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野猫(
学名:Felis lybica),又称亚非野猫,是一种小型
猫科,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西亚、
中亚、
印度西北和
西北,栖息于草原、
灌木丛、沙漠等多种生境。在中国,非洲野猫被称为草原斑猫,并被列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学界曾将亚非野猫与欧洲野猫都归为野猫(Felis silvestris)的
亚种,但后来将二者划为独立物种。基因研究表明,亚非野猫约在17.3–13.1万年前分化为三支:
近东野猫、亚洲野猫和南非野猫,其中近东野猫为
家猫的祖先。
非洲野猫的毛色由沙棕色至黄灰色都有,尾巴有黑色条纹。毛皮比另一个亚种欧洲野猫短;体型也小得多:头和躯干共长45至75厘米,尾长20至38厘米,体重3至6.5公斤。
其
栖息地多样,包括草原(en:steppes)、稀树草原和
灌木丛。
非洲野猫的主要食物是鼠类和其他小型哺乳类动物,有时也会
捕食鸟类、
爬行纲、
两栖动物和昆虫。它们的捕猎方法是慢慢地接近猎物,到达距离猎物约一米时,迅速扑杀猎物。夜间和黄昏是非洲野猫的主要活动时间。
在白天,它们通常在草丛中隐藏;不过,如果天色昏暗和多云,它们也会出来活动。面对敌人时,非洲野猫会拱起脊背并竖起毛发,使自己看起来身型较大,以震慑对手。有时会群居。非洲野猫通常在洞穴或地洞居住、生育。
妊娠期由56至69天,一胎可生2至6只小猫,多数为3只。初生小猫不能食物,必须依赖母亲的全面照顾。多数小猫在雨季出生,因为雨季有充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