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
中国首张面向农村发行的综合性中央级报纸
《农民日报》前身为《中国农民报》,于1980年4月6日在北京创刊,是中国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的中央级报纸。该报深耕于三农领域,内容包含权威政策解读、时政要闻和重磅评论、产经资讯、前沿市场信息、科学种养技术和乡村治理建设经验等。
1979年5月3日,《新农民报》的筹办请示被呈递国家农委。同年12月5日,报名修改为《中国农民报》。1980年4月6日,《中国农民报》正式出刊。1985年1月1日,《中国农民报》改出日报,并更名为《农民日报》,报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1991年5月5日,《农民日报》实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2003年,《农民日报》实现彩印,同时启动互联网化。之后,《农民日报》先后在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2017年,《农民日报》的印刷厂因无法保证盈利和存在安全隐患关停。2022年,《农民日报》新增“脉动”“名家与乡村”“对话”“视点”“观察”“百姓茶坊”6个版面。
2018年,该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百强报纸”名单。此外,该报的刊文多次在中国新闻奖上获奖。在2023年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上,该报文章《”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获通讯类一等奖、《我和我的村庄》获重大主题报道类三等奖、《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获舆论监督报道类三等奖。
历史沿革
1979年初,中国有八亿农民,但当时没有面向农民发行的报纸,冯诗云苗培时、曦影、章容、陈伯林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人便决定给农民办一张“一个鸡蛋就能换”的报纸。同年5月3日,他们向国家农委呈递筹办《新农民报》的请示报告。6月8日,相关筹备人员展开讨论创办事宜。7月,苗培时在北京市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征稿会,宣布了新农民社成立。9月9日,报社二度向国务院呈交办报请示。11月15日,《中国农民报》进行了第一次试样,印数1000份。试样出版后,报社人员带着试样前往多省近百个公社,征求基层干部、农民的阅读意见。12月5日,根据国家农委主任王任重的建议,报名决定为《中国农民报》。
1980年4月6日,《中国农民报》正式出刊,报头由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人民日报社进行代印,总印20万份,实际发行了161727份。《中国农民报》一开始为四开八版,每周一期,一个月后改为每周两期。1981年1月,经杜润生同志指示,报纸改为对开四版,每周2刊,1983年又改为周3刊。同年,该报发行量达到了68万份,千份县有141个,其中3个县达到了8000份。江苏省湖南省两省,分别订阅13万份和12万份。从1982年开始,该报开始面向国外公开发行,共13个国家订阅了53份报纸,其中日本读者订阅了33份,美国订阅了6份,苏联1份。1985年1月1日,《中国农民报》改出日报,并更名为《农民日报》,报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
1988年4月1日,农民日报拥有了新的印刷厂。同年,《农民日报》报社进行了读者调查,群工部寄出去2300份问卷,收回1300多份,形成了一份读者调查报告。在该报告中,有读者表示满意,也有读者提出不满,认为“话越说越洋,官腔越打越高,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于读者的批评,报社在实践中进行了回应,在1989年开展的第二次读者调查中,读者认可了该报。1991年底,报社开展第三次读者调查,有千余名读者寄回问卷,同时提出了对于办好《农民日报》的意见、要求和希望。
1991年5月5日,《农民日报》实现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2003年,《农民日报》实现彩色印刷,4张报纸“一彩、两红、一蓝”。同年,《农民日报》启动互联网化,完成了中国农民网、三农在线、《农民日报》网络版的域名注册,以及启动网络建设。次年7月16日,三农在线网站开通,后来更名为中国农网中国农网。之后,《农民日报》先后在微信公众平台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通账号。2017年12月31日,农民日报社印刷厂因无法保证盈利,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选择了关停。2018年,该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年百强报纸”名单。2022年,《农民日报》进行改革版面设置,并开设“脉动”“名家与乡村”“对话”“视点”“观察”“百姓茶坊”6个版面。
报刊现状
方针宗旨
遵循“做党的宣传喉舌、农民的知心朋友”的办报宗旨,秉承“崇农立言 惟仁求真”的社训,深耕三农领域,宣传党的三农政策,报道各地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创造,在三农新闻宣传中发挥着挑大梁、主力军作用。
管理人员
参考资料:
版面设置
《农民日报》旗下版面目录涵盖要闻、综合新闻、基层组织建设、国际农业、教育培训、视点、乡村建设、畜牧兽医、农村经济合作、脉动、三农论坛、农田建设、农业品牌、百姓茶坊等。
重要事件
厚养薄葬讨论
1996年5月,报社收到农家女史修云关于“厚养薄葬”的来信,当时中国倡导殡葬改革、丧事从简,但史修云却因从简安葬父亲,被戴上不孝的帽子。同年6月3日,《农民日报》刊登了史修云的来信,开展一场“如何为‘厚养薄葬’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大讨论。当时农民、干部、专家、学者、中央部委负责人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讨论反响强烈。之后,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厚养薄葬为荣、薄养厚葬为耻的舆论氛围。
化肥追踪记
1983年春,报社收到河南省开封市读者关于当地层层批“条子肥”的新闻线索,当时的中国化肥供应紧张,地方有关部门却层层批“条子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报社记者赴开封市地区实地采访20多天,形成报道《化肥追踪记》,刊发在7月26日的《中国农民报》上,报道记录了大量当地批“条子肥”的细节,以及分析了“条子肥”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该篇报道在当年获得中国好新闻奖。
八百公里跟车记
1992年元月中旬,农民日报记者随载农产品的货车,从山东苍山出发进京。路上,货车每平均走四五十公里就被卡住受罚,处罚理由则含糊其辞,记者将路上见闻发表到1月27日《农民日报》的头版上,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当即批示请国务院“纠风办”和治理“三乱”办公室调查此事。农业部、商业部、工商局、税务局、公安部的领导先后发表清理“三乱”和撤除道路关卡意见,很快,山东省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参会,撤销不合理、不合法关卡160多个,全国十多个省先后撤销不合理关卡。该篇报道直接推动了多部委多地全面整治流通渠道,促进了农产品货畅其流,成为中国农产品流通改革史上的标志性新闻作品。
旗下平台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影响和评价
《农民日报》关注基层的声音、现象和创造,发挥重大言论引领作用,阐释解读中央三农政策,反映基层声音,关注农民诉求,推动问题解决,为决策提供参考。在紧跟读者现实需求的同时,提升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关注三农热点和新闻事件,讲好中国三农故事,营造崇农敬农爱农氛围。
2023年,《农民日报》已成为农业农村系统领会三农政策的渠道、亿万农民群众获取三农信息的平台、社会各界了解三农发展的窗口,还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领悟政策的导师、借鉴各地经验的参谋、提升致富能力的帮手、乡村振兴路上的伙伴。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报刊现状
方针宗旨
管理人员
版面设置
重要事件
厚养薄葬讨论
化肥追踪记
八百公里跟车记
旗下平台
获得荣誉
影响和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