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牙鲆
牙鲆科牙鲆属动物
大西洋牙鲆(学名:Paralichthys dentatus),又名犬齿牙鲆、夏季鲆、巨齿牙鲆,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主要分布在西大西洋,由缅因州南卡罗来纳州。2002年从美国引进驯化试养获得成功。由于其个体大,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维生素,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在中国,牙鲆也一直是高档畅销的品种之一。
特征特性
与我国产的牙鲆相比,大西洋牙鲆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从孵化到养殖一年就可以达到商品规格,养殖一年半可达1000~2000克,而且养殖的产量高,每平方米可达35~40公斤。大西洋牙鲆属于肉食性杂食鱼类,养殖的饲料比较容易解决。由于养殖成本低,易于推广和产业化。从养殖大西洋牙鲆的情况来看,该鱼的病害较少,因而养成的商品率可达90%以上,其养殖效益好。
栖息地与习性
大西洋牙鲆在美国东北部的海岸及陆架水域最为普遍。在春天,它们会离开深水区并移到近岸的沙滩、海湾、河口等,待秋天或初冬才离开。于冬天它们会回到深水区产卵。成体是高度掠食性及食鱼的,往往会将自己藏起来,并伸出头来埋伏猎物。它们的猎物包括太平洋玉筋鱼、鱼、大西洋美洲原银汉鱼、扁鲹、鲷科、鱿鱼、虾及蟹。
养殖与管理
大西洋牙鲆适合在我国进行池塘、网箱和工厂化养殖,特别有望成为虾塘养殖的替代品种。由于养殖成本低,易于推广和产业化。从养殖大西洋牙鲆的情况来看,该鱼的病害较少,因而养成的商品率可达90%以上,其养殖效益好。大西洋牙鲆被认为是大西洋海岸的重要渔获,在美国东北部的休闲垂钓非常受欢迎。故此它们在不同州份都有限制捕捉的大小等。现时对于过度渔获是否令它们数量下降而存在争议。
胚胎发育
西洋牙鲆的卵为球形游离的浮性卵,卵径平均977μm,单油球,偶见2或3油球,油球径180μm。在水温19~20.8℃时孵化,大约受精后50 min胚盘形成,5 h30 min进入囊胚期,8 h后进入原肠胚期,21 h左右进入胚体器官分化期,40 h后尾部游离,心跳开始,胚体搐动,51~52 h孵出。实验表明,大西洋牙鲆受精卵的孵化进度与水温相关。孵化时间(Ht)与水温(t/℃)关系方程为Ht=3 154.8t-1.333 6(R2=0.925 4)。
繁育价值
大西洋牙鲆(Atlantic flounder)学名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或狼齿牙鲆,是西北大西洋所产4种牙鲆中的1种较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能力较我国目前养殖的褐牙鲆及大菱鲆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2002年9月将其首次引入我国。此鱼的引进对改善国内养殖牙鲆品种单一、品质改良和遗传育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特征特性
栖息地与习性
养殖与管理
胚胎发育
繁育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