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故居
北京西城区蔡锷故居
蔡故居在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明末着名女将军秦良玉屯兵遗址)66号。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由回廊相连。现基本保持旧观。蔡锷于民国2年到民国4年(1913年11月-1915年11月)寓此。蔡锷故居坐东朝西,门前不但没有标明主人身份的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系马环等官场示物,和规制的四合院相比较,亦显得十分寒酸,大门两侧未置门。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故居简介故居由两个院子所组成,前院的西房系大门和三间配房、北房、南房各三间。前院和后院由廊墙隔开,后院有北房、南房、东房各三间。整体格局甚不符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用工、用料亦显得很单薄,连正房也没建于三层石级之上,二十间房屋均是平地起房,给人以简易之感。有跨院的房屋均是后建,原为停车、养马之所。现被交通部中央气象局作为宿舍,大体完整。进门的影壁如今已经被挡起来,堆放着杂物;花园回廊早已不见,倒座房也改成小饭馆。蔡锷诞生于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故居系一土砖平房,正房面阔3间,还有一间偏房为厨房。该房1950年倒塌,曾被辟为橘园。1991年,当地按原貌对蔡锷故居进行了修复,并在旁边的民居里开辟了蔡锷生平事迹陈列馆。历史沿革据《北洋军阀史话》记载,66号老宅原是袁世凯的亲家天津市大盐商何仲璟的产业,后何仲璟全家搬往天津,就由何的一个福姓亲戚代为管理。蔡锷1913年11月来京后就住进了这个院子里,当时,何仲璟已经在天津去世,而福家也早已搬离这里。对蔡锷来京的原因各方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蔡锷是被动地来京,名为住在棉花胡同,实被袁世凯软禁在这里;但也有人认为蔡锷入京并未受任何人逼迫,而是自己争取的,原因有三,一想到中央推行新型军事教育,二是恐军人掌握政权,久之将在滇形成割据势力,三是云南省复杂的人事阻碍了蔡锷的工作。而一处宅院的来龙去脉能够在一部史书中有如此详细的记载,还依靠了当年发生在这院子里的一次搜查。据载:蔡锷虽日日混迹于八大胡同,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老谋深算的袁世凯还是放心不下,1915年10月14日清晨,蔡宅门口忽然人声嘈杂,一个操天津市口音的刘姓排长喊着“检查检查”,但蔡锷的家中只有些书卷和衣服,没有任何他们料想中的“违禁物品”。堂堂将军宅第被搜,有关方面岂能没有任何解释?军警执法处解释说,何仲璟的姨太太曾派人将一些金银细软藏于此宅,刘氏此番乃是寻宝来了。于是这宅第的来龙去脉得以在史书上留下一笔。蔡锷当然知道这不过是推托之词。但袁世凯却因此事放松了警惕。一个月后,蔡锷秘密离开了北京市,辗转到达云南省,开始了护国运动。从此直至蔡锷客死日本,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棉花胡同的这座住宅。蔡锷病逝于1916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烈士证,蔡锷的烈士证由国家主席毛泽东亲署,于时于势可谓殊荣。爱屋及乌,蔡锷故居也应“宅以人存”。蔡锷的“京缘不深”,只在北京蛰居了两年,但其故居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实可谓“甚有京缘,京缘甚深”。但蔡锷的故居至今未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拙文之意亦在于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能在北京旧城区的开发改造中,对蔡锷故居能妥善处理,切莫付之于推土机而不存。蔡锷公馆蔡锷故居座落在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门楼上刻有“蔡锷公馆”四字,故居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之间由回廊相连,院子里的居民按部就班地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常日子,对这里曾住过近代护国运动首领蔡锷将军也习以为常。毕竟,那段风起云涌的故事离我们已很遥远。说起蔡锷将军,近代史上名声显赫。他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后赴日本学习军事,归国后被委以重任,他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大汉云南都督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软禁,委以虚职,实际受监视。所在的故居,就是蔡锷自调京以来的居住之地。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派人对蔡锷严加防范,一面诱之以利,把京都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企图使蔡锷沉溺于声色。在蔡锷故居,有两颗郁郁葱葱的老槐树,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见证着院里的人和故事,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一部电影《知音》,说的就是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影片中的蔡锷、小凤仙分别由当时的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片中的主题曲《知音》曾唱红大江南北。在片尾快结束时,身着黑色披风的小风仙在船上抚琴思念在远方的蔡锷,随之歌声响起:“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小风仙掩护蔡锷离开北京,蔡锷东渡日本,又从日本转道越南,回到云南省举兵反袁,蔡锷成了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一曲琴声成绝响”,在蔡锷故居里感受着当年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回望着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心中不由激荡起阵阵波澜。蔡锷病逝后,小风仙曾撰联怀念知己:“谁识周瑜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在院落里,那高山流水的琴声似乎仍在隐隐约约传来。人物介绍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阳市人,近代护国运动首领。1911年在云南任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大汉云南都督府”,任都督。后被袁世凯软禁,1915年离开北京,12月25日在云南省昆明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任四川省督军,11月病逝。 1897年入时务学堂,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1899年赴日本,先后毕业于陆军成城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回国后,在江西省、湖南、广西等地从事军事教育工作。其间著有《军事计划》一书,对加强国防建设和治军用兵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为加强新军建设,编撰了《曾胡治兵语录》。武昌起义爆发,他与革命党人密商响应,10月30日在昆明市组织武装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全城,被推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不久,他鉴于帝国主义觊觎我国中国西南地区,主持编写了《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拱卫边疆,加强防务,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具体方案。1913年被袁世凯调北京任参政院参政等职,授将军府昭威将军。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市潜回云南省,与云南将军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他抱病率第1军入川,依靠人民支援和士气优势,运用近战和迂回包围战术,同数倍于己的北洋军战川南,克宜宾、江安县纳溪区等地。1916年6月,护国战争胜利结束,任四川省督军兼省长,11月8日病逝于日本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