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12直升机
前苏联生产的大型直升机
米-12直升机(The Mi-12 helicopter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绰号:信鸽)是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现并入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研制的横列式双旋翼重型直升机。编号为V-12,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1965年4月,萨拉托夫航空工厂开始第一批米-12直升机生产的准备工作。 1967年夏初,原型机已准备进行测试。1968年7月10日,米-12直升机进行了首次飞行。1971年,这架直升机飞往法国勒布尔热 参加了航空展。但该型机未投入批生产。
米-12直升机,机身长37米,高12.5米,旋翼直径35米。机身中有一个长28.15米、高4.4米的货舱。米-12直升机搭载4台D-25VF涡轴发动机,总功率为26000马力,最大有效载荷40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可达260公里/小时。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苏冷战期间,苏联战略空军的潜力得到了增强。根据既定战略,导弹基地需在秘密地、远离人口密集区和主要公路的地方建设。但由于弹道导弹不可分割,必须以某种方式将其运送到这些基地,而铁路或跑道则很容易暴露秘密目标。军方决定采用飞机运输至最近的机场,然后再由直升机运送到基地的。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一种特殊的、超重型装备,而这种装备当时尚未被制造出来。
研制历程
与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Mikhail Leontievich)与米里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共同参与了这次设计。米里设计局从美国购买了一架派西斯基·维托尔V-44模型,对纵向方案进行了详细研究。古拉·卡莫夫(Nikolai Kamov)提出了利用卡-22旋翼机战略运输机版本,采用横向设计方案。1959年,飞机的初步草图绘制完成。1961年,制定了载重能力为20吨至25吨的直升机设计方案。
生产历程
1965年4月,关于建造第一架实验性米-12直升机(V-12)的法令颁布,萨拉托夫航空工厂开始生产第一批次米-12直升机(V-12)。1967年夏初,米-12原型机准备进行测试。然而,首次起飞却以事故告终。6月27日,V-12直升机攀升至10米高度时,控制系统中出现未知的自激振荡,迫使飞行员紧急着陆,导致一个起落架损坏。
1968年7月10日,V-12直升机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1969年,它将40.2吨的载荷提升至2250米高度,创造了七项世界纪录。1969年,一架米-12原型机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为了防止同样事故再度发生,对发动机作了改进。两架原型机在1971年完成试飞。1971年,这架直升机靠自身动力飞抵法国布尔歇航空展。
该直升机原计划生产100架,随着高精度间谍卫星的出现,以及为V-12所设计的多种导弹没有实现量产。苏联军方放弃了该飞机的生产。至生产计划被取消时,实际上只制造了4架用于试验研究。其中2架原型机保存在莫尼诺空军博物馆和国家直升机中心。
基本设计
基本结构
米-12直升机采用横列式双旋翼布局,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前部有驾驶舱,舱内有并排的飞行员座椅,正、副驾驶员分别位于左右位置。上单翼为支撑杆式,机翼上翘。两副旋翼分别安装在两侧固定机翼的翼尖上,动力系统安装在固定机翼翼尖下面的短舱内,经减速器驱动旋翼。米-12直升机机舱装有蛤壳式大舱门和装卸跳板。垂尾为“山”字形布局。
动力系统
米-12直升机搭配4台索洛维耶夫D-25VF涡轴发动机,并成对地安装在固定机翼翼尖下面的短舱内。经减速器驱动旋翼。每对发动机联合驱动1副旋翼旋转并带有协调轴。D-25VF单台功率为5500马力。发动机整流翠侧壁板可向下打开,成为可容纳3人的维护平台。
旋翼系统
米-12直升机装有两副5片桨叶的全金属旋翼,该旋翼与米-10或米-6相似,以横列式配置,两副旋翼分别安装在两侧固定机翼的翼尖上。两副旋翼在相同的气流条件下工作,可以获得良好的稳定性。
操纵系统
米-12直升机在机头下部整流罩内装有地形显示雷达。并配置了标准安全动力操纵系统和自动稳定系统。并装有四通道自动驾驶仪。并在中间减速器舱内装有3套液压系统,它们为液压助力器、方向舵和升降舵液压助力器提供液压。
性能参数
总体评价
米-12直升机采用横列式双旋翼布局,该机不仅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而且还独创性地解决了结构问题,取得了突出成就。米里直升机设计局为横列式旋翼研制了特别的减速器和传动机构,研制出固定动力装置的具有足够抗弯和抗扭强度的系统。米-12把动力装置放置到两侧机翼尖端,由支柱撑杆支承的这种独特的布局,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旋翼气流最大诱导速度区把垂直吹洗的损失减至最小的难题。从而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降低了旋翼的临界疲劳寿命。米-12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它在有效载荷和高度方面,创造了7项世界纪录。(《重型直升机技术图册》评)
参考资料
Mil Mi-12.helis.2024-10-14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研发背景
研制历程
生产历程
基本设计
基本结构
动力系统
旋翼系统
操纵系统
性能参数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