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西滢(1896年5月10日—1970年3月3日)原名陈源,字通伯,江苏无锡人。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后入读
爱丁堡大学和
伦敦大学,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陈源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代表作品有《
父与子》和《
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1924年,陈源在
胡适的支持下,与
徐志摩、
王世杰等共同创办《
现代评论》杂志,担任文艺部主编,并在《现代评论》周刊上开辟“闲话”专栏,发表了许多杂文。此外,他还翻译了
伊凡·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1929年,陈源成为
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43年,他前往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成为国民党政府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任常驻代表。
1908年考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附小读书。1910年毕业于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1912年在其表舅吴稚晖的资助下留学英国,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1924年,陈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主编其中的《闲话》专栏。在此期间,陈源与鲁迅结怨,二人爆发多次笔战。
1924年在
胡适的支持下、与
徐志摩、
王世杰等共创《
现代评论》杂志,主编该刊《闲话》专栏,发表许多杂文,反对以
鲁迅为代表的
左派文艺运动,被鲁迅多次抨击。他也对鲁迅做如此评价“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构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捏造些事实。他是中国‘思想界的权威者’,轻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过了就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陈源与鲁迅结怨始于1925年的北京女师大风波,陈源与鲁迅针锋相对,相互笔战,尤其是后来公开指鲁迅的《
中国小说史略》“窃取”
日本学者
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犯了学界的大忌。
鲁迅对此当然不能容忍。陈源的信由
徐志摩编辑发表于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鲁迅的反应相当强烈,立即写了《不是信》的长文反驳。据顾潮说,当时有人认为鲁迅参考盐谷温的书而未注明,有抄袭之嫌,顾颉刚亦持此观点,并与陈源谈及,陈公布此事,遂使鲁迅与顾颉刚结怨。
1927年与女作家
凌叔华结婚,以后,拥蒋反共。1929年,任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3年到伦敦中英文化协会工作,1946年出任
国民政府常驻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拒不离开台湾驻法“大使馆”,后由法警扶持出馆。1966年退休。晚年瘫痪,逝于伦敦。
陈源(陈西滢)富有学养、彬彬有礼、为人慷慨,关爱弱者、同情女性。他虽然收入不高,但对朋友大方,还经常请客。他洁身自好,从无绯闻,对妻子忠心。面对与王右嘉的传闻,他坦然面对,展现出真君子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