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虹,笔名江文,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工人家庭 ,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漳州。1935年参加革命,1937年转赴闽西南
中国工农红军部队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兼军青委会书记,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政委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福建龙溪地委青年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
福建省文化局局长,福建省文联主任、党组书记。1975年后担任福建省革委会外事组组长、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一届至第五届福建省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数十年里,坚持业余写作,创作有剧本(代表作有《龙江颂》等)、诗词、文艺评论、文化札记上百篇;著有《岁月回眸》(由
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江文丛稿》(由
海风出版社出版)等。
陈虹,原名陈江文。出生于
漳州市的一个工人家庭。读中学时,接受进步思想。193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漳州芗潮剧社,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和交通站工作,时年仅13岁。翌年,参加闽西红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国共联合抗日,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
八路军与
新四军。1938年1月,闽西南红军亦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宣传队,陈虹任宣传队队员、文化教员;同年3月1日,随军北上抗日。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连队政治指导员,时年16岁。此间,参加过在安徽张家山对日伪的阻击战。1939年10月,皖南新四军军部召开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陈虹当选为代表,并与陈丕显等13人一起被推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39年11月,苏南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合并成立苏南新四军指挥部,陈虹任第二支队青年干事兼青委会书记。
1941年1月,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发动“
皖南事变”,突然袭击
新四军,陈虹随军苦战突围,在
繁昌区打游击,后渡江与江北
无为市游击队会师,任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同年10月,任苏北新四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兼军青年委员会书记。1943年1月,任营政治教导员、一师组织科科长。3月,任苏中一师教导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嗣又任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十二支队政治处主任。从1941年到1945年,曾参加苏中对日伪进行反扫荡的
车桥战役和对国民党顽军进行反磨擦的孝丰三次战役。
从1945年至1949年,陈虹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组织科科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政委、华东野战军军政干部大学宣传部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参加了豫东、莱芜、孟良崮、
淮海地区、渡江等重大战役,在军中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工作。
1949年8月,解放大军南下解放福建,陈虹由军队转业地方,改任行政领导工作。1949年9月,任龙溪地委青年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还兼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式的闽南公学副校长,培养出一大批参加土改和地方政权建设的青年干部。1951年12月,调任团省委宣传部部长。1952年9月,改任
福建省文化局副局长。1954年,接任省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并兼任省
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他在省文化局局长任内,曾于1957年5月率领中国皮影木偶艺术团访问
法国、
瑞士、
匈牙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蒙古等国,该团以
木偶戏《大名府》和皮影戏《龟与鹤》的演出博得上述各国艺术界的赞誉。又于1960年9月率领中国皮影木偶艺术团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木偶和傀儡戏剧联欢节。1961年,陈虹任中国艺术团副团长,率领由
藏族、维吾尔族、
回族等各族演员组成的艺术团到
印度尼西亚演出。在陈虹的悉心指导下,闽剧《炼印》、《荔枝换绛桃》、莆仙戏《团圆之夜》、梨园戏《
荔镜记》等剧目分别到北京、
上海市参加全国和华东区戏剧会演,都得到奖励。他主持并撰写的以解救龙溪地区特大旱灾为题材、反映“丢卒保车”
共产主义风格的话剧《龙江颂》在北京上演时,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话剧创作奖和演出奖,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此外,他还在局内设立戏曲研究所,抢救和整理了几千种行将散佚的地方传统剧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虹作为
福建省文化界的领导干部,首先受到冲击,被关进“牛棚”并遭到批斗。1971年,下放到龙溪轴承厂“蹲点”劳动。1975年5月,任省革命委员会外事组组长。同年12月,任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统战部副部长。
1989年5月,陈虹就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任职期间,积极推行各项文史、艺术创作活动,创办馆刊《福建文史》,组织编印以抢救珍稀的闽人著作版本为宗旨的《福建丛书》,并经常在省内外组织举办书画篆刻展览。
陈虹是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一届至第五届省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善书能诗,创作有剧本、文艺评论、文化札记等上百篇作品。他所著革命回忆录《岁月回眸》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另有遗著《
江文丛稿》。2002年7月24日,陈虹因病于福州逝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