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通过借助“酒”这一饮品,描绘了中国官场生态,抨击了官场腐败。故事讲述了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
丁钩儿(这个名字在土话里有“臀部”的暗示)奉命到酒国市侦察金刚钻部长吃婴儿的案件。侦察员丁钩儿在调查过程中也享受到了婴儿宴的美味,并且目睹了酒国的疯狂社会现状:父母把婴儿卖给酒店,并且因为卖了个一等价钱而自豪、激动。在酒国的美酒和婴儿宴里,丁钩儿很快迷失了本性,最后跌进粪池淹死了。通过丁钩儿的故事,小说犀利地揭示了这个社会的可怕奥秘。与丁钩儿故事并行的是出现在小说中的作者与酒国市文学青年李一斗关于文学创作的通信,以及李一斗创作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作品在风格上五花八门,堪称是小说文体的“满汉全席”。
《酒国》是一部结构新颖、内容奇诡、思维深刻的作品。
香港大学周英雄教授以四字评之,曰:“恐怖,过瘾。”书名之以“酒国”,顾名思义,通篇言酒。小说通过两条不同的叙事线索,展现了中国人与食物和饮料的关系,以及政府对腐败和奢侈的批判,借助“酒”抨击官场腐败。
《酒国》是一部将现实批判与叙事实验相结合的小说,在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酒国》用大量的现实现象来作为叙事的主框架,但故事内容却是野蛮与文明、理想与现实、罪恶与正义、苦难与狂欢的相互矛盾之中亦真亦假,带给人们心灵上的震撼。英文版译者是美国汉学家
葛浩文和
莫言。 2001年,本书法语版获得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
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
《酒国》由三重文本组成:检察院侦察员丁钩儿去酒国市调查所谓“红烧婴儿”案件的过程;酒国市酿造大学的写作爱好者李一斗与作家
莫言的一组信件;李一斗寄给莫言的一系列小说。三重文本相互穿插,相互渗透,虚实交加,真假互映,构成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文学世界。在莫言笔下,这个世界至少包含有三重真实性,这一点,不是那些坚持以单一的眼光看待世界真实性的人士所能理解的。《酒国》借助多重叙事,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结构和重叠交错、自相悖谬的立场,或许在莫言看来,不如此不足以表达当下中国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荒诞性。惟其荒诞,才显写实。从这个意义上说,
莫言确实是一位
现实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酒国》从1989年开始创作,直到1992年完成,1993年由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首版之后又有几次修改。
丁钩儿不同于莫言以往塑造的任何一个男性形象,他既作为一个吃人者也作为一个被吃者,既作为看客又是一被看者赋予人物双重特性,是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的又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而这种双重特性又是在人物性格的转变中完成的,这主要体现了人物性格的两极。表现为丁钩儿一方面他是一个为人机智、能力一流的高级检察官,另一方面又是一个贪杯好色、信念迷失的腐败堕落者。作者着重塑造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发展历程即从正面人物到反面人物的转变以及形象意义即对现实的批判、对体制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这在今天仍然有警醒意义。
余一尺在小说中是酒国最有钱有势的商界大老板,“与酒国市八十九名美女发生过性关系” (第五章)。他还是市政协常委,省劳动模范等等。酒国博士李一斗创作的一篇小说《一尺英豪》专门介绍余一尺。小说中提到的《酒国奇事录》里也有一个叫“余一尺”的人,但小说没有确定两者是否同一人。余一尺后来因与女司机通奸被特别侦察员
丁钩儿所杀。
莫言在1992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酒国》在批评界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仅在其封面上印有“一部无法评论的作品”,“90年代莫言最出色的小说”字样,但事实上《酒国》是莫言在小说叙事技巧上特别是“陌生化”手法的又一次成功建构,甚至有人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先锋小说”,而且认为是“只有莫言才能写得出来的长篇小说”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莫言的创作是独具特色的,从1989年开始创作直到1992年完成(之后又有几次修改)的《酒国》则更有特点,但不知何故,1993年自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国内批评界一直对此不置可否,未予评价,反而是先在法国引起轰动(其译本在法国获2000年度“卢尔·巴泰雍”奖)。即使在2000年2月由
南海出版公司及2002年9月由
山东文艺出版社的再版后,也没有多大反响,相比之前的《
红高粱家族》、《
丰乳肥臀》等带来的影响力,《酒国》出版后在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批评文章,这些批评多持肯定态度,对《酒国》的“吃人”象征和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色彩进行了肯定,但同时又缺乏从文本细读出发对《酒国》进行叙述形式上尤其是“陌生化”创作手法的探讨,研究。
“
陌生化”概念是由
俄罗斯形式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提出,他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写道:“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方珊说:“这里的‘反常化’是相对于‘自动化’而言的,它经英文转译后,通常译为‘陌生化’。其实是什氏一时疏忽,误写而成,什氏的原意是新奇,出人意料,异乎寻常,不平常,结果因少写一个字母H,而另创一个新词。”什克洛夫斯基把
陌生化手法作为艺术的根本手法,而且把对“陌生化”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仅仅局限在形式创造的范畴。细读文本,我们发现这一手法表现在各个方面。
在《酒国》中,它表现在叙述视角的变换上。所谓叙述视角,即“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体现为“一个故事叙事行为发生时谁在讲故事、以谁的眼光讲故事、讲谁的故事和向谁讲故事四方面的要素。然而叙述视角的变换则可以造成“陌生化”效果,正像什克洛夫斯基所推崇的
列夫·托尔斯泰在《
战争与和平》中借助一个乡下小姑娘的眼光来描写参加军事会议者的谈吐举止所获得的陌生化效果。在《酒国》中也存在这种变换叙事视角的情况,而不是单一的传统全知叙事视角。例如小说中写到省人民检察院派去调查的特级侦查员
丁钩儿在酒席上被矿长、党委书记和金刚钻等人灌醉了,然后被服务小姐架着到房间,“她们架着我进了一间孤零零的小屋,小屋里有两位白衣小姐膝盖顶着膝盖坐在一张刻着字迹的写字台前。她们见到我们进入后膝盖分开了一些。有一位按了墙上的电钮,一扇门慢慢地缩出来,似乎是电梯。她们把我架进去。门关闭了。果然是电梯。它飞快的下降着。我佩服地想……”这里很显然是在以醉得意识都离开肉体了的丁钩儿的这一视角来看的。《酒国》中的另一主要人物李一斗给“
莫言”的信及他的九篇短篇小说又有另外不同的视角。如:“他脸上的神情像个妖精,像个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旁门左道中的高级邪恶大侠一样,令我望而生畏。”“他蹲在那把能载着他团团旋转的皮椅子上,亲切而油滑地对我说……”在这里是通过李一斗的感知来叙述,把他作为叙事的聚焦者。在《酒国》中叙事视角的变换还表现为采用多个人的眼光来聚焦同一个事物,《酒国》第十章中叙述中年作家“莫言”在前往酒国市的途中就是一例。小说先是用居于文本之外的超叙述者来对“
莫言”聚焦:“躺在舒适的——比较硬座而言——硬卧中铺上,体态臃肿,头发稀疏,双眼细小,嘴巴倾斜的中年作家‘莫言’却没有一点睡意”。然后又用“莫言”自己的视角写“莫言”,“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挡风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着抵御寒风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一副假面。有时我的确感到这莫言是我的一个大累赘,但我却很难抛弃它,就像寄居蟹难以抛弃甲壳一样。”通过叙述视角的不断变换,对人物进行了多点透视,从而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