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和
美籍华裔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张永和(1956年-),男,北京人,是新中国第二代设计师张开济的儿子,美籍华裔建筑师、建筑教育家
1977年考入东南大学(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1981年赴美国自费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波尔州立大学环境设计系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1996年张永和与妻子鲁力佳共同创办了“非常建筑”。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2002年,张永和成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席,2005年起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5年,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生。
2011年,他成为第一个担任普里兹克建筑奖评委的中国人。2013年,设计修建吉首美术馆;2016年夏天,张永和以“绵延工坊”的设计竞标成功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2022年,故宫博物院腾讯控股联合举办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展出新创作的作品《奇镜记》。2024年6月,张永和加入优酷圆桌派,分享建筑经验与知识。
张永和的作品风格具有理性的构思与设计,善于将空间营造与概念、行为、活动等结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城市、材料和传统,善于将研究与设计活动相结合。
人物经历
张永和生于1956年,高中毕业后在建筑工地上干小工,后跟随傅熹年学习油画。1977年恢复高考,张永和听从家人的建议,报考南工大(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81年赴美自费留学,先后在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系分别获得环境设计理学士和建筑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相继在中国和美国教书毕业后在大学里教书,借着教师的身份,张永和四处听课,学了版画、烧陶,还上了法文和电影史的课。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张永和进行了大量玄想式或为竞赛而做的设计,并取得一定奖项认可。他曾在1986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1988年荣获美国福麦卡公司主办的“从桌子到桌景”概念性物体设计竞赛第一名,同年荣获美国密歇根大学W.桑得斯建筑设计教学研究奖金。1991年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旧金山分会/旧金山建筑基金会主办的旧金山/洛杉矶3×3+9设计竞赛,获优胜奖,同年,以“垂直玻璃宅”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佳作奖。1992年,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论坛奖,以及华盛顿大学史戴得曼建筑旅行研究金大奖。
1996年,张永和与妻子鲁力佳共同创办了“非常建筑”。同年,设计的席殊书屋在北京建成。1997年,主持设计山语间别墅,建筑面积380㎡,屋顶在概念上形成被改造为梯田的山坡写意的重建。1997-1998年陆续在奥地利维也纳、美国纽约PS1、丹麦路易斯安那州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中参展并完成部分展览设计。1998年起,张永和的建筑事务所“非常建筑”尝试建筑一百多次,其中大多数都未能进入真正的建筑阶段。当时,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中国建筑师爱谈符号,建筑物爱加装饰,而张永和最关心建筑的本体问题:材料与结构,建造与空间。席殊书屋、山语间、晨兴数学中心等建成,让张永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颇为深刻。1999年在美国纽约Apex Art艺术画廊举办个展“路边剧场”。
2000年,张永和主持创建了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如今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前身),也将美国的教育建筑方式引入了中国——有别于以清华建筑学院为首的鲍扎建筑教育体系。他在未名湖畔的四合院里待了五年,带着学生以匠人的姿态造房子。这是张永和在中国建筑的第一次实践。2002年,张永和完成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在“长城脚下公社”修建的“二分宅”,这被认为是北京最早的前卫建筑。2005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08年,张永和与作家阿城联合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展出的是平民居屋的各种照片和用于5·12汶川地震重建的木材材料。
2011年,他成为第一个担任普里兹克建筑奖评委的中国人,这一奖项,是业界公认的建筑领域国际最高奖。2013年,张永和为吉首市修建美术馆,最终落成的吉首美术馆摞起了两座桥:桥头与街道排屋紧密相连,连入街道界面;钢构桥在下,用以通行;混凝土拱桥在上,内设画廊,玻璃幕墙和筒瓦遮阳系统围合成大展厅。透过玻璃幕墙,桥上与桥下,互成风景。该设计体现张永和“以人为尺度”理念的建筑。2015年5月31日,张永和、王澍、张永和、王澍等人参加东南建筑学人论坛会。2016年夏天,张永和以“绵延工坊”的设计竞标成功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这是张永和在中国建筑教育体系的第二次实践:他不仅给出了校园,也给出了教学设计。
2020年11月20日,张永和开展建筑美育课,将他未完工的工作室展示在公众面前,其工作室采用了直线的设计。2022年故宫博物院腾讯控股联合举办的《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展出张永和新创作的作品《奇镜记》。2024年6月,张永和加入优酷圆桌派,分享建筑经验与知识。6月23日下午,张永和做客白夜花神诗空间,举行了一场主题为“我的城堡”的学术讲座。
个人生活
1988年,张永和回国参加学术会议时认识了鲁力佳,此后他们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与搭档。在张永和的穷追不舍下,鲁力佳爱上了他的幽默、乐观和理想主义,他们结婚时,张永和口袋里只有一万美金。
作品风格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张永和在建筑设计中想解一道题:古典主义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代主义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在某种过渡期的形态下不会有那么强的对立,可以互相结合,从而出现一些自由的突破教条的想法。在张永和看来古典主义的核心或许并不是和谐,而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古典设计是克制的,不会去添加任何无关主旨的东西。所以,对称是可以的,但是重点不是轴线,而是对称很简洁。
本体建筑学
张永和认为建造及材料与节点,空间及使用与感受,建筑与基地、城市及地域的关系,构成了建筑学的核心知识。建筑是文化性的,但它的本质就是“盖房子”。同时他主张对空间、建筑回归到最初的原型进行设计,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建筑原型的探索和创新。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以及建筑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
张永和善于将艺术与空间营造相结合,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艺术形式和空间体验的独特追求。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以及建筑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
人物成就
张永和创造了中原地区当代建筑界的许多个第一: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学习建筑学的人,回国开设了第一家独立的个人事务所,也是第一个把“解构主义”介绍给中国建筑界的人;他是第一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作品,第一个担任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委的中国人,还是第一个涉足家居、饰品、服装设计等领域并与国际高端品牌合作的中国建筑师。
获得荣誉
以上资料参考
人物作品
建筑作品
书籍作品
以上资料参考
参展情况
1997年,在日本大阪、1998年在印度举办的亚洲进步建筑展
1997年,在韩国光州艺术双年展
1997-1998年,陆续在奥地利维也纳纽约PS1、丹麦路易斯安那州现代美术馆、英国伦敦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中参展并完成部分展览设计
1999年,在美国纽约ApexArt艺术画廊举办个展“路边剧场”
1999年,参加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英国伦敦AA建筑学院“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
2000年,参加上海市双年展,并获得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作为唯一的中国建筑师参加2000年在威尼斯举办的第七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人物评价
他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们住上更好的房子,为他们提供方便、舒适和其他享受——这是张永和成为建筑师的原因。(南方网评)
张永和喜欢艺术,据说他是中国建筑师里参与艺术实践最多的一位,也是除了房子之外,拥有最多设计作品的人。他设计舞台,设计服装首饰皮鞋,设计家具,设计餐具和酒具,设计挂毯等都是和物质世界有紧密关系的巧思。(腾讯新闻客户端出品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生活
作品风格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
本体建筑学
艺术与空间营造的结合
人物成就
获得荣誉
人物作品
建筑作品
书籍作品
参展情况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