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学名: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一种生活在石隙中的鱼类,主要以昆虫卵或幼鱼为食。它属于
辐鳍鱼纲鲇形目𬶐科原𬶐属,分布于中国的
雅鲁藏布江水系等地区。黑斑原𬶐的体长可达32公分,常生活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隙间。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
拉萨市。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属形目Siluriformes、
鮡科𬶐科、原鮡属Glyptosternum。原鮡属有3个种,分别为黑斑原鮡、网纹原跳Glyptosternum reticulatum MeClelland和连鳍原Glyptosternum akhtari Silas。
鮡科7属11种,占我国已知11个属的64%,我国已知47个种的23.4%,以
雅鲁藏布江下游分布最为集中,有8个种,
澜沧江1个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2个种。总的来看,在
西藏自治区地区它们的分布海拔大大低于
裂腹鱼和高原鳅类,仅黑斑原鮡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在海拔4200m左右的
谢通门县江段数量仍很大。
鮡科鱼类的分布也不如
裂腹鱼亚科和
条鳅亚科鱼类广泛,主要集中于藏东南各水系。
网纹原分布于
印度河上游、
喀布尔河上游、
阿姆河和
锡尔河;连鳍原鮡分布于阿富汗的巴米安河;黑斑原鮡分布于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进入
印度称Indus River)和锡金,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波密至
日喀则市江段的干流及支流中,是雅鲁藏布江7种鮡科鱼类中唯一分布到中、上游的种。
此外,在藏南
亚东县的亚东河下司马以下河段还分布有1种
鲑形目鲑科鱼类-
亚东鱼(或称河鲑、山溪高尾鲑)。据报道,它是由英国人1866年自
欧洲移植到
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目前已形成了较大的
种群,具有重要
渔业价值。
黑斑原觥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以昆虫卵或幼鱼为食。黑斑原鮡的
染色体数目2n=48,同时还存在2n=42与2n=44两种核型。谢从新等通过研究采自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黑斑原姚样本发现黑斑原姚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分生出一个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同功组织—腹腔外肝。有学者认为,黑斑原觥的进化发展和
青藏高原的几次隆升有关。
鮡科鱼类的产量虽不大,但因这类鱼肉质细嫩,肌间刺少,深受群众喜爱,有一定的
渔业价值,尤其是黑斑原鮡,在
雅鲁藏布江中游数量较多,商品价值高,为当地重要渔业对象之一。
黑斑原(魚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隶属
鲇形目(Siluriformes)、(魚兆)科(
𬶐科)、原(魚兆)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是唯一一种分布到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魚兆)科鱼类。黑斑原(魚兆)在雅鲁藏布江的两支流,
尼洋河、
拉萨河和
谢通门县江段三地均存在着产卵场,渔获个体大小差异明显,确定他们是否为三个相对独立的
种群,还是一个种群,对于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利用AFLP和SSR两种分子标记方法,研究
雅鲁藏布江两支流,尼洋河、拉萨河和谢通门江段黑斑原(魚兆)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重要结果如下:1.AFLP与SSR两种标记揭示了黑斑原(魚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1)选用81对AFLP引物组合对3个地理群体共96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选出的5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2条清晰可辨、可重复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66.4条带;332条扩增出的条带中有51条带是多态的,多态条带范围在8(E-AAC/T-AAG,E-AAG/T-AAT和E-AAT/T-AGA)和17条(E-AAC/T-AAT)之间,平均为10.2条。3个地理群体的遗传距离(D)分布范围在0.0015-0.0042之间。(2)选用28对SSR引物对3个黑斑原(魚兆)地理群体共96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选出的6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扩出20个
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为3.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为0.0394-0.4159,平均0.2837,属中度多态,可作为黑斑原(魚兆)遗传标记分析有效的微卫星引物。3个地理群体的遗传距离(D)分布范围在0.0022-0.0778之间。2.AFLP标记和SSR标记的比较AFLP标记共产生332条清晰可辨、可重复的条带,其中51条带是多态的;SSR标记共扩出20个等位基因。这两种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均揭示了黑斑原(魚兆)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比较低,并且
拉萨河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3个地理群体间无遗传差异。AFLP和SSR都是评价黑斑原(魚兆)遗传多样性有效的分子标记。3.黑斑原(魚兆)微卫星序列的开发在本研究所用的
维生素H标记的(CA)15探针构建的富集文库
克隆中,720个(70%)为初步定为含有微卫星序列(含有两到三条带)的阳性克隆中,从中随机挑取145个克隆去测序,其中139个(89.2%)含有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7的克隆,序列比对后发现124个克隆为非同源性碱基序列;重复次数范围为8-165次,平均为52次。对124个微卫星序列进行划分:其中perfect为80个(64.5%);imperfect为40个(32.3%);compound perfect为14个(3.2%),部分序列已经在Genbank中进行了注册。4.黑斑原(魚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共设计了33对微卫星引物,经过PCR扩增,其中有29对对黑斑原(魚兆)有扩增产物,从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产物的25对引物。在黑斑原(魚兆)一个群体36个样本的25个微卫星位点上,
等位基因的数目从2到10不等,平均每个位点为4.6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o)范围从0到1,平均为0.5481;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2846-0.8173,平均值为0.5793,表明这些标记均适合黑斑原(魚兆)进行
群体遗传学分析。5.黑斑原(魚兆)微卫星标记通用性的检测设计的33对微卫星引物扩增黄斑褶(魚兆)(与黑斑原(魚兆)同科不同属)一个群体的18尾样品,其中有14对成功扩增,全部显示多态,并且都能进行多态分析。
等位基因数目从2到7不等,平均为3.85;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3476-0.8571,平均值为0.6054;观测杂合度范围为0-1,平均值为0.5992:信息多态含量范围从0.3208到0.8111,平均值为0.7434。结果显示,从黑斑原(魚兆)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中已有14对成功地跨属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