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木叶鲽
鲽形目木叶鲽属下的动物
角木叶鲽(学名:Pleuronichthys cornutus),别称铁仔、猴子鱼、八甲鱼、溜仔、砂眼、豉轮、皇帝鱼、鲽形目、半边鱼、右鲽、鼓眼、砂轮、蚝边等,是鲽科木叶鲽属的一种鱼类。
形态特征
背鳍76—82;臀鳍54—62;胸鳍11 (5—8分枝);腹鳍Ⅱ—4;尾鳍18—19 (12—13分枝)。侧线鳞8—9+89—100;鳃耙2—3+5—7。椎骨13+24—25。角木叶鲽的体长为体高1.5~2倍,为头长4.1~4.9倍。头长为吻长6.7~9.6倍,为眼径3.1~3.9倍,为眼间隔10~15.6倍,为上颌长3.7~4.9倍,为背鳍条长1.3~1.9倍,为右胸鳍长1.6~2倍,为右腹鳍长2.7~3.1倍,为尾鳍长0.8~1倍,为尾柄长3.1—5.1倍。
体长可达275毫米。头体近卵圆形,很侧扁。尾柄短高,高为长1.9~2.5倍。头短高,背缘在上眼前半部呈深凹刻状。吻很钝短,小鱼尤短小;两眼前缘各有一短骨质突起。两眼位头右侧,位前后相似,很高凸,上眼显著高于头背缘而越头背中线。眼间隔窄,前后缘各有一尖骨棘。前鼻孔短管状,较大,前后缘各有一皮突;后鼻孔无皮突;右鼻孔位眼间隔前方吻侧;左鼻孔位上眼前方头左侧。口小,前位。下颌浅匙状。上颌后端略达下眼前缘下方。两颌仅左侧有尖锥状牙2~3行。唇厚,内缘有横褶及小状突起。前鳃盖骨后缘埋皮下。鳃孔上端略不达胸鳍基上端。鳃盖膜互连,游离,后缘向内前方卷呈管状,管口位鳃孔上端。鳃耙尖小。鳃峡凹刻深,后端位下眼后缘下方。肛门位略偏体左侧。生殖突位偏肛门右侧后上方。头体两侧被小圆鳞,鳍有鳞,吻、两颌与眼间隔无鳞。左右侧线直线形,无弧状弯曲;上枝很长;沿体背缘约达体中部或后部。
背鳍始于上眼中央稍后左下方,较左鼻孔低而较左口角稍高;前6鳍条位头左侧,约第45~46鳍条最长。臀鳍始于右胸鳍基稍后下方,形似背鳍,鳍条不分枝。第一间脉棘在体长81.5毫米小鱼突出为钝突起状,大鱼不突出。右胸鳍侧位稍低,小刀状,第4鳍条最长,中部5~8鳍条分枝;左胸鳍长约等右鳍的1/3~1/2。腹鳍基短,始于胸鳍前方,有眼侧腹鳍位较近体腹缘,后4鳍条分枝。尾鳍后端圆形,中央12~13鳍条分枝。
头体右侧淡黄灰褐色,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有些呈云块状;鳍淡黄灰色,也有许多黑褐色斑点,胸鳍与尾鳍后段附近黑褐色,奇鳍与胸鳍后边缘黄色。体左侧乳白色;偶鳍淡黄色;背、臀鳍外部黑褐色,外缘黄白色;尾鳍后端黑褐色,后缘黄色。体长37~44毫米的稚鱼右侧自鳃孔到尾柄有4~5条横带状灰褐色纹,腹腔部较灰暗;尾柄淡白,横纹分三段;尾鳍色较淡。
胃弯弧状。幽门盲囊细长;前右2个,左1个;后1个。肠细、多环弯、长约为体长1.3倍。左肝大,右肝小。腹腔膜右灰褐色,左淡白色。精巢新月形。卵巢三角形,后角约达第6~9脉棘下端。第2~3腹椎肾脉突发达,无横突。第2~3髓棘板状。尾椎骨有横突。第一脉棘粗大,连粗弧状的第一间髓棘。尾杆骨与尾下骨等似圆斑星鲽下咽骨窄长,与第2~4上咽骨各有细尖牙一行。后匙骨细长,一个。尾舌骨钩尖长,内缘较宽;轴短;钩底后上方与钩下方为单嵴板状。
全长4.5毫米仔鱼胸鳍开始形成外,其余各鳍均未形成,尾柄、体侧密布色素,背、腹膜鳍散布淡黑色素。全长9.5毫米仔鱼体侧背、腹缘出现担鳍骨,鱼呈左右对称状。全长12毫米仔鱼左眼向右侧开始移动。全长16毫米仔鱼背、臀鳍鳍条数已固定,胸鳍条出现,左眼已移至右眼上部,左侧鼻孔随之移至近背中线处,体色左、右侧各异。仝长23.3毫米稚鱼两眼已在同一侧,且显著突出,眼间隔隆起,腹鳍生成,右眼侧出现不明显的环纹。
分布范围
角木叶鲽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其中黄海渤海产量较多。在国内分布于渤海到粤东。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
栖息环境
角木叶鲽为暖温性中小型近海底层鱼类。常栖息在泥沙底质海域。变态前及变态初期的仔鱼在浅水区游动,变态后转背底层生活,全长达60毫米时移向较深海区活动范围不大。
生活习性
角木叶鲽随季节变化在近岸浅水和离岸深水之间移动,越冬场在石岛外海,水深70米处,底层水温7~8℃,5月份进入浅水区,较集中在乳山市外角和海洋岛南部海区,少量入渤海。于沿海索饵,10月密集于乳山外角,11~13月向深水区移动。
角木叶鲽主要摄食多毛纲、贝类和甲壳亚门。其中多毛类和贝类约占60%,端足目占30%。栖息黄海北部群体也食海葵目、多毛类等。稚鱼捕食端足类和多毛类为主。
繁殖方式
产卵期在9~11月,各海区略有前后。属多次产卵类型。怀卵量为9~39万粒。卵球形,分离浮性,卵径为1.03~1.24毫米,卵膜具龟甲状裂纹。油球淡黄色,球径为0.16~0.1毫米,2~11个。仔、稚鱼2~3月出现在东海,而韩国沿海为11~12月。
在日本北海道东侧金川路11月至来年1月间,水温17.3~20℃时产浮性卵,天然卵径1.16~1.26毫米,卵膜全表面有直径为0.016~0.03毫米的龟甲状纹和径为0.16~0.19毫米的淡黄色油球2~11个。
林景祺(1965)报告,1~3月在中国石岛外海育越冬区;约位北纬35°~37°30′及东经122°50′~123°45′,水深70米,底层水温7~8℃,为泥与沙底质。5月到浅水区,除渤海中部外较集中于山东乳山外海和海洋岛南部海区,底层水温为7~11℃。10月密集于乳山市外海(北纬36°~37°及东经120°40′~122°40′)、黄海北部(北纬38°25′~39°10′)和渤海海峡(北纬38°25′~38°50′及东经120°30′~121°15′)产卵。11~12月渐返深海越冬区。
用途
一般以底拖网渔法捕获较多,手钓法则在秋、冬季节较能钓获。肉味一般,为次要经济鱼类,多以红烧或油煎食用。肝脏还可以提炼鱼肝油。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用途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