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津詹之战是指1473年发生在
小亚细亚半岛埃尔津詹的战役,参战双方为
奥斯曼帝国和
白羊王朝,结果斯曼帝国获胜。
简介
1473年8月11日,在小亚细亚半岛北部的山区高原上,12000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士兵战死沙场。帝国的安纳托利亚省
总督也在混乱之中被敌军骑兵阵斩当场。如此强悍的攻势来自和土耳其人同属突厥语民族的
土库曼斯坦人,他们的白羊帝国已经成为了当时
中亚与西亚地区的强大霸主。然而
土耳其军队还是在
穆罕默德二世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下,力挽狂澜,将当面的敌军打得粉碎。
中亚之王留下的历史问题
早在1473年的战役前大半个世纪,
奥斯曼帝国与东面的
白羊王朝的矛盾便已结下。
虽然同属源自中亚的突厥语民族,但奥斯曼人却在白羊王朝的土库曼人之前便已来到
小亚细亚半岛居住。他们在13世纪的
蒙古军征战浪潮中,从现代土库曼斯坦的老家向西,最终来到后来的功成名就之地。相比之下,白羊王朝的
土库曼斯坦人则要等到14世纪,才加入已经控制
中亚的蒙古
伊利汗国麾下。在一系列的蒙古王公内战后,逐步向西迁徙。而在当时的西亚地区,早于他们或在差不多时间里迁徙的突厥部落还有很多。
奥斯曼帝国人在1326年接受了同样是突厥人建立的宗主--
罗姆苏丹国的封地,从而开始了自己有别于其他突厥国家的发展道路。此后的奥斯曼人一路高奏凯歌,到下一个世纪初时,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地区强国。
白羊座的土克曼人则在1378年在更东面的安南托利亚高原地区建立。双方又因为
蒙古帝国继承人
帖木儿发动的大规模征伐而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1402年的
安卡拉大战,帖木儿裹挟着来自
中亚和西亚的大量军队,入侵安纳托利亚。土克曼人的
白羊王朝明智的选择了同这位当时最可怕的将领联合,在战役中与
奥斯曼帝国大军对垒。
但在战役刚开始时,白羊王朝的突厥式骑兵们原本选择与奥斯曼人站在一起,位于全军的右翼外侧。后来,这些突厥人与
左派的蒙古鞑人一起选择倒戈,直接造成了奥斯曼军队的惨败。作为回报,帖木儿将迪亚贝克尔册封给了这些加入他的突厥骑兵。白羊王朝也就有了自己第一块稳定的基本盘。
此后的几十年里,奥斯曼人一直注重于重组自己的帝国,并在
欧洲的
巴尔干半岛与各方势力较量。东方此时并不是他们的战略重心。直到1453年,
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东方的问题才被历代
苏丹所重视起来。
白羊王朝也并没有因为获得了领地而马上鸡犬升天。在他们东面的
亚美尼亚山区,居住在凡湖一带的另一支突厥力量组成了与之针锋相对的
黑羊王朝。由于白羊王朝信奉逊尼派
伊斯兰教而黑羊王朝则受波斯影响走了
什叶派路线,所以两股都在旗帜上画上羊的势力势必会有一系列恶斗。
昙花一现的盛世
1453年,当
奥斯曼帝国苏丹
穆罕默德二世顺利进入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时,白羊王朝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强势的君主
乌宗·哈桑。这位出生于
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亚尔巴克尔的突厥贵族,将在其不长的统治生涯内将
白羊王朝从一个西亚山区小国,变为雄霸西亚的强国。
由于从
蒙古族的
伊利汗国开始,
中亚与西亚的很多地方就逐步开始了军事贵族与士兵的土地分封军功制,所以任何兴起的王朝都可以在广袤的地域内拥有数目可观的骑兵兵源。但相应的,中央王权可能因此衰退,出现地方贵族不服管理,甚至抱团反抗
苏丹或汗的惨剧。相比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采邑,
中东的突厥或阿拉伯军事贵族在自己的大小领地内权力更大。除了享有赋税供养之外,还掌握着采邑内的司法裁判权与立法权。当中央王权不在强势君主手中时,各地贵族就形同地方上的小国王一般逍遥。
信奉
什叶派的
黑羊王朝赶在
白羊座之前首先壮大,统治着现代的
阿塞拜疆、
伊朗西北部与
伊拉克。但却因为无力控制大部分军事贵族力量而陷入持续性的动荡与内乱。也正是这种内乱,给了原本蜗居一隅的白羊人以绝好的机会。哈桑在1467年,决定性的击败了黑羊王朝的贾哈恩·沙赫,将首都搬迁到了伊朗西北部的大城--
大不里士。此后,他向南进军伊拉克地区,击败了夕日宗主
帖木儿帝国的军阀阿布·萨伊德,饮马
波斯湾。最终,一路高奏凯歌的白羊骑兵向东进入了伊朗东部与阿富汗西部的锡斯坦地区,基本完成了
白羊王朝的扩张大业。
为了控制急速增涨的帝国面积,哈桑开始引入传统的
波斯宫廷政治手腕,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领主的势力。如此一来,中央的收入不仅增涨,地方上的税收也得到减免,剩余的财政税款则被用于兴修水利设施,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涨。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封建军事贵族们虽然被管制,却依然是帝国可以随时征召的军事力量。为了更好的规范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哈桑时代的白羊王朝还规定:
凡是丢失武器装备的人,死刑!
保管不当致使武器锈蚀或损坏的人,重打50鞭!
列队不整齐混乱,每人重打100鞭!
这让坐拥数万骑兵力量的
白羊王朝成为了当时西亚和
中亚地区数一数二的军事力量。夕日巅峰时代的
帖木儿帝国曾经被西方的威尼斯人认为拥有100000精锐骑兵。而哈桑时代的白羊军队继承了帖木儿王朝的大量资产,骑兵数量也在50000以上,全部军队则可以达到120000人之多。
埃尔津詹战役
由于毗邻
小亚细亚半岛与海岸沿岸,白羊王朝一直同位于北方沿海的特拉比
松山区的拜占庭希腊人关系暧昧。退守特拉比松的科穆宁家族也一直以
拜占庭帝国正统自居,通过联姻与结盟,同意大利人、
格鲁吉亚及
白羊王朝都有着合作关系。哈桑的母亲与妻子皆是来自科穆宁家族的拜占庭贵族。
1453年,君士坦丁堡落入
奥斯曼帝国人之手后,
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便着手在
黑海地区进行扩张。特拉比松的拜占庭势力就成为了众矢之的。1461年,苏丹的大军包围了易守难攻的特拉比松城,最终灭亡了拜占庭势力的最后一支。预感奥斯曼帝国将开始东扩的哈桑开始寻求威尼斯人的帮助,但内部问题还是让这次联盟没有任何效果。相反,
奥斯曼一世军队抢在双方联合之前就已经结束了对
威尼斯各
希腊领地的入侵,从而迫使威尼斯人向帝国割地、纳贡。
到了1472年,更加剑拔弩张的双方已经以通信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笔头较量。依然获得威尼斯联盟承诺的
白羊座势力还一直支持居住在
小亚细亚半岛东部的
什叶派团体反抗
奥斯曼帝国人的管理。这迫使
穆罕默德二世在1472年下定决心,通过直接开战来打击对手。80000奥斯曼大军从欧亚各地的领土上被召集过来,让此战成为了
安哥拉之战后土耳其人在东部进行的最大规模战斗。
1473年5月,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首先在尼科西亚击败了赶来阻截他的一支白羊军队。双方的第二次较量则发生在这一年的8月11日。为了迅速进军
白羊王朝的腹地,穆罕默德的
土耳其军队必须经过
幼发拉底河上游一带的
埃尔津詹,这座城市是控制东西方向上交通走向的要道。
哈桑当然不希望奥斯曼人进入他苦心营建的核心区域,希望在埃尔津詹这个要道节点上击溃对手。他号称十万的大军中有不少继承了传统突厥-
波斯战术的具装骑兵,无论骑手还是马匹都有厚重的甲保护。任何阵列不稳固的步兵或装备较差的骑兵都可能在他们面前迅速崩溃。大量的突厥-波斯轻骑兵则在他们的两翼进行骚扰和掩护作战,使用手里的中亚复合弓杀伤大意的对手。不少波斯北方的弓箭手和山地步兵也加入了哈桑的军队,他们可以在前哨战与追击中有效的打击
奥斯曼帝国人。也可以在战斗中掩护骑兵进行冲锋与折返机动。
正是这样一支经过了蒙古大征服时代与
帖木儿帝国洗礼的力量,在埃尔津詹的战斗中击溃了大量奥斯曼军队,并杀死了他们的安纳托利亚
总督。
然而,作为一支纵横欧亚大陆,见识过各种类型对手的军队。奥斯曼土耳其人也尽可能的吸收了更多来自各个文明系统内的士兵与战术。
当源自昔日阿拉伯帝国时期就存在的阿扎普炮灰轻步兵被白羊骑兵冲垮后,部署在两翼的西帕希封建骑兵开始展开反击。但来自安纳托利亚的大量突厥系骑兵显然不是装备更好的远亲对手,在
中亚具装铁器的碾压下,节节败退。而
左派来自
欧洲的鲁梅利亚(鲁米利亚)省骑兵,由于在装备上更加接近欧洲
克利夫兰骑士队标准而得以顶住。
在中央阵地上,
奥斯曼帝国人的近卫军步兵将过去胡斯起义者惯用的战车带到了
亚洲,并将欧式的火炮和一些
火门枪也带到了当地。当10%的
火器配合90%比例的
土耳其复合弓一同射击,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白羊骑兵开始停滞不前。
战前,一直与哈桑眉来眼去的威尼斯人曾经许诺提供给
白羊座军队以最新式的
意大利洋枪洋炮。然而直到战争结束,威尼斯人的承诺都没有兑现。这些谨小慎微的商人一直不希望过度的刺激奥斯曼人,给自己在东方的商业利益造成麻烦。结果,缺乏洋枪洋炮的土克曼人只能以落后的
中世纪武器去面对
土耳其军队了。
稳住阵脚的
穆罕默德二世下令
预备队位置上的西帕赫骑兵进行反击。这些
奥斯曼帝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骑兵同样是人马具装的精锐。在他们的引导下,已经溃败的
左派亚洲骑兵们纷纷返回战场,一同将已经疲惫不堪的
白羊座军队彻底击溃,意在保存实力的白羊军事贵族,率领部曲纷纷逃亡。
哈桑本人虽然得以幸免,白羊军的损失也很可能小于奥斯曼军,但哈桑作为军队骨干的精锐骑兵损失惨重,这对他本来就不强的国家掌控力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他的一个儿子也死在了战场上。匆匆逃回
大不里士的他,只能向
穆罕默德二世求和。
此后他的国家与统治每况愈下,虽然他在1476年还成功的指挥了对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劫掠作战,但一切都已经难以挽回。他死后,国家的中央强权彻底失效,各地贵族间的纷争再次大量涌现。最终,
白羊王朝在1502年被积聚实力多年的
什叶派民兵领袖
伊斯玛仪一世夺取了首都,正式宣告灭亡。
战役总结
长久以来,骑兵都是古代战场上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浩瀚的人类战争史中占据了大量章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发展,骑兵在
中世纪的后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1473年的埃尔津詹之战,以骑兵立国的西亚白羊王朝,便是这个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祭品。他们在一场功亏一的骑兵大战中,输给了自己落后的武器技术以及掌握更先进科技 水平的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