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江河
位于广东佛山市的河流
汾江是佛山古镇的母亲河,汾江河西起佛山市沙口水闸,流经禅城区南海区广州市芳村,东至南海区沙尾桥与平洲水道汇合后流入珠江的后航道,全长约25.5公里。其中,沙口水闸到谢叠桥,全长18公里。
历史上,佛山市居于广州市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的必经之地;史书上有记载的是清代八景,分别为东林拥翠庆真楼观、塔坡牧唱、冈心烟市、南浦客舟、孤村铸炼、村尾垂虹、汾江古渡。其中,庆真楼观、冈心烟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波等一大半景点,均位于汾江河畔或其支流边上;佛山市历史上手工业、工商业、物流业异常发达,无不与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的繁荣兴盛息息相关。
文化起源
禅城区明清时期为“四大名镇”、“四大聚”之一,粤剧、武术等民间文化名扬中外,均与汾江河有关。初春,城北,汾江河波澜不惊,静静地蜿蜒穿城而过。
历史轨迹
对于这一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的佛山人有着不同的评价。年 轻一代往往只将其看作一条臭水沟,“老佛山”则清楚地记得,汾江河曾经是多么的温婉秀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佛山祖庙、500年窑火不断的南风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给佛山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清漾的河水。
实际上,即使是古老的祖庙与南风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在禅城区历史上作出那样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节,是汾江河的枯水期,河边裸露着发黑的乱石,江面上虽然偶尔还 有装载着沙、煤的轮船过往,但景况已今非昔比,汾江河已不再是北、西江水道要冲,南北水上运输的枢纽。但在历史上,由于佛山市广州市上游,汾江河为北方水路至广州必经之地,所以“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
因为这样的优势,明朝中叶之后,佛山成为南方商业和手工重镇,明末,佛山与汉口、景德、朱仙并称天下“四大名镇”,清代,佛山达到一个鼎盛期,与京师、苏州市、汉口并称天下“四聚”,城中形成“三圩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史载,道光,佛山市场上的南北商品,仅种类数即达二百种以上,很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有铸犁街、布巷、花衫街、牛肉巷等等,各地商人也纷纷在佛山设立了山陕、江西省浙江省、楚南、楚北、福建、潮梅、海南等多个会馆。靠着汾江河,佛山市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及商品集散的中心。
当时,佛山本地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冶铁、纺织、制陶三大行业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行业则至少在一百个以上,汾江河同样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冶铁业为例,近年来发现的现存的佛山明清时代铸造的大铁钟,绝大多数分布于沿西江流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江流域两岸的县份,如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广西的苍梧县八步区钟山县、富村县等等,这充分表明,佛山本地手工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样离不开汾江河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的《修灵应祠记》描述,当时汾江河“轲舶之停泊者鳞砌蚁附,中流行舟之道至不盈数武,桡交击,争腾沸喧,声越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繁忙景象可见一斑。
佛山市的“文化之流”
随着本地手工业、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的民间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逐渐繁盛起来。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一文一武,一为粤剧,一为武术,两者的兴盛同样与汾江河有关。
粤剧老艺人陈非侬在《粤剧源流和历史》中说:“粤剧萌芽和成长的地方是禅城区,三百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已有本地班的组成,和由这些组织联合组成的第一个粤剧伶人团体——琼花会馆。”
据专家考证,琼花会馆正位于汾江河一带的大基尾河边。这里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市的必经之道,不到几百米,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汾水铺。粤剧伶人当时被称为“红船子弟”,“终岁居舸中,以赴各乡之招,不得休息”。当时,佛山境内水道四通八达,坡山、三洲圩、河清、古劳、庄步、紫洞、大富、下窖、西南各处均有横水渡,红船子弟从汾江河出发,划着戏船到各地演出。
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逃亡来粤,寄居在大基尾的一艘小船上,并以京剧昆授诸红船子弟。张五不但文武兼资,演唱皆妙,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日授弟子少林拳法,这被普遍看作是粤剧南派武术的起源。
咸丰年间,佛山市爆发震惊中外的红巾军起义,其领导者为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和粤剧名伶李文茂,义军中的主力,正是终日泛舟汾江河上的数千名身负武功的红船子弟。
佛山习武之风虽然自明初开始已经较为盛行,但日后佛山不少武术名家,均与张五有一定的渊源。晚清时期,咏春拳王梁赞就是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福清少林寺拳术。梁赞再传弟子叶问,就是巨星李小龙的师傅。
母亲河的伟大牺牲
清末民初以后,国内逐渐构建起日益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内河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旁落。1903年,与西、北江航运连接的广三铁路开通,佛山站建立,汾江河的一个长达数百年的辉煌时代也逐渐走向终结。
从小在汾江河边长大的李贤说,解放初期,虽然还经常有广西云南等地过来的船只,取道汾江,前往广州市,逆流时,船夫还要下水沿岸拉纤。但当时佛山市市民去广州,一般都是选择到火车站坐火车了。在他印象中,其后汾江河上虽然两次重新开通过往广州的客舟,但最终都因为客源不足而亏损停航。
如今,很多老佛山记忆中与汾江河有关的故事,大多是游泳、嬉戏、抓鱼等等,但实际上,所有这些都已经不再是汾江河辉煌时代的映像了。
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一度停滞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佛山一马当先,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大批工业企业趁势兴起。汾江河虽然已非交通要道,但其作为一般的原材料以及产品的运输通道,还是十分便利,汾江河沿岸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多。
此后,汾江河开始了一段长达30年之久的备受凌辱的历史。“母亲河”默默地忍受了源源不绝地注入它的体内的各种“毒水”,变黑、变臭。这也可以说是“母亲河”的一次伟大而又无奈的牺牲。
如今,汾江河沿岸已不复往日的繁华,佛山市的商业中心从这里转移到了升平路,又转移到了祖庙路,新的商业中心又已经崛起,人们欢呼,佛山已经从汾江河时代逐步过渡到了东平河时代。
但这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佛山的历史、经济、文化的“根”,在汾江河。
清代八景
佛山在明、清时期都曾经评选过八景,流传得最为广泛,且史书上有记载的,是清代的八景。分别为东林拥翠、庆真楼观、塔坡牧唱、冈心烟市、南浦客舟、孤村铸炼、村尾垂虹、汾江古渡。
其中,庆真楼观、冈心烟市、南浦客舟、村尾垂虹、汾江古渡等一大半的景点,皆位于汾江河畔或其支流边上。
【庆真楼观】仍在祖庙内,保存完好,位于当时的汾江河支流北洛河岸边(现祖庙路)。现存的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楼高二层,当时人们登楼倚栏远眺,佛山镇全貌,尽收眼底,被列入佛山古八景之一。
【冈心烟市】在三穴冈上,遗址在现福贤路尾纪纲街口。明代三穴岗脚在汾江河主流河边,当时居仁里出口是上落埠头之处,内地人和附近居民曾在岗上于五更前设夜市,摆卖大宗商品和粮食,由于火光冲天,远近可见,人们称之为冈心烟市。
【南浦客舟】在南浦乡,大桥头前,遗址在现岭南大道一带。当时这一带为洛水(佛山涌),每年农历端午节端午节,可赛龙船,夏季,各界士女也会到此游河避暑,文人墨客也雇画舫在此论文作诗,当时舟船来往如过江之鲫,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舟。现大部分河涌已被覆盖,化为地下水道。
【村尾垂虹】在村尾南济观音庙前,当时洛水涌一直流到通济桥附近,通济桥的长大石拱桥,每逢太阳西斜,日光照着桥影于河中,如天垂长虹,彩色荡漾于水面,故名。桥的遗址现在普澜公路口处,现已重建。
【汾江古渡】“汾流古渡”是佛山古镇旧八景之一,位于汾水铺正埠码头一带,现在位于现南堤永安路尾正埠码头地方。正埠码头清代佛山市最要水上门户,是重要的官方码头和商贸码头。此处三江汇流,往来船渡络绎不绝,商贾云集、喧闹入市。对岸江右侧有广州府税馆和水上关帝庙,江左侧有粤海关税馆。码头之上有“勑赐忠义乡”大型牌坊和接官亭,形成古镇佛山重要的门户观瞻,历代文人雅士为此留下不少名篇佳句。从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艺文志中摘录几首诗词,我们可以从中品味到昔日“汾流古渡”秀美的景色、独特的民风和繁盛的商贸状况。明清时代,中外客商到佛山采购货物,多在此登岸(官吏也在此迎送)。日夜船渡此来彼往,乘客小艇,络绎不绝,挤拥热闹,遂成一景。
文化资源
汾江河水道沿线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和人文资源相当丰富,有历史文化街区1处,文物古迹6处,历史遗址6处,生态风貌村两个。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公园对岸沿线一带,包括汾宁路、升平路等;文物古迹有中山公园、中山桥、精神粮食社旧址、华英中学旧址、王借岗古火山遗址、罗村赛边李公祠等等;历史遗迹包括汾流古渡、正埠码头、粤剧表演场、升平路长兴街、桃李园、燕子滩堤岸等等,生态风貌村则有朗沙和叠北。
参考资料
..2024-04-03
目录
概述
文化起源
历史轨迹
清代八景
文化资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