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手龙
似鸟龙科恐手龙属恐龙
恐手龙(学名Deinocheirus)是兽脚亚目的一属巨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蒙古南部,约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左右,属于似鸟龙下目里的恐手龙科,是最大的似鸟龙下目恐龙和最大的兽脚类恐龙之一,身高将近6米、体长12米,体重9.5吨,拥有着2米半长的手臂和25厘米的指爪,是巨型杂食恐龙和亚洲发现最大的兽脚亚目恐龙。2013年发现的两个新的且更完整的化石标本,显示恐手龙是一种笨重的动物,无法快速奔跑。2014年又发现了完整的头部化石和脚部化石。根据2014年发现的新标本,科学家们复原了恐手龙的全貌,也证实了恐手龙是种行动缓慢的杂食性恐龙。专家在化石腹部位置发现大量砾石,相信恐手龙是用前肢采集植物或鱼类后,像鸟类般靠吞食石头来磨烂食物消化。
叙述
恐手龙生存于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属于似鸟龙下目里的恐手龙科,是最大的似鸟龙下目恐龙和最大的兽脚类恐龙之一。在1965年,于戈壁大漠发掘了另外一种恐龙具有可怕的爪子,仅仅前臂与手指部份的骨骼挖掘出来──但是光这一部份伸长可达到三米!每一个指头都饰以尖锐的,勾状的爪子,每一只爪子长达二十至三十厘米。有一位古生物学者写道,当他想像整个恐龙的模样时真是毛骨悚然,它可能是曾经生存过的恐龙中最为恐怖的一种。因为以"可怖的利爪"而命名恐爪龙早已被用过了,因此古生物学家将这只命名为恐手龙,原意为恐怖的臂膀。2013年,在蒙古又发现的两个新的标本,分别是一个成年个体和一个亚成年个体,这些新化石包含了脖子、后肢和尾巴。2014年发现了完整的头部和脚部。将所有的化石拼凑在了一起,终于成功复原了恐手龙的原貌。
形态特征
恐手龙的体长13米,身高5.85米,肩膀高度4.4米,体重9000公斤。2013年,在蒙古又发现了两个新的恐手龙化石,这两个更完整的标本包含了脖子、部分躯干、前肢、后肢、尾巴(其中一个标本比正模更大,体长约12.8米、重10.5吨)。2014年中旬,发现了恐手龙完整头部和脚部,将所有恐手龙化石拼凑后得到了一具完整的骨架,也证实了恐手龙属于杂食恐龙的说法。恐手龙是种外貌和身体相当特化的杂食性恐龙,个子很高,脑袋小,口中没有牙齿,吻部非常类似鸭子,具有着长脖子,前肢很长和发达,身体粗壮,后背上有着背帆。
简介
中文名称( 汉语词类 )→ 恐手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学名( 人名 )→ deinocheirus
发音( pronounced )→ dien-o-kie-rus
含义( meaning )→ 恐怖的手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亚目)→ 兽脚亚目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鸟兽脚类 鸟兽脚类
虚骨龙类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ormes 手盗龙形类
科( family)→Deinocheiridae 恐手龙科
属( genus )→ deinocheirus 恐手龙
模式种( type 物种 )→ d. mirificus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d. sp.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晚期 early maastrichtian 7000万年前
分布( found in )→ 蒙古
发现地层( stratum )→ ...
食性( diet )→ 杂食性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12米-12.8米
身高(HEIGHT)→ 大约5.8米
体重( 质量 )→ ...9-10吨
路虎第四代发现( discoverer )→ osmólska & roniewicz, 1970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osmólska & roniewicz, 1970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物种学史
恐手龙的三个标本化石包括巨大的前肢(长达2.5米,有着25厘米长的指爪)、肋骨及脊椎、后颈部颈椎、髂骨坐骨和后肢。恐手龙是由Halszka Osmólska及Ewa Roniewicz于1970年所命名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恐怖的手”。模式种是奇异恐手龙(D. mirificus),是目前的唯一已命名种,种名是来自拉丁文的“独特”。这对化石化的手臂模型现正在挪威的奥斯陆大学、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犹他州的恐龙博物馆等地展览。
分类
在1970年,Osmólska及Roniewicz为恐手龙创立了一个江苏新科科技有限公司,命名为恐手龙科(Deinocheiridae)。因恐手龙的巨大体型及粗厚的四肢骨头,他们原先将恐手龙科置放在肉食龙类之中,且猜测它们可能是肉食龙下目与虚骨龙类之间的关联。恐手龙科曾被临时置放在在肉食龙下目斑龙总科中,原因是它们的前肢巨大,明显不是属于暴龙超科。因为恐手龙手臂的结构与似鸟龙属下目的相似,大部份古生物学家都认为它其实是属于此下目。这使恐手龙成为了最大的似鸟龙下目恐龙,恐手龙约有13米长及9000公斤重,身高为5.85米,肩膀高度4.3米。彼得·马克维奇(Peter Makovicky)等人认为,若恐手龙是属于似鸟龙下目,它就应该是较为原始的一类,因为它缺少了一些似鸟龙下目的常见特征。小林快次及瑞钦·巴思钵(Rinchen Barsbold)尝试将恐手龙加入最近的兽脚亚目亲缘分支分类法中,却未能发现其准确位置,但有一些迹象显示它们可能是属于似鸟龙下目。近期的研究和2013年新的标本支持恐手龙应属于似鸟龙下目里的恐手龙科。
古生物学
早期的作品将恐手龙设想为肉食性动物,并用它那长的前肢来撕开猎物。后来则认为恐手龙有爪的手为可怕的武器,可攻击任何大小的恐龙,能够撕开蜥脚下目的柔软腹部。格里高利·保罗(Gregory S. Paul)不认同这些说法,认为这对手臂不够锋利来猎杀,反而其实是防御的工具。21世纪早期,俄罗斯古生物学家罗特杰斯特文斯基(Anatoly Konstantinovich Rozhdestvensky)比较了恐手龙与树懒属的前肢,认为恐手龙是专门攀树的恐龙,并以树上的水果、树叶、或其他小型动物的蛋为食物。故此更进一步认为恐手龙的后肢较前肢为短,但这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说法,但2013年发现了新的恐手龙标本否认了这个理论。
新标本发现
2013年10月,韩国和蒙古联合国际恐龙考察队在Altan Uul IV的纳摩盖吐组和Bugin Tsav,发现了两具新的恐手龙标本。分别为一个亚成年个体(MPC-D 100/128,后颈部颈椎、髂骨、坐骨和后肢)和一个成年个体(蒙古古生物学中心 [MPC]-D 100/127,前肢),后者的肱骨长度超过正模标本(938毫米),约993毫米长,这个目前最大的标本被估计有12.8米\10.5吨\6米高。恐手龙属于基础似鸟龙类,但骨骼却具有出大量不同于其他似鸟龙类的特征,提示恐手龙是一种笨重的动物,无法快速奔跑。在恐手龙的腹部发现了大量胃石,证明恐手龙以植物为食。目前两只恐手龙的标本正在进行描述,预计论文将在年底发表于“Proceedings of 地球 Sciences”杂志。
最新研究
2014年,科学家们将所有发现的恐手龙化石组合在一起,终于展示了恐手龙的全貌,它身长达12米,体重约9吨,身高超大约5.8米,较细长的头部长着喙,而背部则有一个很大的帆状物。
在化石腹部附近,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小石子。认为这是恐龙用长长的前肢采集植物后,像鸟类砂囊一样,用吞进去的小石子来促进消化。由于在化石腹部还发现了鱼鳞和鱼骨,表明恐手龙会在水边捕鱼吃,确实属于杂食性恐龙。恐手龙的骨骼像大型草食恐龙一样有很多空洞,嘴部细长像食鱼恐龙单脊龙,背部又具有肉食恐龙那样的帆,而后肢又长得像中型草食恐龙,仿佛将各种恐龙的特征都组合在了一起。这些最新发现的完整恐手龙的骨架表明,恐手龙有一些在其近亲中没有发现的特征,例如长长的吻部和鼓起的背部。恐手龙看上去能够很好地适应了它们河流栖息地生态环境。研究者认为,一个像鸭嘴似的喙可能帮助它在溪流的底部觅食,而爪子下面钝而扁平的骨头可能帮助它们不陷入潮湿的地面。看起来像是胃容物的成分里包含鱼的残渣,但是恐手龙的BOBBIN中的一些特点也和吃植物相符,这两点合在一起足可以证明恐手龙是杂食性动物。研究者总结道,这些化石提供了对于恐手龙的新了解,揭示了一些无法从1965年发现的部分骨架中预见到的令人意外的特征。半个世纪以后,科学界终于完整地复原了恐恐龙全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叙述
形态特征
简介
物种学史
分类
古生物学
新标本发现
最新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