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
1963年创立的二级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63年,以融会中西教学及研究而享负盛名。学院致力于促进人文科学概论之间的交流及开创跨学科研究。学院设有十一个学系,两个语言中心,提供共十四项主修课程及十九项修读式硕士课程。学院提供16个本科专业课程和30多个授课式和研究式研究生课程,其中15个为博士学位课程。学院的学术人员由近300名教授和讲师组成,他们拥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不仅帮助培养不同领域的新一代学者,还帮助培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者和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当年多位教育家包括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及牟润孙创院之初,已奠定了涓涓博雅的中国人文精神。文学院除了传承先贤的学术英华,并孜孜不懈弘扬香港中文大学治学与育才的目标:合传统与现代,融和中国与西方。
世界知名学者继续为文学院推动人文科学概论努力,其中包括有科大卫教授、李欧梵教授、梁元生教授、Simon Haines教授、白先勇教授、蒲慕洲教授、黄俊文教授及北岛教授(北岛)。
学院简介
文学院旨在加强学生对人文学科的了解,并为社会培育专才。文学院不断开创研究新路向,并与国际一流的院校及人文学科机构有着密切的伙伴关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文大学文学院,是香港的综合性大学中包罗最多人文学科的文学院。文学院之“文”字,含义已经超越了孔门四科之一的“文学”观念;而是“人文科学概论”之统称。在传统的文、史、哲学科之外,文学院还设有音乐、艺术、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神学人类学语言学、翻译等人文学科。十三个学科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各擅胜场,更致力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务求达致认古识今、中西并蓄。
详细信息
概述
香港中文大学自创立之始,即承担着沟通古今人文、交流中西文化的使命。作为中文大学人文象征的文学院,更是以建立大学人文主义为己任。文学院的学者们,不断发挥人类丰富的生命力,在这里探究文化、文明;怀抱文风、文艺;研索文物、文献,导引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
人文科学概论的价值在于反省自身的处境,为改善人的心灵和生活的素质而努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在急剧转变,人文学者在检讨人类文明走向这方面可说是责无旁贷。当下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的巨大变化,亦必然要求人文研究提供新的诠释与人文精神价值体系。
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样一个中西文化互相冲击与交融的地域,文学院研究中国与周边各个文明体系在文学、宗教、历史、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互动,从而更清晰地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文明。在香港这样一个重视实用科技的现实社会,文学院坚持提高人文精神修养,发挥创意思维的使命,培育具有人文关怀的学生,使其成为既有国际胸襟,又有本地关注的“通人”。
教学单位
人类学系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英文系
艺术系
历史系
日本研究学系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音乐系
哲学系
翻译系
英语教学单位
语文自学中心
学院人员
院长:梁元生教授
副院长(教育):张展鸿教授
副院长(研究):赖品超教授
副院长(学生事务):吴伟明教授
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李欧梵教授
博文讲座教授:白先勇教授
荣誉教授:北岛教授(北岛)
课程设置
人类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体系,发展出各种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人类学学者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过往与当代人类群体生活的性质,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型态等不同层面的存在与转变。
许多人以为人类学是研究「古老传统」和「奇异部落」的学科,这是一种误解。今天的人类学学者大多数从事现代社会(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日本)及其文化变迁的研究。
人类学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以整体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透过使用社会科学的质化与量化方法,尤其重视发掘当地人的观念;强调与当地人的互动,通过直接观察与访谈,了解当地人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则通过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中国语言及文学
中文系的学习范围涵盖语言和文学,例如中国语言的特质、古今语言学的理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中文系学生既有扎实的学问基础,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范畴深入研究,由语法修辞、秦汉古籍、唐宋诗词、现代小说,到文学创作,中文系都有学养深的老师,为同学指引路径。中文系毕业生能够精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对中国文学有深刻体会,无论继续升学或从事各行各业,都具备优势。
中文系将于2016–17年开设「中文创意写作」分流课程。此课程将提供创意及专业写作训练,藉此提升同学对不同文类及媒体的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同学的创意思维,开拓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为将来以写作为职业及志业的毕业生,给予专业及充分的准备。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对崭新的学科,旨在探究现代都市生活与消费中,文化作为商品与服务,如何透过管理,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人们的生活质素,推动政府良好施政。文化管理可以分为四个范畴,(i) 文化遗产、保育及文化旅游;(ii) 文化机构及项目策划;(iii) 文化创意产业;(iv) 社群/社区文化活动。
文化管理旨在孕育及培训新一代文化领袖与调和者,他们能担任社会的先锋去诠释、界定、沟通以及捍卫不同的文化。毕业生应兼备欣赏与尊重不同文化的胸襟及识见,并能以国际视野推动本地的文化及发展。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近年一门新兴并具影响力的跨学科课程。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洞悉及批判文化背后的政治逻辑,掌握各思想体系如何经文化的潜移默化传播至社会大众。学系透过文化研究之理念,为学生开拓新视野,了解当今华人以至全球文化,重新认识及批判「文化」的意义,深入探讨文化中的权力关系。
文化研究探讨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性别、视觉、全球化和文化政策等。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深化同学对当代议题的了解,其中包括旅游、身体政治、现代性、城市、性别、科学技术、消费文化、视觉艺术、年青人文化、全球化及文化保育等。
英文
英文系提供基础与选修两类课程,范围包括文学、应用语言学和沟通交流。基础课程旨在提供入门训练;选修课程侧重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对文学、应用语言学专题作有系统之阐释、分析、解说。
文学课程宗旨为介绍英美与其他西方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潮;培养鉴赏、分析及批评文学、研究文化的能力;探讨文学与文化理论,促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教授有关历史知识并培育想象力。
应用语言学课程宗旨为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的基本特性;欣赏语言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了解语言思想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有关应用语言学研究之重要发现。
沟通训练是以小班教学形式,提供大量思考训练、对话及写作机会,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艺术
以「继承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沟通中西艺术、培育本地艺术工作者」为宗旨,艺术系提供多元及兼容并蓄的本科课程,为学生日后于艺术创作、艺术史研究、展览策划,以及其他与艺术文化相关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有三个重点:强调中国艺术、放眼世界;艺术创作与艺术史并重;提供艺术的专业培训。
历史
历史系提倡以「多元」和「致用」为主要精神。大学一直致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造就了历史系以跨学科和比较史为主的特色;公众历史也因此成为历史系教学和研究的重点之一。历史系课程鼓励学生用多角度作跨学科分析。课程分基础科目、国别/区域历史、比较历史、公众历史和专题研究,另设毕业论文科为毕业同学之必修科。
一、二年级学生须修习「中国历史之传统与变革」、「西方历史之传统与变革」、「历史学」等基础科目,及修读「通古今之变」(文学院之学院核心课程)。
历史系举办一系列实习计划,让同学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参加海外或国内游学活动,增广见闻、扩阔视野;也可参加大学举办的海外交换计划,到英、美、日本等地的大学作短期访问或进修。
日本研究
课程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以研究日本社会与文化,亦提供相关研究方法和日语训练。同学必须于第三学年前往日本大学留学,修读为期一学年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课程,留日期间所修的相关学分可依照大学规定纳入主修学分计算。课程特点是实地考察研究。二年级同学将学习实地考察研究方法;三年级同学在日本留学时作实地资料搜集;四年级同学则利用已搜集的资料数据撰写毕业论文研究报告。
学系提供三个选修的专修组别:(一)商业及管理专修组别、(二)全球视野下的日本专修组别及(三)日语及语言学专修组别。专修组别将提供针对个别学科的专门知识和训练。同学更可修读其他学系如管理学系、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的指定科目。选修专修组别的同学必须以相关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题目。
语言学
语言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现代语言学的基础训练,引导学生探讨自然语言和人类思维的普遍特性、不同形式之语言获得、以及不同语境下语言运用等课题,并训练学生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不同的语言,包括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手语等。语言学研究跨越不同学术范畴,打破传统的文理科界限,从认知科学不同领域汲取新的概念和研究工具。
语言学课程将能提升学生对双语和多语现象的意识,让他们对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更加敏感,加强学生对自身所处之语言环境的认知,且丰富他们将来在工作和进修上所需的语言学资源,让他们能为所处社区的语言问题作出有理据的判断。
音乐
音乐系提供学术及音乐演艺训练,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水平。
课程包括西方及中国音乐,以演奏、理论、作曲及历史为重心,学术与实践并重。学生必须修习中、西乐课程,从而深入比较研究。另提供选修科如电子音乐、指挥、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世界音乐导论等。
系内音响图书馆及中国音乐资料馆共有唱片及镭射唱片二万多张,而崇基图书馆的乐谱及音乐书籍亦达二万册,为全港及东南亚最具规模者。系内全职教师包括十三位博士,另乐器及声乐兼职导师百多人。校内利希慎音乐厅传声效果极佳,为亚洲数一数二的音乐厅。
哲学
课程旨在提供优良的人文教育,透过严谨训练,提升学生分析哲学问题的能力,奠定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及沟通能力,以应付日后工作及生活上的挑战。
哲学系课程设计全面,东西哲学兼备。必修科目包括「哲学概论」、「逻辑」、「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哲学与人生处境」、「伦理学」、「知识论」、「形上学」,以及「论文」作为课程总结。其余选修科目则横跨中、西、印度思想,纵贯传统及当代哲学,学生须于「中国/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哲学问题」每一范围下,选修至少两门科目。
哲学重讨论,主修科目大多设有导修,鼓励学生发问,表达个人见解,辅以理据支持。
宗教研究
宗教是人类生活、思想及活动的重要部分;宗教研究主张以客观及学术的研究方法探讨宗教现象,并以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探索人类的宗教生活。课程不单比较宗教在不同文化及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亦以跨学科方法研究宗教,让学生掌握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及文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范围包括:「宗教学方法」、「宗教传统及其发展」、「宗教经典及文学」、「宗教与当代社会」、「语言、研讨与专题研究」、「宗教与日常生活」及「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生藉此课程能研习多个宗教传统,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宗教研究课程亦要求学生作实地考察,以更全面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境外的日常宗教生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实习计划,以求融合理论与实践,活用知识。
神学
神学课程目的在培养具神学知识及神学思考的人才,学生须修读圣经研究、基督教历史、系统神学、教牧学与基督教及社会等。学生还可以修读由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或其他学系提供的选修科目,透过跨学科之学习,可以对神学有广泛认识及学会神学思考。
翻译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于1972年创立,为全亚洲首个翻译系。学系课程结构严谨,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文学翻译、法律翻译、商业翻译、字幕翻译、传译、翻译研究及电脑辅助翻译等,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同学在法律、商业、出版、政府及教育等领域发挥所长。系内教学设施完备,设有语言实验室供传译训练,电脑室亦备有最新电脑辅助翻译软件供同学使用。
除了大学通识课程的要求外,翻译系本科生需修读至少69个主修科目学分(包括学院课程9个学分),同学可充分利用剩余学分副修另一学科或选修其他科目。学系亦与业界紧密合作,为同学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
此外,翻译系联同法律学院提供双学位的选择,让符合资格的同学在完成翻译文学士课程后,直接攻读两年制法律博士课程。
参考资料
Teaching and Learning.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2023-12-21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详细信息
概述
教学单位
学院人员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