哺乳类,及5种爬行纲
环境问题和保护
水污染严重
新虎尾溪各水质监测站之污染指标大致上为中度污染,推究其原因应为新虎尾溪之主要水源来自浊水溪,其悬浮固体浓度偏高所致。
治理
新虎尾溪介于浊水溪与旧虎尾溪之间,发源于莿桐乡重兴村附近,流经莿桐、西螺、虎尾、二崙、土库、崙背、褒忠、东势、台西乡麦寮乡等乡镇,于蚊港附近注入台湾海峡,列属县管河川。新虎尾溪于1986年由台湾省水利局所执行之治理规划范围自本溪出海口起,治理终点至鹿场桥止,全长约51公里;而1990年时云林县政府所执行之治理规划范围治理起点自鹿场桥起,治理终点至蕉脚制水闸,全长12.75公里,另鹿场课圳干线-放水路至第二放水路间,全长2.12公里亦入此规划。但是,新虎尾溪以鹿场桥为界,分成两段分别公告其保护标准不相同状况下,对新虎尾溪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可能无法达到要求,故本次需重新探讨。
河川整治需兼顾区域内之排水灌溉、生态保护、休閒游憩功能等,藉由规划过程发展新虎尾溪水域环境永续经营之愿景,将水域空间由边缘化之角色转为空间之主轴,并串连周边景观特色、人文历史、生态环境等营造多样化之风貌。期盼新虎尾溪能扮演孕育云林地区生息之蓝绿带的活水泉源。本计画依据河川环境特性,配合当地地理、人文特质进行河川环境使用分区,建议新虎尾溪划分为8个河川环境分区,并依各分区之环境特质有效管理。未来可视流域社经发展、特殊环境事件及当地居民之意见予以调整分区范围及机能空间设定。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地理特征
水文特征
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和保护
水污染严重
治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