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肖虹,男,1938年10月出生于
昆明市,祖籍浙江杭州。他是中共党员,也是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原
吉林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葛肖虹从事教育工作长达45年,主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他始终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地位,认为这是育人的基础。他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注重教学方法,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历届学生的爱戴。葛肖虹已培养了十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人物介绍
葛肖虹,1956年毕业于
北京汇文中学(原北京26中),1961年毕业于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石油地质系。2004年退休。长期从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教学与科研,现为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客座教授。
从教45年来,主讲《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一直没有离开过给本科生教学的讲台,葛肖虹认为大学育人本科生教学是基础,因此精心准备每一堂课,非常注意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得历届学生的爱戴,学子上千,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2001年应邀赴
台湾成功大学讲学。所培养的学生,许多已成为
中国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国内多所大学
地球科学专业的业务与教学骨干,以“教书育人”为毕生的事业,并以此而自豪。受聘于中国地质大学与马文璞教授合编《中国区域构造教程》,已列入国家“十一五”精品教材计划。
研究兴趣与领域
20世纪60年代在华北地区,从事野外地质教学与科研;70年代培训国家水文基建工程兵,在内蒙中部和甘肃北山主持1:20万水文地质填图;
唐山地震后,主持
密云区部分地区地震地质研究;80年代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在“攀西裂谷”的项目研究中首次提出确认川西盐源推覆构造的存在,并主持了南京地区
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的研究;80- 90年代以来,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
柴达木盆地、
吐鲁番市哈密市、
塔里木盆地与相邻造山带近二十余年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早
更新世末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对形成现今中国西部盆-山结构和大地构造格架的意义;首次通过激光微区40Ar/39Ar 测年查明了
阿尔金山脉走滑断裂起始于晚白垩世,它同步错移了两侧晚中生代以前的构造带与盆地,因而提出了对中国
西北大陆构造格架的新认识;首次提出古
祁连山脉构造带向西延伸到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认识,解决了困扰中国地质学界近半个世纪“祁连山西延何去?”的问题;并提出在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组成中,存在被
新生代构造肢解的
古生代非稳定克拉通——“西域板块”的新观点;又通过对
青藏高原隆升的研究,提出了高原多期次隆升与治理中国西部荒漠化的新认识。
通过上述研究,对中国西北部的大陆构造与找油战略,以及荒漠化治理,提出了创新的见解,在国内、外构造地质学界有一定声誉和影响,五项成果获省、部级二、
三等奖,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五十余篇论文,其中有影响的代表性论文:1989《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1984《川西盐源推覆构造初探》、1987《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形成》、1990《
吉林省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1997《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1998《阿尔金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1999《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2000《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2001《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中国西部的大陆构造格架》、2002《
青藏高原隆升
动力学与
阿尔金山脉断裂》、2004《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2005《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2006《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预测》等。
研究成果
主持承担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1978—1980年主持承担
密云区地区地震地质研究,即墙子路-
喜峰口、马坊断裂,
密云水库东侧葡萄园断裂的活动构造研究,成果获北京市1980年科技成果
二等奖;
1983—1986年参加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攀西裂谷”和南方碳酸盐岩找油第20-1项,为三级课题W-5-7(D)项目负责人,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87年科技成果
三等奖;
1987—1991年主持承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资源评价项目“柴达木盆地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果《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由国家科委作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正式登记,颁发证书(证书编号:017094),获1997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入编1998年度《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成果公报》,并颁发证书(登记号:202766);
1990—1995年参加主持地质矿产部“八五”重大专项项目《满洲里—
绥芬河地球科学断面(GGT)多学科综合研究》项目(85-06-202),为项目副负责人,负责组织项目技术工作实施与管理;
1993—1996年主持承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吐-哈石油会战指挥部委托项目《吐鲁番-哈密盆地构造复位研究》,成果获地质矿产部1996年科技成果
三等奖;
1997—2000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的影响》(科学部编号49772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带运动学变形年代学研究》(99国科金外资助字49910130800号;2000国科金外资助字40010131363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石油管理局项目《格斯断槽与柴西地区含油气评价》;
2001-2004年主持承担
吉林大学、青海油田分公司、
奥地利 萨尔茨堡大学 地质-古生物系国际合作项目《阿尔金断裂、昆仑山前推覆体对柴达木盆地构造形成的控制及柴西地区有利Ⅱ级油气聚集带的预测》,为项目总负责人;2003-2005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阿尔金山构造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沉降的时代耦合研究》(科学部编号:40272099)。
发表的论文/专著:
1. 葛肖虹、任收麦、马立祥、吴光大、
刘永江等,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地学前缘,2006,13(6):118-130
2. 葛肖虹、任收麦、刘永江、袁四化,中国大型走滑断裂的复位研究与油气资源战略选区预测,地质通报,2006,25(9-10):1022-1027
3. 任收麦、葛肖虹、杨振宇、林源贤、胡勇等,36Cl 断代法应用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的构造事件研究,地质学报,2006,80(8):1110-1117
4. Liu, Y.-J., Neubauer, F., Genser, J., Takasu, A., Ge, X.-H. and Handler, R. 40Ar/39Ar ages of the blueschist facies pelitic 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Island Arc, 2006, 15(1), in press.
5. A.B. Rieser, Y.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R. Handler, X. Ge. Uniform Permian 40Ar/39Ar detrital mica ages in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NW China): where is the source? Terra Nova,2006,18:79-87, doi: 10.1111/j.1365-3121.2005.00666.x.
6. 葛肖虹、任收麦,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第四纪研究,2005,25(4):484-489;
7. A.B. Rieser, F. Neubauer, Y. Liu, X. Ge. Sandstone provenance of north-western sectors of the intracontinental Cenozoic Qaidam basin, western China: Tectonic vs. climatic control. Sedimentary Geology,2005,177:1-18.
8. 王亚东,
刘永江,常丽华,Andrea B.Rieser, 计桂霞,
沉积物粒度分析在阿尔金山隆升研究中的应用,吉林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2005,35(2), 155-162
9.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
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与“亚澳”陨击事件,第四纪研究,2004,24(1):67-73;
10. 任收麦, 葛肖虹, 刘永江, 常丽华, 吴光大, 袁四化,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地质通报, 2004, 23(9-10): 926-932.
11. 任收麦、葛肖虹、
刘永江,阿尔金断裂带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86-391
12. Y. Liu, J. Genser, X. Ge, F. Neubauer, G. Friedl, L. Chang, S. Ren, R. Handler. 40Ar/39Ar age evidence for Altyn Fault tectonic activ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 48(18): 2024-2030.
13.
刘永江, 葛肖虹, J. Genser, F. Neubauer, G. Friedl, 常丽华, 任收麦, 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的40Ar/39Ar年龄证据,科学通报, 2003, 48(12):1335-1341.
14.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
青藏高原隆升
动力学与
阿尔金山脉断裂,中国地质,2002,29(4):346-350;
15.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叶慧文、
刘俊来等,对阿尔金断裂科学问题的再认识,地质科学,2001,36(3):319-325;
16. 葛肖虹、任收麦、
刘永江、刘俊来等,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石油学报,2001,22(5):1-5;
17. 葛肖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新认识,第二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会议文集,
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2000,A369-A371;
18. 葛肖虹、刘永江、任收麦,
青藏高原隆升
动力学与
阿尔金山脉断裂,第三届海峡两岸三地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论文摘要,
香港大学,2001,67-69;
19.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刘俊来、N. Franz、J. Genser、潘宏勋、任收麦,晚中生代以来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模式,地球学报,2001,22(1),23-28;
20. Yongjiang Liu, J. Genser, F. Neubauer and Ge Xiaohong. Blueschists from Qingshuigou in the Northern Qilian Mountain, China.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
21.
FRANZ Neubauer, Johann Genser, Yongjiang Liu, Xiaohong Ge. The Aka´sai basin: an active peripheral foreland basin to the Altyn orogen, China? Geologische Rundchau;
22.
刘永江、葛肖虹、叶慧文、陈文等,阿尔金断裂变形岩激光微区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科学通报,2000,45(19):2101-2104;SCI检索
23.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Ge Xiaohong, Liu Junlai,
pan Hongxun, Chen Wen,Laser Probe 40Ar/39Ar Dating of Micas on The Deformed Rocks From Altyn Fau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ons, Western China,
地球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33-234;
24. Ge Xiaohong, Liu Yongjiang, Ye Huiwen, Liu Junlai,
pan Hongxun, Ren Shoumai,Research Progress of Altyn Fault in Western China,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0,7(Suppl.):243-244;
25. 葛肖虹、刘俊来,被肢解的西域克拉通,岩石学报,2000,16(1):59-66;SCI检索
26. 潘宏勋、葛肖虹、刘俊来,对
祁连山脉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
吉林大学学报,2000,30(1):9-13;
27. 陈文、葛肖虹、
刘新宇、
刘永江、张思红、叶慧文,用激光微区40Ar/39Ar定年技术研究阿尔金断裂系变形作用时代,2000 Extended Abstracts with Program-The Second World Chinese Conference on Geological Sciences,2000,A351-A355;
28. Liu Junlai,
pan Hongxun、Ge Xiaohong et al.,An early stage faulting along the Altun mountain range-microstructural evidences.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999,2(2):160-165;
29. 葛肖虹,
中亚大陆一次重要的板内会聚事件,地学前缘,1999,6(4):330;
30. 葛肖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若干问题的新认识,大陆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9,34-35;
31. 葛肖虹、王锡魁、淑芹、
董清水、
朱晓军、柳平,新疆东北部大地构造的新认识,构造地质学—
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93-104;
32. 葛肖虹、
刘俊来,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地学前缘,1999,6(4):223~230;
33. 葛肖虹、张梅生、
刘永江、叶慧文、石采东,
阿尔金山脉断裂研究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现代地质,1998,12(3):295~301;
34.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战略思考,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7,第6集:12-18;
35. 葛肖虹,对中国西北部找油的思考,勘探家,1997,2(3):53-59;
36.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
董清水、柳平,试论
吐鲁番市哈密盆地为剪切-背驮型盆地,地质论评,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43(6):561-568;
37. 葛肖虹、段吉业、刘先文、王锡魁,中国西北的大陆构造,地质矿产部岩石圈构造与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5年年报: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9-18;
38. Ge Xiaohong,Zan Shuqin and Wang Changgui,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urfan-Hami basin,\u003cTectonics of China\u003e,Geological Beijing,1996,p.107-173;
39. Ge Xiaohong,Duan Jiye,Liu Xianwen and Wang Xikui,Continental tectonics of northwest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Vol.1,p.262;
40. Ge Xiaohong,Wang Xikui,Zan Shuqin,
越南盾 Qingshui and Liu Ping,The piggyback Turfan-Hami basin,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1996,Vol.1,p.336;
41. 葛肖虹、王锡魁、昝淑芹、
董清水、柳平,
吐鲁番市哈密市背驮式盆地的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前缘,1995,2(4):241-244;
42. Ge Xiaohong,Mesozoic collision tectonics in eastern 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China:a coexistence of two tectonic regimes,IGCP-321 ,Proceedings of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1994;
43. 刘先文、申宁华、葛肖虹,吉黑东部中生代两种机制的碰撞构造,
吉林大学学报,1994,4:385-389;
44. 段吉业、葛肖虹,论
塔里木盆地扬子板块及其古地理格局,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2,22(3):260-268;
45. 葛肖虹、段吉业、李才、杨惠心、
田玉山,
阿尔金山脉断裂与西北大地构造格局的新认识,《地球科学进展》:39,
武汉市: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46.
张贻侠、葛肖虹、陈琦,中国
满洲里市绥芬河地学断面简介,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2,41-47;
47. Ge Xiaohong,A new recognition of the Altun fault zone and geotectonic pattern of north-west China,IGCP-321.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48. ,publishing house:1991,125~128;
49. 葛肖虹,吉林东部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学报《现代地质》,1990,4(1):107-113;
50. Ge xiaohong,Recognition of the Yanyuan nappe terrane,western Sichuan, China,
地球 Science series, 1990, Vol.13,p.269-270;
51. 葛肖虹,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地质论评:地质出版社,1989,35(3):254-261;
52. 葛肖虹,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特征与形成,
吉林大学学报,1987,17(2):143-154;
53. 葛肖虹,川西盐源推覆构造初探,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84,1期:36-43;
54.
崔盛芹、杨振升、仇甘霖、葛肖虹,
燕山地区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古构造演化史,26届世界地质大会交流论文集(构造地质),1980,117-127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