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时,皋陶被授予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职务(掌管刑狱的官),其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可能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可见理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目前理姓已经十分少见,但是,理姓并没有消失。目前在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等地,仍有小部分的理姓。
大理是古代官职,
刘启中元六年(前144)改廷尉为大理,
刘彻建元四年(前137)恢复旧称,哀帝
元寿二年(前1)又改为大理。
新朝时改名作士,东汉时复称廷尉。汉末复为大理。魏
黄初元年(221)改称廷尉,后代沿袭未改。
北齐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历代遵行。魏国著名政治家
钟繇就曾担任魏国
大理白族自治州一职。故有以官职称姓者,
秦汉后姓氏合流,理氏逐渐成为理姓。
• 据史籍记载,
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
老子为利贞的后裔,先祖世代为理官。可能由于理,李两字同音通用,自李耳始,便改理氏为李氏。
•
商朝末年,
帝辛暴虐无道,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
皋陶的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在朝为官,出于一片忠心,直谏纣王,劝他改正错误,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想逃回娘家
陈国(今
淮阳区),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
河南省西部
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这一带荒无人烟,食物难寻,但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母子二人因此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他们之后在离淮阳不太远的
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
帝辛的追缉,加上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