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抗日游击队
1942年8月,华中局批准何克希、张文碧、刘享云、连柏生四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部队。中旬,在鸣鹤场成立司令部。为继续灰色隐蔽,仍没亮出新四军旗号,而用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的番号。
正文
1942年8月,华中局批准何克希、张文碧、刘享云、连柏生四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部队。中旬,在鸣鹤场成立司令部。为继续灰色隐蔽,仍没亮出新四军旗号,而用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的番号。何克希(化名何静)任司令,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司令部成立后,部队统一整编,将南进支队改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林达,政委蔡群帆;将暂三纵大部改编为第四支队,支队长吴建功,政委吕炳奎;将淞沪五支队一大队改编为第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兼),参谋长张席珍;将淞沪五支队五大队改编为司令部特务大队,大队长周振庭;将五支四大第三中队改编为海防中队;将暂三纵特务大队等改编为司令部警卫中队;新国民兵团的番号不变;保留教导队。此后,部队虽有多次调整,其番号沿用至1944年1月。
3、1944年1月至1945年1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浙东部队在姚南横坎头正式公布和接受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番号,结束了长期的灰色隐蔽。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下辖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委林达;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委邱相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委杨思一;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政委姜杰;三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王仲良,参谋长张席珍;南山自卫总队,总队长罗白桦,政委刘清扬;另有直属教导大队、海防大队和警卫大队。
1945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谭震林任政委(未到任);统一指挥苏南、浙东部队。至4月,军区下辖4纵队,浙东纵队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纵队领导人和所辖部队没有变动,支队中周瑞球改任三支队支队长,陈伟达改任淞沪支队政委。
5月,张翼翔从新四军二师五旅副旅长调任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7月,经新四军军部和苏浙军区批准,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组成浙东游击纵队第一旅,纵队副司令张翼翔兼任旅长,谢忠良任参谋长。反正的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五纵队改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纵队副司令张俊升兼任旅长,王仲良任政委,朱人俊为政治部主任。期间,支队领导也有变动。第三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委钟发宗;第四支队支队长程业棠,政委林达;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政委杨思一(中共金萧地委书记兼任)。
北撤前,浙东纵队下辖第一旅、第二旅、金萧支队、淞沪支队,及余上特务营、三北独立营、海防大队、警卫大队和军政干校。部队北撤时纵队和浙东地区党政干部共15000余人。
4、1945年11月后,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及后续变化
1945年11月,浙东部队北撤至江苏涟水休整、整编,根据张云逸副军长宣布的中央军委命令,浙东部队(除第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海防大队改编为华中海防纵队第二大队,政治部、后勤部等单位人员另行分配外)整编为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下辖第七、第八、第九3个团及旅属教导营、特务营、侦察连、通讯连、炮兵连等,全旅8500余人。张翼翔任旅长,何克希任政委。
1946年1月,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改称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新四军番号正式撤销。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改编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下辖一七八、一七九、一八〇3个团。
在我编写《慈溪英烈志》的这几年里,接触到大量浙东地区新四军的史料,这支部队的番号变化足以见证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浙东到山东省、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场的发展历史。今天,我将浙东新四军使用过番号分段整理出来,和大家重温这段难忘的岁月。
1、1942年8月前,宗德三大、五支四大、暂三纵
宗德三大 1941年5月10日,浦委派姜文光、朱人侠率浦东先遣部队50多人到达浙东,贯彻灰色隐蔽的方针,不亮新四军的番号,也不用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的番号,而接受国民党余姚“宗德公署”的“宗德指挥部三大队”的番号,姜文光任大队长。9月编入暂三纵第三大队,同时使用宗德三大番号。10月,宗德三大在横河与日军血战后,该部结束了与“宗德公署”的关系,宗德三大的番号也不再使用。
五支四大 前身是南汇区抗日自卫总团第二大队,1940年9月扩编为淞沪五支队,是新四军江抗(后为第六师)领导下的浦东新区地区地方主力部队。遵循灰色隐蔽的方针,外称中国国民党抗日战争第三战区淞沪会战游击队。同年10月,南汇县伪十三师六团400余人携枪反正,编入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1941年6月,浦委委员、军事部长蔡群帆和五支四大二中队队长林有璋,率五支一大一中队和五支四大二中队一部共130多人,由浦东南渡杭州湾,相公殿登陆后,部队仍沿用五支四大番号。
暂三纵 1941年9月18日,浦委委员朱人俊等率秘密控制的五十团第二、第三营各一部及该团第二期干训队共350多人到达浙东地区,对外番号是中国国民党“鲁苏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简称暂三纵),朱人俊任司令。暂三纵下设特务大队,大队长方晓;第一大队(同时使用“鲁苏战区海上游击指挥部第二支队第一大队”的番号),大队长朱人侠;第二大队,大队长黄明;第三大队(同时使用宗德三大的番号),大队长姜文光;第五大队,大队长蔡葵
而后到达浙东的浦东部队,均编入五支四大和暂三纵。浙东新四军沿用这二支部队番号至1942年8月。
1942年5月,五支四大歼灭国民党慈溪市国民兵团第四大队于慈北宓家埭,将被俘人员及其残部收编为新国民兵团,由周迪道任大队长。
同年6月,五支四大新四中、暂三纵二大队和朱之光的独立大队,组建成南进支队(代号“达谊部队”),蔡群帆任大队长兼政委,对外用“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三支队第二大队”番号。
2、1942年8月至1944年1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
1942年8月,华中局批准何克希、张文碧、刘享云、连柏生四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部队。中旬,在鸣鹤场成立司令部。为继续灰色隐蔽,仍没亮出新四军旗号,而用了“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的番号。何克希(化名何静)任司令,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任政委。司令部成立后,部队统一整编,将南进支队改编为第三支队,支队长林达,政委蔡群帆;将暂三纵大部改编为第四支队,支队长吴建功,政委吕炳奎;将淞沪五支队一大队改编为第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兼),参谋长张席珍;将淞沪五支队五大队改编为司令部特务大队,大队长周振庭;将五支四大第三中队改编为海防中队;将暂三纵特务大队等改编为司令部警卫中队;新国民兵团的番号不变;保留教导队。此后,部队虽有多次调整,其番号沿用至1944年1月。
3、1944年1月至1945年1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1月5日,遵照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浙东部队在姚南横坎头正式公布和接受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番号,结束了长期的灰色隐蔽。纵队司令何克希,政委谭启龙。下辖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委林达;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委邱相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委杨思一;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政委姜杰;三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委王仲良,参谋长张席珍;南山自卫总队,总队长罗白桦,政委刘清扬;另有直属教导大队、海防大队和警卫大队。
1945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谭震林任政委(未到任);统一指挥苏南、浙东部队。至4月,军区下辖4纵队,浙东纵队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二纵队。纵队领导人和所辖部队没有变动,支队中周瑞球改任三支队支队长,陈伟达改任淞沪支队政委。
5月,张翼翔从新四军二师五旅副旅长调任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
7月,经新四军军部和苏浙军区批准,第三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组成浙东游击纵队第一旅,纵队副司令张翼翔兼任旅长,谢忠良任参谋长。反正的国民党第三战区第五纵队改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二旅,纵队副司令张俊升兼任旅长,王仲良任政委,朱人俊为政治部主任。期间,支队领导也有变动。第三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委钟发宗;第四支队支队长程业棠,政委林达;金萧支队支队长彭林,政委杨思一(中共金萧地委书记兼任)。
北撤前,浙东纵队下辖第一旅、第二旅、金萧支队、淞沪支队,及余上特务营、三北独立营、海防大队、警卫大队和军政干校。部队北撤时纵队和浙东地区党政干部共15000余人。
4、1945年11月后,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及后续变化
1945年11月,浙东部队北撤至江苏涟水休整、整编,根据张云逸副军长宣布的中央军委命令,浙东部队(除第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海防大队改编为华中海防纵队第二大队,政治部、后勤部等单位人员另行分配外)整编为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下辖第七、第八、第九3个团及旅属教导营、特务营、侦察连、通讯连、炮兵连等,全旅8500余人。张翼翔任旅长,何克希任政委。
1946年1月,新四军津浦前线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改称新四军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新四军番号正式撤销。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改编为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六十师,下辖一七八、一七九、一八〇3个团。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