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镇(英文名:Chakou Zhen),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
黄山市歙县下辖镇,地处歙县皖浙边陲,西南与新溪口乡、
武阳乡接壤,北与
杞梓里镇相邻,东与
淳安县毗邻。岔口镇行政区域面积94.35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设在
岔口村,下辖七个行政村。截至2019年末,岔口镇户籍人口为16825人。
岔口镇全境属
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共有大源河、小源河、大洲源河三条河流。宋至清,属孝女乡。1958年10月,成立岔口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92年3月,
岔口乡与井潭乡合并成立岔口镇。2004年12月,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2008年3月,村级区划调整,全镇20个村并为7个村。
岔口镇农作物以茶叶、蚕桑、
毫菊、
野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有大坑源蚕桑基地和周家村山核桃基地,主要企业有大洲应荣茶厂、金凤凰茧丝绸有限公司、歙县超诚木业有限公司、
黄山市春龙水电开发有限公司。2021年2月25日,岔口镇共完成5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89人稳定脱贫。2023年,岔口镇财政总收入135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0万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8元,同比增长8.4%。岔口镇景点主要有庐山自然村、文昌古道等。
名称由来
新安江上游支流大源河与小源河在此汇聚,呈“Y”字形,“岔口”因此得名。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孝女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双溪乡、方兴乡、大源乡,属北岸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大源乡、双溪两乡合并为大洲乡。
1949年5月,恢复双溪乡、
大源乡。1952年8月,建立金村、庙前、凤翔坦、木竹坦、上湖、井潭、殷富坑、岔口、岭里、大孟、文山店、凤岐、上金竹、湖田、洽河15乡。1955年12月,15乡合并为庙前、岔口、上湖、洽河4个乡。
1958年10月,成立岔口公社。1959年2月,设立庙前、岔口、木竹坦、洽河管理区。1961年,析分为岔口、井潭、周家村、洽河等公社,隶属岔口区。1983年公社改乡。1992年3月,
岔口乡与井潭乡合并成立岔口镇。洽河乡并入
武阳乡。2004年12月,周家村乡并入岔口镇。
2006年3月,省级地质灾害点鸟雀坪、白石库、横川、
益州、半山5处开始搬迁。2008年3月,村级区划调整,全镇20个村并为7个村。2013年12月,搬迁270户,872人,投入资金1500万元,复垦土地159亩。
2018年10月,岔口镇周家村村获得由省林业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的“2018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次年,岔口镇
岔口村荣获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的“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2020年,岔口镇
井潭村获得由省林业局局长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的“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称号。2021年2月25日,岔口镇共完成5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89人稳定脱贫。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岔口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歙县皖浙边陲,
黄山——
千岛湖公路穿境而过,距县城44公里,千岛湖88公里。西南与新溪口乡、
武阳乡接壤,北与
杞梓里镇相邻,东与
淳安县毗邻,是
歙县的东部门户。行政区域面积94.35平方千米。
气候
岔口镇全境属
亚热带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3℃。年平均
降水量为1647毫米,大多分布在每年的3至7月(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其中5至7月为主汛期,年平均降水日为154.3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27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为231天。
地形地貌
岔口镇地处中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一般在海拔300—500米,最高峰位于龙武降,海拔1065米;最低点位于九龙坑河谷,海拔160米。
水文
岔口镇境内共有大源河、小源河、大洲源河三条河流,大源河与小源河在岔口汇合成大洲源,流域面积达1平方公里。岔口镇境内共有小二型水库2座,分别是慈坑水库(库容24万方),葫芦水库(179万方)。发达的水系带给了岔口镇丰富的水电资源,岔口共有水电站4座,分别是慈坑水电站、旭翔二站水电站(装机容量1270KW)、春龙水电站(装机容量1000KW)、大源水电站(装机容量200KW),四座水电站所发电量均并入
国家电网。
自然灾害
岔口镇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斜坡失稳,切坡建房引发滑坡、崩塌、水灾、旱灾、泥石流等,分布较广泛、发生频率高,时间上主要集中在5至9月份的强降雨期间。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岔口镇共有林地面积105027亩,各类园地面积30057亩。森林覆盖率达88%,茶叶、
野核桃、蚕桑、林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矿产资源
岔口镇有丰富的砚石资源,已发现的有金前村以北的青石、周家村西山林场的紫青石。此外,岔口镇鸟鹊坪-茶园坪地区还存在一处
矿石资源,其中的
黄铁矿赋存于震旦系下部炭质
页岩夹矽质
大理石层及炭质页岩中,呈层状,厚2.4-5.4米,矿石构造有致密层状、线理状、浸染状、不规则团块状、
结核病状等,平均品位硫15.39%,有害组分平均品位铅0.09%,锌0.19%,砷0.04%,估算矿石储量115.7万吨。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3月25日,岔口镇下辖七个行政村,分别为岔口村、
文山村、大坑源村、金前村、湖岭村、井潭村和周家村。
政治
人口数量
截至2019年末,岔口镇户籍人口为16825人。
经济
综述
岔口镇农作物以茶叶、蚕桑、
毫菊、
野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有大坑源蚕桑基地和周家村山核桃基地,主要企业有大洲应荣茶厂、金凤凰茧丝绸有限公司、歙县超诚木业有限公司、
黄山市春龙水电开发有限公司。2013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同比增长7.5%;财政收入621万元,同比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1600万元,同比增长33%;农民人均纯收入7824元,同比增长17.4%。
2023年,岔口镇财政总收入1354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0万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8元,同比增长8.4%。
第一产业
2013年,岔口镇茶桑果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保持平稳增长。茶叶总产680吨,产值2800万元,同比增长16%;蚕茧发种量5632张,产量达242吨,产值924万元,同比增长12%;新发展
胡桃2300亩,山核桃挂果面积6000亩,产量750吨,产值800万元,同比增长15%;种植菊花2000亩,产量80吨,产值达640万元。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完成森林抚育3923亩,发展现代
油茶1500亩。
第二产业
2013年,岔口镇金凤凰茧丝绸有限公司、金翠谷木业公司两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全镇工业完成税收120万元。黄山海志物流有限公司、黄山梦徽州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坚美钢构有限公司三户企业入驻县经济开发区,招资引资完成3900万元。
第三产业
岔口镇生态环境优良,但旅游资源较为贫瘠,仅有庐山古村落、特色土楼、金翠谷等特色景观资源。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岔口镇共有1所初级中学(岔口中学:有学生124人,教职工27人)、11所小学(共有学生328人,教职工38人)。
卫生健康
2013年,岔口镇医疗卫生镇村两级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拥有卫生院和卫生所、室共7个,其中镇
中心卫生院床位21张,医务人员20人。
文化事业
2013年,岔口镇有邮政和电信支局,移动、联通公司设有分处办事机构,移动通讯覆盖了各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95%左右,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社会保障
2013年,全镇新农合参合人数16179人,新农保续保人数12294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2915人,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对象973人,五保供养对象132人,享受重度残疾补助124人,90周岁以上的老人补助14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大病医疗救助69人,救助金额28.4万元。援助贫困大学生21人,发放援助金2.1万元。
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良性轨道,政策符合率达94.6%,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6.9%,完成国免优生检查对象81对,共有260人享受奖特扶政策,发放扶助金26.1万元,246人享受奖扶扩面政策,发放扶助金8.8万元。发放各类财政综合直补资金及兑现家电下乡补贴679.5万元。
2021年2月25日,岔口镇共完成5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89人稳定脱贫。
基础设施
2013年,岔口镇完成了湖岭村里高山45户有线电视联网改造,全镇有线电视联网达98%。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9户。
交通
岔口镇对外交通主要靠012县道,从武阳乡经过岔口镇区、金前村、周家村至
浙江省,路面宽度为5米,沥青路面。018县道(岔口至井潭):水泥路面,路面宽度4.5米。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13年,岔口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程灿烈士墓。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庐山自然村
歙县岔口镇
大坑源村庐山自然村建于半山腰,远望形似香炉,因风景秀丽,得雅名“庐山”。庐山自然村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文昌古道
文昌古道从岔口村起,途经文山村、洽河村,至双源村的坝岭。古道全长约6公里,路宽约1.8米,全部由青石板铺就。关于古道的由来,坊间有这样的传言:民国时期,文山村一位财主,为了迎娶山下的女子,慷慨出资,开山凿石,修建此道。后来,当地一位名叫吴六金的人再次捐资修路,将古道铺上石板,从此变为坦途。据介绍,吴六金出生在文山村,自幼家境贫寒。15岁时,他到
屯溪老街学做茶叶生意,后经营茶庄。其因头脑活络,茶庄生意日渐红火。吴六金深感乡亲们行路之艰辛,毅然出资修路。古道的修建历时3年多完成,路旁建有6座小亭子,供路人歇脚。
获得荣誉
以上资料来源于: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20日,
歙县岔口镇政府附近一桥梁被洪水冲毁。岔口镇在桥被冲毁前已提前在附近设置围挡禁止过桥。岔口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上午10时30许桥被洪水冲垮,居民暂时可以从附近另一座桥出行,当地水位正慢慢下降,预报接下来24小时之内,降水量会降至大概9毫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