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玉筋鱼(
学名:Ammodytes personatus),别名面条鱼、银针鱼,
鲈形目玉筋鱼科玉筋鱼属,是一种近海可食用小型经济鱼类。太平洋玉筋鱼平均体长为75.5~124.7毫米,最大体长212毫米;体重1.8~13.8克;寿命为1~3年。鱼体细长稍侧扁,呈长柱状。体背部灰黑色,体侧呈浅绿色,腹部白色。除头部及鳍无鳞外,鱼体被小圆鳞。体侧多横皮褶,无腹鳍,
尾鳍浅叉状。
太平洋玉筋鱼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的
日本、
韩国、
朝鲜、中国及
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中国多见于
渤海、
黄海海域。属近海冷温性
中上层鱼类,通常栖息于内湾沙底质浅海。
太平洋玉筋鱼属可食用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通常加工成各类产品销售,冷冻品尤其受到市场欢迎;太平洋玉筋鱼水产资源丰富,已成为部分区域的主要渔获品种,对季节性
渔业有着重要贡献,并在2007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同时太平洋玉筋鱼也被认为是连接浮游生物和海洋
捕食性生物的重要饵料鱼种,对于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分类研究
1856年
法国鱼类学家及爬虫学家查尔斯·弗雷德里克·吉拉德(Charles Frédéric Girard)首次描述了来自华盛顿弗莱特瑞海角的标本,并将其命名为Ammodytes personatus。太平洋玉筋鱼的分类史一度存在争议,曾在1975年被视为同样分布在北太平洋的六斑玉筋鱼的同种异名,2006年一项对二者在形态学及遗传学上的比较研究发现,太平洋玉筋鱼与六斑玉筋鱼(Ammodytes hexapterus)不仅在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基因遗传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异分化。2014年一项基于基因序列的整合研究同样表明二者为同属异种,分布区域存在差异。
形态特征
物种形态
太平洋玉筋鱼为小型鱼类,平均体长75.5~124.7毫米,最大体长212毫米;体重1.8~13.8克。太平洋玉筋鱼体长一般为体高10.4~12倍,为头长4.6~5倍。头长为吻长3.3~3.4倍,为眼径5.2~6.6倍,为眼间隔5.2~6.3倍。
太平洋玉筋鱼体细长稍侧扁,呈长柱状。体背部灰黑色,体侧呈浅绿色,腹部白色。除头部及鳍无鳞外,鱼体被小圆鳞。头背面较腹面宽,侧面呈尖三角形,眼小,侧位而稍高,眼间隔宽平,口大斜形,上、下颌无齿,上颌可伸缩,下颌突出,舌窄长,具假鳃,鳃盖部无棘。鳃盖膜分离,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细长,下枝鳃耙数为17。体侧多横皮褶,走向为斜向后下方,横皮褶间夹有1枚横行小圆鳞,体腹面每侧
胸鳍基前下方向后各有1条纵皮褶。侧线为直线形,靠近背缘,侧线鳞约146片。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呈卵圆形,基部浅灰黑色,共14~15根
鳍条,背鳍自胸鳍后半段上方而起,鳍条未延伸至
尾鳍基,共57~58根鳍条,鳍条基部具一小点黑斑,无腹鳍,臀鳍始于第29根背鳍条下方,与背鳍形状类似,共31根鳍条,尾鳍浅叉状,基部浅灰黑色,鳍条有分枝,共13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太平洋玉筋鱼在西北太平洋的
日本、
韩国、
朝鲜、中国及
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域均有分布,
黄海、
渤海是其分布南限。
中国分布
太平洋玉筋鱼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海域。其中位于黄海海域的太平洋玉筋鱼渔场可划分为北部、东部及西部渔场。北部渔场的太平洋玉筋鱼群体以
长海县诸岛四周浅水区为产卵场;东部渔场在北纬35°以北到北纬38°以南,东经124°30′以东的韩国近海;西部渔场主要指山东半岛南部的
乳山市到
日照市近海。
栖息环境
太平洋玉筋鱼属近海冷温性
中上层鱼类,具潜沙性,通常栖息于内湾沙底质浅海,常在沙内钻游。生境水域温度为5~15℃,盐度25~35%,分布水深多在0~40米,160~170米处亦有少量出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太平洋玉筋鱼主摄食
浮游动物,食饵以
桡脚类和硅藻为主,其余摄食范围包括
端足目,
等足目、
介形亚纲、箭虫类、
虾蟹幼体、糠虾类,
多毛纲、
瓣鳃纲、长尾类及短尾类的幼体等。摄食强度可随季节发生变化,春季时索饵育肥,夏季沙眠期间不进食,靠此前储存的脂肪提供能量。
节律行为
太平洋玉筋鱼属地域性
群栖鱼类,喜好白天集群活动,夜间不活跃。终年栖息于近海适宜海域,不做长距离洄游。垂直分布具季节规律性,在夏季水温升到20~24℃时,由浅水移向深水,潜沙夏眠,沙眠期可达4个月;在秋末冬初,随着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来临,水温降到13~15℃时,则由深水移向沙砾底质浅水一带产卵;而在水温降至8℃时,
太平洋玉筋鱼群将离开近岸,游至深水区越冬。
生长繁殖
太平洋玉筋鱼产卵群体自10月下旬开始集群,由深水区移向近岸浅水一带产卵,此过程一直持续到翌年3月下旬。产卵时偏好选择沙质海底,在冬、春季向岸强风过后,沙滩上常可见潜于沙中的产后瘦弱死鱼,大汛潮退潮后亦可在沙中挖出潜藏于内的产后亲鱼。太平洋玉筋鱼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个体绝对生殖力强,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单条怀卵量为2390~6000粒,产卵沉性,可黏着于海底沙粒上。
太平洋玉筋鱼受精卵卵径为0.85~0.95毫米,卵膜较薄,透明,无龟裂,有大油球1个。根据水温不同,受精卵孵化时间一般在13~33天之间,孵化出的仔鱼和幼鱼均浮游于0~5米水层,并从产卵场扩散至其他海域。体长不足10毫米的
仔鱼脊素较直,头部小于体长,
吻部较短,体长15毫米左右时出现太平洋玉筋鱼特有的尖吻部的形态,体长36毫米时太平洋玉筋鱼稚鱼鳍条已发育完全,鱼体吻尖,下颌略长于上颌且其上分布有小点状黑色素,眼后头顶、鳃盖上半部、肛门后体侧、消化管上下缘、背鳍和臀鳍间鳍膜及尾鳍鳍条上亦分布有密集的小点状黑色素。95%以上的太平洋玉筋鱼在1龄时达到性成熟,此时体长一般为70~83毫米,2龄时体长为96~114毫米,3龄鱼体长123~128毫米。太平洋玉筋鱼最长寿命为3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太平洋玉筋鱼属大型中上层
渔业资源,
种群数量正逐步衰退。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统计,2003年世界太平洋玉筋鱼渔获量达28万,2011年已降至18.7万;在中国,太平洋玉筋鱼渔获量正逐年下降,1999~2000年间
黄海、
渤海海区总渔获量达40万~60万吨。自2003年黄海渔获量骤降至10万吨左右后,在2009年曾有上升,随后在2011年再次下降。2013全国总渔获量为12万吨,2019年渔获量已降至8.8万吨。
致危因素
由于太平洋玉筋鱼群体年龄构成简单,外加遭受了过度的捕捞开发,致使太平洋玉筋鱼整体肥满度降低,
种群中出现了更多小体型、低龄及早熟个体,其中早熟趋势造成太平洋玉筋鱼生长时间缩短,个体竞争力及后代存活率降低,低龄化及低肥满度又使太平洋玉筋鱼难以度过潜沙期,自然死亡率升高,最终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
保护措施
美国
华盛顿州将太平洋玉筋鱼确定为优先
栖息地和物种计划(PHS)下的优先保护物种。2013年中国设立了
山海关区海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平洋玉筋鱼为其内主要保护对象之一,同时进行海洋伏季休渔监管,对包括太平洋玉筋鱼在内的经济鱼类专项规定了捕捞许可作业海域、作业时间、作业船数、捕捞限额、作业类型、渔具
网目尺寸和定点上岸渔港。
保护级别
在美国,太平洋玉筋鱼被确定为华盛顿州《州野生动物行动计划》(SWAP)中的最需保护物种(SGCN)。
2007年太平洋玉筋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近种区分
主要价值
食用及经济价值
太平洋玉筋鱼属近海可食用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通常加工成食品、冷冻品、咸干品或直接鲜销,亦可加工成鱼类水产养殖饵料,冷冻产品尤其受到市场欢迎;太平洋玉筋鱼水产资源丰富,1999~2000年太平洋玉筋鱼仅在中国
黄海、
渤海海区三省一市的总渔获量就达到40万~60万吨,已成为黄海的主要渔获品种,同时也是部分城市近海渔业的优势品种,对季节性渔业有着重要贡献。
生态价值
太平洋玉筋鱼被认为是连接浮游生物和海洋
捕食性生物的重要饵料鱼种,尤其是在
鳀科资源日益减少的时期,太平洋玉筋鱼作为其在
食物网中的替代物种,对于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