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龙(elasmosaurus platyurus),又称薄片龙,属于
蛇颈龙属(plesiosaurs)的其中一个分属,是一种生活在
白垩纪时期的海洋
爬行纲。
薄板龙身长可达15米,以其异常细长的脖子和身体轻盈柔软的特征而著称。它脖子的长度可以达到体长的一半,超过7米。重约11.8吨至14.8吨之间,全长约40英尺。薄板龙具有超过70个颈椎骨构成的脖颈,使其能够优雅地在水中游动,并灵活捕捉猎物。薄板龙的头部呈楔形,配有尖锐的牙齿,适合
捕食海洋中的小型生物,四肢演化为鳍状结构,帮助其在水中推进身体前进,成为白垩纪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肉食性捕食者之一。
与恐龙同时代生活在大海中的巨大
爬行纲,长颈和尖脚是其特征。它是已知最长的
蛇颈龙属,颈椎骨多达71节,头部相对较小,口中排列着锋利的利齿,通过摆动长颈增加攻击范围从而猎食动物薄片龙一般长15米以上,光脖子就有8米了。
它的颈部几乎是僵硬的,只能做小角度的弯曲,因此科学家分析它主要是把长长的脖子伸进鱼群里,而庞大的身体就留在远处,这样鱼群不会受到惊吓,它就能趁机大开杀戒了;
薄片龙的眼睛结构还可以看到立体图像,这可是很了不起,利于
捕食鱼类;同时它脖子可能也起到了转舵的作用。长脖子也有不少坏处,导致了薄片龙活动缓慢,而且难以逃避其他
食肉目的突然袭击,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薄片龙化石都是没有脑袋的:它们经常遭到
沧龙的进攻,因为反应迟钝而身首异处。薄片龙看起来巨大,其实对于比它嘴巴大的动物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威胁。此外,它不可能是上岸
产卵的,它太重了,上岸会喘不过气而憋死,所以估计薄片龙是
胎生动物。
薄片龙的出现,显示
蛇颈龙属已经陷入了进化牛角尖,特化的生物往往最容易灭绝。果然蛇颈龙没能逃过
白垩纪最后的考验,与恐龙成了难兄难弟。蛇颈龙也许是消失了,但是它留给了人类无限的遐想,至今还有不少"
水怪"、"湖怪"打着它的幌子在世界上游荡···也许蛇颈龙真的没有灭绝,它仍然在我们广沃的思想海洋里遨游,自由自在·····
薄板龙家族成员的体型相差也很悬殊。随着时间的推移,薄板龙的颈有越来越长的进化倾向。它们可能以设伏的方式狩猎。它们很可能是用壮的身体先把鱼群扰乱,然后把长在长长颈部顶端的小脑袋迅速伸进鱼群,用尖尖的牙齿刺中单个的鱼。薄板龙的鳍肢可能向不同方向挥动,从而使身体能够快速地转向任何方向。这说明薄板龙很可能像
上龙一样在水面上狩猎。而上龙的身体构造更适合在深水中生活。
很明显,大多数薄板龙尖锐锋利的牙齿是为捉鱼而进化的。但是,有一些薄板龙的牙齿,如
水怪龙属的,似乎进化成错误的形状了。尽管水怪龙的牙齿又长又尖,可却是突出在外的,很难抓牢滑滑的猎物这些薄板龙可能把如此排列的牙齿当做一种圈套,捕捉体形很小的鱼类或无脊椎动物。另外,它们还可以这些牙齿当做耙子,过滤
海床上的泥沙。
巨板龙生活在
侏罗纪早期,是一种原始的
上龙。它得名于大大的肩骨,这些肩胛骨发展成大块的腹底骨板,主要是用来支撑前鳍的。相对其他上龙来说,巨板龙的构造还比较原始,之所以把它分类为上龙主要是看它窄长的口鼻部,而且它的脖子只比
颅骨长两倍而已。
巨板龙身材不大,只有4到5米左右,27块椎骨(有些资料是29块,而晚期
蛇颈龙属代表——薄片龙的椎骨多达71块!)。
也许大家会奇怪为啥这种
上龙亚目有如此古怪的名字,其实这是因为它的化石出土在英国
牛津郡的
黏土层里,泥泳龙生活在
侏罗纪晚期,已经有所进化,它的椎骨减少到22块,牙齿上有十分独特的一条垂直轴线从底部延伸到牙齿中部。科学家还发现泥泳龙的颈骨下面还有一条类似“
龙骨”一样的组织,估计是用来支撑用的,但是这样肯定使它的脖子转动不灵活。泥泳龙的后鳍比前鳍要大,这与大多数的
蛇颈龙属恰恰相反,显示出它是一位速游专家。
上龙是上龙科中首先发现的,这主要是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关于上龙与滑齿龙的关系一直以来科学家都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一种动物;而有些人又说上龙的口鼻部比较窄,
颅骨也比较深凹些,并且上龙的牙齿横截面是三角形的,滑齿龙的则是圆形。上龙生活在
侏罗纪中晚期,
欧洲和南美都有出土。上龙的身材很大,长度有10至12米,脑袋就有两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