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即香港电影史上所指的“新长城”,香港电影制片机构。
发展历程
概述
前身为长城影业公司(“旧长城”),1950年起由
袁仰安负责,同年6月完成第一部影片《
说谎世界》。故事片如《
方帽子》(1950)、《
儿女经》(1952)、《孽海花》(1952)、《
绝代佳人》(1953)、《新寡》(1956)、《
华灯初上》(1959)、《
飞燕迎春》(1960)、《
王老虎抢亲》(1961)、《
三笑》(1963)、《
生死搏斗》(1977)、《
巴士奇遇结良缘》(1977)等,均在内地上映。60、70年代曾根据
梁羽生小说拍摄了《
云海玉弓缘》、《
侠骨丹心》、《
白发魔女传》等彩色宽银幕武侠片。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后,内地和香港电影界互动加剧,战后抱着不同目的“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以及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分批次回到了内地,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有较多的“南下”香港的内地影人留在了香港。这些人中,有像
张善琨、陶秦、
岳枫、屠光启、
马徐维邦等不愿和中共合作或中共不耻与之合作的较为纯粹的商业影人,还有像
司马文森、冯琳等被中共派驻香港、具有更多政治目的的影人。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影人在香港首先必须生存,必须拥有自己的阵地。于是在香港的这些留守影人和部分香港本土影人合作,相继组建、改组、加入或大或小的
制片公司,如以摄制
越南语片为主的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
新华影业公司、
凤凰影业公司、亚洲影业公司等,以拍摄
粤剧片为主的
新联影业公司、华侨影业公司等。在内地影人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电影在美学和产业层面,特别是
粤语电影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改组“旧长城”
张善琨、
袁仰安等人于1948年在香港组建了以拍摄国语片为主的长城影业公司(以下简称“旧长城”)后,召集部分旧上海商业影人如
岳枫、
陶秦、
白光、
陈云裳等人同时拍摄《
荡妇心》(1949)、《
血染海棠红》(1949)、《
一代妖姬》(1950)、《
花街》(1950)、《
王氏四侠》等5部影片,不久“旧长城”便陷入危机,随后即被改组,张善琨及其夫人
童月娟等人离开。“旧长城”在同时拍摄5部影片时遭遇了财政上的危机,
张善琨和
袁仰安也因此有了分歧,再加上张善琨疏共亲台的政治倾向,最终导致他离开“旧长城”。
成立“新长城”
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即香港电影史上所指的“新长城”,成立于1950年,是从之前1949年张善琨组建的旧“长城”(长城影业公司)改组而来的。主要掌舵人是袁仰安,创作队伍不仅有
李萍倩、
岳枫、
陶秦、刘琼、程步高等编导精英,又有严俊、李丽华、
韩非、
陈娟娟、
陶金等许多知名演员。
“中流砥柱”
改组以后的“长城”,在50年代被誉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南语片生产的“中流砥柱”。由李萍倩、陶秦、刘琼等组成的编导委员会,强有力地把关“长城”的创作,始终坚持正确的
意识形态引导方向,不仅内容“最低限度要求是健康的……为社会大众所需要的”,而且形式也“要求有浓厚的
戏剧性,有高度的表现手法”。
“长城”从改组后第一部作品《
说谎世界》开始,就以强烈的社会表现力掀开了“香港国语影片史上划时代的新页”。作为改组后重拳出击的创业作,《说谎世界》集合了导演李萍倩、编剧陶秦以及李丽华、严俊等重要演员。影片针对当时香港物价飞涨、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演绎了一个大老板图谋小职员积蓄、小人物诈骗大富翁不义钱财等连环式人骗人的故事,既凸现出深刻的社会写实意味,又具有辛辣嘲讽的都市喜剧特色。
此后,社会写实的创作方向,一直贯穿于“长城”的发展历程。这种社会写实,既继承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内地进步电影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矛盾的优秀传统,而且也因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化背景和观众现实状况,摸索出了亦庄亦谐、寓教于乐的独特品格。“长城”出品了《
禁婚记》(1951,导演:
李萍倩)、《
方帽子》(1952,导演:李萍倩、
刘琼)、《儿女经》(1953,导演:
陶秦)、《
寸草心》(1953,导演:李萍倩)、《
花花世界》(1954,导演:
黄域)、《大儿女经》(1955,导演:
胡小峰)等众多高水准的社会写实影片,其中《禁婚记》、《寸草心》和《儿女经》等最具代表性。《禁婚记》针对当时
香港特别行政区失业状况严重的社会现实,以喜剧方式构思了一个丈夫失业、妻子就业的故事,并巧妙加入了男女爱情观念差异的新思维,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反响,并创造了公映8天收13.3万
港元的票房佳绩,成为当年最卖座的
越南语片。影片《
儿女经》是“长城”将社会写实与伦理主题成功结合的王牌之作,影片在一对夫妇含辛茹苦养育七个孩子的家庭故事中,设计了众多充满生活趣味的精彩细节,以情动人、真实朴素,并细腻传达出社会生存和家庭教育的主题。影片和另一部《蜜月》在1953年
圣诞节和
春节档期连续上映时大获成功,“同期上映的所有西片和国片的售座纪录都被这两部片子断然压倒……港九的首轮影院和海外各地的片商更因此而纷纷向长城要求获得其他新片的映权,展开了1953年长城出品的映权争夺战”。此外,《
寸草心》也是这一创作路线的重要作品,编导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供儿女上学辛苦工作、女儿心疼父亲偷偷做工帮助家里赚钱的感人故事,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
新加坡和
马来西亚等地饮誉一时。
在坚持社会写实为创作主导的前提下,为了提升市场空间和社会影响力,“长城”也注重百花齐放、多向发展。1953年历史故事片《
绝代佳人》的问世,标志着“长城”开启了多样化发展的道路。影片由
李萍倩导演、林欢(即
金庸)编剧和夏梦、平凡、
张铮、
乐蒂等主演,在取材自《史记》真实史料时尝试加强了艺术主题的提炼,制作中创造了当时香港影坛非常罕见的“场面之伟大”、“布景之豪华”,成功入选1957年中国文化部评选的优秀影片之列。此后“长城”的创作是全方位的,既有《欢喜冤家》(1954)、《三恋》(1956)等故事片,也有《中国民间艺术》(1956)等纪录片,还有《王老虎抢亲》(1961)等戏曲片;在类型上,也全新发展了《
云海玉弓缘》(1966,导演:
张鑫炎、傅奇)等武侠片,开启了此后
香港特别行政区新派武侠片的潮流;文学名著改编也成为新方向,产生了改编自巴金名著《家》的《鸣凤》(1957)和改编自
鲁迅同名小说的《
阿Q正传》(1958)等优秀影片。
总体来说,“长城”在文革之前的创作是非常旺盛的,从1950年改组到1951年就创造了年产12部的高纪录,截止到1959年10月,“长城”出品已达75部。“长城”不仅创作数量相当可观,而且市场业绩也非常突出,仅1952年在香港首轮上映的
越南语片票房排行中前十名中,就以《新红楼梦》等影片占6席,而且还以《新红楼梦》21.4万港元、《
一家春》12.1万港元、《
蜜月》10.4万港元的票房佳绩包揽了前三甲。此外,“长城”影片的艺术水准也非常突出,不仅有1954年影片《孽海花》入选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还有1958年影片《
阿Q正传》(
袁仰安导演,
关山主演,“长城”和新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获得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重要荣誉。
李萍倩
在“长城”所有导演中,李萍倩是最核心的创作力量。一则他执导的影片数量有26部之多,除了和刘琼联合导演的《
方帽子》之外,其余25部均为独立执导;二则其导演的影片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既有《说谎世界》、《蜜月》等喜剧,也有《寸草心》、《
我是一个女人》(1955)等正剧,更有《
望夫山下》等悲剧,还有《
绝代佳人》等历史片;三则其导演的影片质量最高,很多树立“长城”品牌的名作都出自他手,比如《说谎世界》、《禁婚记》、《绝代佳人》、《三笑》(1960)等。
主要演员
“长城”主要导演有
程步高、
李萍倩、
黄域、
胡小峰、
张鑫炎等;主要编剧有
陶秦、朱克、林欢(金庸)、周然(查良景)等。主要女演员有:
夏梦、
陈娟娟、
石慧、
龚秋霞、
李嫱、
陈思思、毛妹、刘恋、
王葆真、
鲍起静、
李燕燕等;男演员有:
傅奇、
张铮、
姜明、
鲍方、江龙、方平等。
长城三公主
夏梦、石慧、陈思思,是上世纪香港长城影业公司的三个最出色女星,被尊称为“长城三公主”。其中,大公主艳若桃李、二公主雅似芝兰、三公主俏如玫瑰,她们因为偶然被大导演相中而投身影视圈,从此与电影结缘。
作为演技与口碑俱佳的女演员,夏梦自出道以来始终洁身自好,她给自己约法三章:不为人剪彩、不应邀吃饭、不拍内容不健康的戏。戏里戏外界限分明,在家中不挂一张剧照,专心做好妻子和母亲,是当时电影界难得一见的“标准的女人”。
二公主石慧,是三位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个,她自小熟习
钢琴、
芭蕾舞,喜欢古体诗,练得一手好书法;她还通晓英、法、意大利文,还是花腔女高音;除了做演员,她还试过场记、编剧和副导演。而在她心中,和著名男演员傅奇五十几年的婚姻,才是她最难舍的幸福。也许正如影迷们为她自发组织的“保护二公主”协会一样,上帝创造出她,就是让别人羡慕与爱惜的。
三公主
陈思思,是年龄最小的那个。因为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她饰演的秋香至今还为观众津津乐道。陈思思生就一副好打不平的性格,有大导演或明星欺负人,她总是挺身而出。第一婚姻失败后,她再次迎来了自己的幸福,直至离世老伴都陪在她的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