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作战(Asymmetric Operation)最初是指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由
美国最先提出,后被认为是利用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悬殊,充分利用己方在军事战略、武器技术和军兵种运用上的各种优势,积极寻找对手军事力量中的薄弱环节,以小的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
苏联解体和1991年
海湾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从两极对抗走入一极多强,美国军界和国会对美国战略思维开始调整,不对称作战概念随之产生。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美国军队参联会在其联合出版物中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该理论主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针对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提出非对称作战概念;第二阶段是针对
美国介入的与弱小
民族国家之间的作战,形成非对称作战理论;第三阶段是针对
化学、生物、放射性和
核弹(CBRN)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袭击,进一步强化非对称作战理论;第四阶段,是针对敌方的非对称战争和“拒绝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进一步创新非对称作战理论。
非对称作战理论的宗旨是利用部队中的杠杆力量,以己方部队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其基本要求包括: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可靠地控制作战行动空间、灵敏快速地实施作战机动、准确高效地使用作战力量、建立起战场的信息优势。非对称作战的主要特点为信息化、多维化、非接触性、非线式。非对称作战源自
美国对自身安全的警惕和
美国军队强调运用军事优势、力争减少伤亡而取得胜利的作战指导思想,符合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建立和保持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的需要。该理论既可有效对付各种非传统作战方式,又可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人员伤亡迅速取得战争胜利。
定义
非对称作战是非对称方法在军事方面的应用。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最先提出的。美军最初提出“非对称作战”的含义是: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非对称作战是从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术语,是一个双方相比较而存在的概念,其对立面是对称作战。按照
美国军队的说法,对称作战是指两种相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例如地面部队同地面部队、海军部队同海军部队、空军部队同空军部队的交战。非对称作战是指两种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如空军对海军、空军对陆军、陆军对空军和海军的交战。
之后,非对称作战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被认为是利用交战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悬殊,充分利用己方在军事战略、武器技术和军兵种运用上的各种优势,积极寻找对手军事力量中的薄弱环节,以小的代价换取战争的胜利,即交战双方使用不同类型的部队、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方法进行的作战。
历史沿革
背景
时代背景
冷战时期,不对称的战略思维已经显现,但未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当时
美国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与
苏联的对称性军备竞赛上。随着
苏联解体和1991年
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巨大胜利,世界格局从两极对抗走入一极多强的局面。美国的军力已处于无任何国家可与之匹敌的地位。在此形势下,美国军界和国会对美国行之已久的战略思维开始调整,不停顿地进行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对称作战概念随之产生。
提出动机
总体来看,
美国军队“非对称作战”理论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源自
美国对自身安全的警惕。
美苏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
美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
非对称威胁,要求美国以非对称手段加以对付。1997年美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强调了“不对称攻击”对美安全的威胁。该报告认为:“美国在
常规武器竞争种的优势促使对手使用诸如不对称的方式来攻击美国的军事力量、海外利益和美国本土”从而表现出美国对其对手可能避免与实力占优势的
美国军队正面较量,而采取恐怖行动、核、生、化武器和
网络战的手段对其发起攻击的一种担心。
其次是源于美军强调运用军事优势,力争减少伤亡而取得胜利的作战指导思想。美军已经开发和制造了大量高技术武器,如果要让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得到有效使用,就要求作战行动以某种方式形式实施非对称作战的条件。因此,“非对称作战”是美军当前和今后联合作战“最有效的办法”。在未来战争中,美军既会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对对方发起
非对称攻击,更会对自己可能要遭受的不对称攻击认真加以防御。
最后,“非对称作战”符合
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建立和保持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的需要。
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美国军队参联会通过总结
海湾战争及其他历史上的战争经验,在其联合出版物中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规划出未来联合作战的纲要。美军认为,“非对称作战”是在联合作战中最有效地使用其部队的方式,可提供产生巨大作战潜能的击毁。因此,要求联合部队司令官通过使用不同的军种和兵种,利用不同的机会,实施非对称作战,瓦解和击败敌人。当时,美军率先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并使之得到较快的完善,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是针对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提出非对称作战概念。1991年,
美国军队参谋长
联席会议第1号联合
出版物《武装部队联合作战》将
海湾战争的经验与其他历史上的战争经验相比较,首次正式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并以海湾战争为例解释如何发挥其联合部队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强调联合行动的本质就是己方部队的相互作用和对敌方部队的相互作用。己方部队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支援和被支援关系,而与敌方部队的相互关系则表现为对称和
非对称之间的区别。
1993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第3-0号联合出版物《联合作战纲要》进一步发挥与阐释了非对称作战理论,认为对敌人的对称和非对称行动的相互作用是联合部队司令官实现集中与协调所有陆海空部队行动的另一种形式。通过时间和空间的部队机动,机智灵活地使用联合部队的非对称作战行动攻击敌人的弱点,建立战场优势。为了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联合部队司令官必须表现灵活,采用各种非对称行动形式,以保持己方行动自由。
美国军队认为,非对称作战是在联合作战中最有效使用其部队的方式,可提供产生巨大作战潜能的机会。因此,要求联合部队司令官通过使用不同的军种和
兵种,利用不同的机会,实施非对称作战,瓦解和击败敌人。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针对
美国介入的与弱小
民族国家之间的作战,形成非对称作战理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军强调必须具备“快速介入以保卫乙国并打败甲国”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同时在1998年版的《联合作战纲要》中,又提出了“非对称效应”,要求各军种确立非对称作战在联合作战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在一系列文件(如1996年《2010年联合构想》、1997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1999年《联合战略评估》、1998年、1999年和2000年
美国国防部长向国会提交的年度国防报告、2000年《2020年联合构想》和2001年《四年防务审查报告》)中,
美国军队的非对称作战理论得到了引申、完善和发展。在创立联合作战理论的基础上《2010年联合构想》引入了“制敌机动”的原则;《2020年联合构想》则确立了“全谱控制”的理论,即美军寻求在物理和电磁形式上全面控制战场空间,以获得更高水平的非对称作战能力。美军《2020年联合构想》指出:“今天,我们拥有无可匹敌的常规作战能力和有效的核威慑能力,但这种有利的军事力量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面对如此强大的力量,潜在对手会越来越寻求诉诸不对称手段……发展利用
美国潜在弱点的完全不同的战法。”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针对
化学、生物、放射性和
核弹(CBRN)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恐怖袭击,进一步强化非对称作战理论。
美国军队意识到9·11绝不是一个历史的偏差或一次
偶然性事件,在随后发动的阿富汗和
伊拉克战争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完全的战场透明是不可能的,美军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学会对手的思维方式。为此,美陆军2006年3月,专门设立了非对称作战小组,负责非对称作战的战术对抗训练、计划和执行。
第四阶段
正在深化中的第四阶段,是针对敌方的非对称战争和“拒绝介入/区域拒止”能力,进一步创新非对称作战理论。2010年以来,随着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趋近尾声,
美国军队声称要以新的非对称能力应对新的非对称挑战,特别针对网络领域的非对称攻击和“反介入/拒止”能力,提出了网络空间作战、
空海一体战等新的作战概念,这表明美军非对称作战理论正在向更新的作战形态创新发展。
主要内容
宗旨
非对称作战理论的宗旨是利用部队中的杠杆力量,以己方部队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杠杆力量的作用可以使联合部队司令将其意志强加于敌人,加重敌人的困境,保持己方主动权。
基本要求
在非对称作战中,联合部队的指挥官必须能够把各种作战方法加以合理地组合运用,能够将机动、火力、防护、支援及情报等主要作战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各军兵种部队、各种作战力量在作战行动中保持高度的同步与协调,以充分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增强整体战斗力。
周密计划与充分准备
与以往作战行动相比,非对称作战更加注重计划及各项准备工作的周密完善。联合作战中的各种部队,必须根据计划展开训练,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力求使各军兵种部队相互间密切协调,实现无缝隙的支援和配合。从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出发,
美国军队高度重视作战计划的统一,强调各军兵种部队指挥官要依据总计划制定并完善其作战行动方案。在非对称作战行动的全过程,所有军兵种部队都应在统一的指挥下行动,确保各军兵种作战力量密切配合,发挥各自最大效能。
可靠地控制作战行动空间
在非对称作战中,作战行动空间的有效控制对于作战行动的进程与结局至关重要。美军认为,充分利用空间技术上的优势,确保战场空间的安全,并对之加以有效地利用,将使联合部队在作战行动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威力。非对称作战要求建立起向战场指挥官提供连续实时的战斗空间态势报告的系统,对主要作战地域空间实行集中严密的控制,并在作战力量的计划与调整控制上保持高度协调。
灵敏快速地实施作战机动
美国军队认为,以机动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是战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对称作战更加强调机动的灵敏和快速。作战中,要避免与敌相同军兵种部队进行直接交战,以灵活的机动创造并保持有利态势,并始终不断地向敌施加强大的压力,限制其机动与逃逸,适时展开直接攻击。灵敏快速的机动与纵深打击也是紧密联系的。在作战行动的全过程,都必须充分发挥各军兵种部队、各种
航空武器系统的优势,力求以出其不意的攻击方法打击敌军,迫使敌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
准确高效地使用作战力量
美国军队以同时展开多个规模较小的战斗作为联合部队实施非对称作战的重要特点。在多样化的、同时突发的作战行动中,非对称作战必须加强作战力量的控制和使用。事实上,由于21世纪的美军除遂行正规作战的使命外,还将负担诸如反恐怖行动、缉毒、禁飞与封锁制裁等一系列作战任务,因此,非对称作战必须在作战力量的运用上充分考虑到不同作战任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使各军兵种地作战效能都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建立起战场的信息优势
美国军队认为,非对称作战的成功取决于快速准确地获取决定性信息的能力。作战中,没有准确掌握自己的位置、运动方向和攻击目标,不能够了解敌人的准确位置和作战能力,就很难发挥出联合部队作战的优势。由于非对称作战涉及的军兵种多,战场空间范围达,对信息的种类及时效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有一整套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利用多种手段,在及时大量地获取准确信息的同时,限制和干扰敌人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主要举措
针对各种各样的作战对象和复杂多变的战争形态,
美国军队不仅注重战场的非对称作战手段运用,而且坚持把非对称思维渗透到从创新军事理论到采取作战行动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创新军事理论、确立战略指导、推进军力发展和运用作战手段等四个环节。
创新军事理论
在理论创新上的非对称思维,是以“设计战争”打败“应对战争”。通过提前设计战争,确保“胜兵先胜”,是美军非对称理念的典型表现。截至2015年,美军的作战理论研究尤其活跃,相继提出“五环作战”“全频谱作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太空作战”“网络空间作战”“空海一体战”等一系列作战理论和战争构想,虽然有的理论提出后并未应用于战争实践就被放弃,但其通过主动设计未来战争,为军队作战能力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提供了有力牵引。而当其他国家还在对
美国军队新的作战理论进行研讨和争论时,美军往往又很快否定该理论而提出更新的理论,使其他国家自觉不自觉地始终处于被动追赶的落后境地,被迫“言必称美军”。
确立战略指导
在战争指导上的非对称思维,是以“先发制人”消灭“潜在威胁”。
9·11事件后,
美国采取以“先发制人”消灭“潜在威胁”的非对称军事战略,发动对阿富汗和
伊拉克两场战争。2010年,奥巴马政府在新版《国家安全战略》中公开宣布摒弃“先发制人”和“单边主义”,但事实表明
美国军队并不想真正放弃这一战略。比如,成立“
网络战司令部”,要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战略,核心就是对其认定的敌方电脑及网络系统运用攻击手段进行“先发制人”的攻击。
推进军力发展
在军力发展上的非对称思维,是以“领先优势”遏制“尾随追赶”。与其他国家军队相比,美军长期处于非对称的强势一方。美军认为这种非对称差距,既是弱国制定以弱抗强战略指导的依据,也是美军发挥先发优势,争取更大战略效益的参照。在具体发展过程中,
美国军队保持先发优势,追求边际效益,诱使他军尾随追赶,被迫进行非对称军备竞赛,就能进一步拉大与美军的差距。为此,美军在制定国防发展战略规划时,往往首先进行“净评估”,就是通过敌我实力的对比分析,确定未来的威胁程度,预测未来敌方可能采取的作战模式,分析美军需要担负的战略任务,评估现实能力与完成未来任务之间的差距,进而选择能够更快扩大与对方差距的建设领域和武器项目,作为军费开支的优先领域和主要方向,迫使对方陷入效益较低的以不对称成本投入发展反制武器的陷阱,在被迫的不对称军事竞赛中付出惨重代价。
运用作战手段
战场对决中的非对称思维,是以快速行动吃掉“慢拍反应”,以单向透明制胜“战场盲人”。
美国军队在作战筹划中十分重视时间因素,坚持以快速反应抢夺战场先机,压制对手发挥空间与地形优势,挫败对手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努力。在基于效果作战理论中,美军更是突出速度的重要性,要求先敌决策,速度与强度结合,保证美军能够在流动的战场上快速应变,比慢拍反应的对手先行一步,通过快速决定性作战影响和控制对手意志,迫使敌人就范。为追求更加灵活机动的快速部署和反应能力,美军又提出“全球快速机动能力”“全球快速打击能力”等能力指标。在信息化战争中,
美国军队还十分注重凭借信息优势追求单向透明,往往首先通过致盲作战摧毁敌方的通信设施和雷达系统,自己则凭借由太空
卫星、高空无人侦察机、地面各种
传感器所组成的侦察探测系统实现战场单向透明,进而依托“武器智能化”“战场网络化”“指挥自动化”,采取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获得战场优势,置对方于全局被动。
作战样式
美军的非对称作战样式有几十种,例如:空军的战略空袭、空中遮断、远距离空中支援;海军及陆战队、
航空兵对地攻击,巡航
导弹和远程
舰炮对地攻击,海豹突击队特种作战,陆战队两栖突击;陆军的空降、空中突击部队和装甲机械化部队攻击海空军基地和
导弹基地,
战术导弹攻击、陆航攻击、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攻击海空军基地等。但基本的样式是空袭,空袭较之地面作战具有更多的机遇和优势。
主要特点
信息化
信息战成为非对称作战的主要内容,战争要素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成为作战的中心和焦点。运用完善而先进的全时域、大空域甚至覆盖全球的实时的预警、侦察、监视、情报系统,高度自动化的指挥、通信、控制系统以及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充分掌握制电磁权与制信息权,使战场呈现高度的单向透明,控制战场的主动权。
多维化
战场多维化程度大大提高,更加强调军种之间的有机联合,更加注重作战行动的系统效能,将天、空、地、海、电等多种力量,组成多维有机整体,对作战对象进行全方位打击。发挥诸军兵种的合成优势,发挥各军兵种在不同时机、阶段、领域中的独特能力,如航天部队的情报战、导航战、反卫星战能力,空军的战略空袭、空中遮断、空中支援能力,海军的巡航导弹和远程舰炮对地攻击、特种袭击、两栖攻击能力,陆军的陆航、
空降部队和装甲机械化部队突击能力等,对敌形成整体作战优势。
非接触性
运用远程
精确制导武器从对方防御火力圈外实施超视距打击,使只有直瞄
火器的一方难以有效还击,有可能把军人从战场交战中解脱出来,把战争中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的风险降低到零,使“零伤亡”和“零损失”的实现成为可能。
非线式
导弹战把“非线式”作战推上战争的舞台,打破了传统的有规则的战场结构,打破了固定战线的约束,打破了前方后方的界限,在广阔的战场上对敌纵深实施打击。战争的直接交战空间逐步缩小,战争的相关空间不断扩大。
影响意义
美国军队认为,在核生化武器技术和信息战技术已大规模扩散,作战对象日趋复杂多样的21世纪,美军必须更加关注非对称作战。因为一方面,这种作战方式可有效地对付各种非传统的作战方式(例如核生化威胁、
恐怖主义、信息战等),可靠地防护易于遭受攻击的部位;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同时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冲突中,这种作战方式可利用美军长期形成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充分发挥各军兵种特长,选准敌方的要害部门和薄弱环节给予致命打击,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人员伤亡迅速取得战争胜利。
在
美国军队看来,
21世纪的战争并非是军事战略目标的最佳选择,更不是唯一选择。但当威慑与遏制等手段已不能确保捍卫其利益而达成其目的时,则必须以武力来解决。实施非对称作战,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一体化作战力量的优势,始终保持对敌优势,而且,能够给敌造成强大压力,迫使敌不战而屈。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对称作战思想也是美军对传统作战理论的新发展,对其进行未来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应用案例
1991年的
海湾战争、1999年的
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
伊拉克战争,就是典型的非对称战争,充分展示了高技术条件下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科索沃战争为例,战争的一方是由19个
发达国家组成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以
美国为首的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总体经济实力是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700倍,总体军事实力是对手的400倍。它动用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一切高新技术武器,对南联盟实施了持续78天的高强度远程空中打击,所投入的高技术武器占其装备总量的50%以上。而南联盟只不过是一个人口刚过千万的国家,军队10余万人,武器装备总体质量至少落后对方一至两代,数量上也极为悬殊。这场战争是强大的军事集团对弱小的
主权国家、高技术对中低技术、主要使用
航空兵和
导弹的空袭战对主要使用一般武器防空作战的非对称作战。这种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被称为“毫无悬念的战争”。
在
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实施了有效的低技术反击和采用不对称战术来挫败联军的空袭。他们分散了地面部队,使用了假目标,把军人和平民混在一起,有时把火力系统与
防御工事融为一体。
巷战和游击战的伏击行动,持续不断的、打了就跑的不对称作战行动,迫使联军由“不停顿的战争”转向“僵持的拉锯战”。少量的俄制干扰器对
美国卫星进行干扰,就可以使
精确制导武器的命中精度几乎下降50%。
相关概念
“非对称作战、非接触性作战和非线式作战”理论也被称为“三非”作战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
美国军队提出的现代作战理论的代表,也是美军新军事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
非接触作战
非接触作战是随着信息系统超远距离大面积搜索探测能力、信息系统超时空指挥能力和
航空武器系统全纵深打击能力等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作战空间更加扩展、作战时间大幅缩短的新型作战样式。非接触作战使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的纵向界限更加模糊,能够依托信息优势和火力优势对全纵深节点目标和高价值目标实施突然的非接触打击,毁要瘫体,破击体系,改变了以往的线式推进作战模式,甚至可在短时间内使战术打击直接达成战略目标。
非线式作战
美国军队“非线式作战”理论作为支持美军作战的重要支柱性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和观点散见于美军的各种作战条令和纲要之中。特别是作为美军联合作战纲领性的《联合作战纲要》中关于“非线式作战”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这本出版物中指出,“线式作战主要反映的是沿作战线实施的作战,有可识别的己方前锋线”。“在地面战场上,实施‘非线式作战’行动倾向于依靠的作战基地(岸上或海上),但没有明确规定的作战线。”在“非线式作战”中,“部队往往更多地关注指定的目标,而较少关注与友邻部队的地理位置关系,要求指挥员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力量,着眼于打击敌方作战体系的关节点来瘫痪敌方的整战体系,而不是单纯地攻占或防守某一地域,消灭敌方多少兵力兵器”。《联合作战纲要》还指出,“全维地联合战役行动在主要方面是非线式地。也就是说,空间、空中、海上和特种作战地主导作用可能或多或少地独立于地面部队地战线”;“海上作战行动、特种作战行动和平叛部队地作战行动往往是非线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