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执中
民国时期西康名士之一
赖执中(1894—1951),石棉县安顺乡人,汉族,国民党川康绥靖公署顾问、西康省参议员、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委员、川康边防司令部少将参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驻靖边司令部少将专员、西康省田粮处处长,是民国时期西康名士之一。祖籍兴宁市,清咸丰年间祖上避祸至四川越隽厅紫大地(四川省石棉县安顺乡)以采矿致富。其父赖进学为大渡河河道地区著名士绅、地方豪强,因参与镇压当地少数民族起事有功,被清廷赐予“正五品奉政大夫”官衔。赖家自清末以来即拥有武装,把持地方团务,独霸一方,即越嶲厅同知也唯命是从。当地藏、彝土司更是畏其三分。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赖执中早年毕业于同盟会员胡光晋创办的成都志诚法政学堂,后投四川军阀刘成勋部任副官处长兼边区视察员,该部与川边军陈遐龄等在雅安市西昌市一带混战多年。后刘成勋部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在与二十四军刘文辉部争夺地盘中战败,防区尽失,赖执中解甲返乡,被人推举为河道七场四十八堡团防大队长兼当地哥老会首领。他在河道兴修水利,赈济饥民,开办实业,创立安顺九襄农艺学校,自兼校长。又联合地方士绅李德吾、刘崇高等“改土归流”,将世袭松林地藏族土司废除,霸占其财产、土地,将大渡河附近四十八堡藏族农民强行收为赖家佃户,受赖家统治。四川省地方当局不得不任命其为“河道夷务宣抚专员”,负责大渡河沿岸治安与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赖执中由此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藏族和彝族社会形态,步行千里,绘制地图,周历城乡,访问野老,会晤藏彝土司、头人,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俗、山川风物,无不询问。在此期间赖执中经常在成都、上海市等地的报纸、杂志上发表关于边疆史地和藏、彝问题的文章。1933年,赖又受委为宁属彝务总指挥邓秀廷部的副团长兼彝务营营长,他把住大渡河七场河段,对当地各族百姓,生杀予夺,为所欲为。大渡河每年雨季冲刷出来的千年香杉(俗称乌木,永不腐朽,是制作棺材之上等材料,价格极昂),唯有他与下游富林河段的羊仁安可以独占开采权,无论这东西在其地域里被谁发现,必须报缴,而且在未被运走之前,还要负看守责任,否则性命难保——霸道得连刘文辉部下当地驻军第五旅旅长杨学端都瞠目结舌。
1935年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途中,被中国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至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蒋介石希望,在前有黄河阻断,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全歼红军,使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冕宁县泸沽镇时,赖执中正在栗子坪驻守,得邓秀廷派人送来口信说红军势不可挡,慌忙率部向老巢安顺场撤退,途中遭到彝族武装围攻,得援兵增援方突出重围。赖在从擦罗到安顺场的途中设下三道警戒岗哨,命令部下如果发现红军踪迹立即从小路赶来报告。5月24日,赖执中带两连部队刚回到安顺场,正遇二十四军韩阶槐营准备在安顺场放火烧街,由于安顺场大半条街的房屋都是赖家的财产,所以他立即上前阻止,最后导致双方一同去北岸安靖坝找二十四军团长余味儒评理。赖为保护他的财产,向余团长说中国工农红军根本没有来,我亲眼看见红军从大道北上越隽准备从富林渡河,没来这条小道。并保证如果红军一来,他自己就先把安顺场烧了。余味儒对赖执中的话将信将疑,因为他也得到情报指出,在大道发现红军主力北上。为了不得罪赖执中这个土皇帝,双方达成妥协暂不烧街。而实际上,在大道北上的红军,只是刘亚楼的一个小股部队,伪装成红军主力。赖执中保全了安顺场以后,回到了南岸。并且为了红军真的到来后他可以逃命,还私藏了一条大船,命一个班的士兵和两名船工负责看守,寸步不离,违者枪毙。当夜十一点多钟,赖执中在安顺场家中正在对两名连长训话,突然听到场口响起枪声,进而枪声大作。赖以为是北岸的二十四军又来烧街,遂命令坚守不退。不久,有部下来报告说进攻安顺场的部队自称是中国工农红军,操外省口音。赖执中是通文史的人,他熟悉石达开在紫大地败亡的史事,始终认为红军不敢犯险从安顺场渡河。仍然不相信是红军到来。他认为是二十四军打着红军的幌子想来安顺场烧街同时乘机抢劫他家的财产,便下了死命令,要求部下拼死抵抗。后来,他的部下打死了几个攻进安顺场的红军,缴获了两支卡宾枪,拿来向赖执中报告。赖从枪上看到有“昭和六年造”的字样,顿时大惊失色,连连说“二十四军没有这样的枪,真的是红军来了”,他慌忙命令部下全部撤进他家的深宅大院,依靠炮楼和房拼死顽抗。中国工农红军几次进攻,始终未能攻进赖家的宅院。红军的突然到来,使赖执中猝不及防,他在红军攻打他家前院时,带了两个卫士从后院翻墙逃出,因为紧张还摔断了腿。卫士将他背到安顺场后山,得到彝族武装接应,逃往彝族山区,他私藏的大船也被红军缴获。红军突击队员利用这艘大船,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冒死向北岸突击,川军溃不成军,四处逃散。占领北岸的红军突击队员又找来了几艘小船,强渡大渡河成功,使红军避免了做“石达开第二”的命运。红军长征过后大半年,赖执中回到安顺场。
1936年-1942年
1936年,赖执中有感于川南地区彝患问题之严重,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上《治理宁属(今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地区)夷务报告》及《开发大渡河地区资源短期规划书》,详细叙述了“宁属古彝族(彝族)的历史渊源、分布地区及社会形态、历代之夷患及政府之对策、宁属之土司、 宁属各县之沿革考略、明清防御建南驻军分布与得失、近代对夷族之用兵与善后、当前夷患之态势与应对方案、宁属与大渡河之资源开发、富民与交通治安。”得到刘湘的重视,赞其“识鉴宏远,论述详尽,钜细毕见,实为经边之良策。”乃召其到成都市面谈。赖将其父收藏的石达开宝剑和一柄雄精如意赠给刘湘,同时还献给刘湘一幅石达开在紫大地的藏宝图。刘湘即委任赖执中为川康绥靖公署顾问,派正规军一营随赖到安顺场驻守,同时计划大举进攻普雄彝区,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果。在此期间,赖执中将势力伸入九龙县境内,将洪坝地区六百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据为己有,禁止当地人民砍伐。1939年,西康省建省,赖执中当选越嶲县分区省参议员,在家乡开办康庄木厂,又进行铜矿金矿的开采,包庇鸦片贸易,将安顺场变成个毒品集散地。8月,国民政府为抗战军援物资运输,开始修建乐西公路蒋介石亲自下了手令限期通车,赖执中任富林至擦罗段督修专员。1942年7月20日,大渡河泸定桥建成通车,赖执中在参加通车典礼时,看到铁索桥南岸怪石嶙峋,风景独特,加之这里有许多与石达开相关的历史传说。于是他发起为石达开在此处修建翼王亭,并刻碑林纪念的捐资倡议,并向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和西昌行辕主任张笃伦递交了申请报告。后批准由赖担此任务,在大渡河岸边(今石棉县城所在地)的老鸦漩(今石儿山)上修建翼王亭,并树碑纪念。当时捐碑镌刻的有二十余人,历时一年完工,在这里建起了非常壮观的缅怀石达开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些捐碑纪念者大多为中国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如于右任白崇禧、刘文辉、张笃伦、熊式辉、刘万抚、杨学端、林云陔等。赖执中本人也写了《翼王石达开紫大地蒙难纪实》的碑文加予镌刻,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在抗日战争中,赖执中曾经将其私产芍药槽铜矿一处捐赠给国民政府供军需之用,由当时的资源委员会派人接收。
1942年-1951年
1942年,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召其到成都市面谈治理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的办法,任命赖执中为宁属屯垦委员会委员,授陆军少将军衔,负责二十四军和靖边司令部邓秀廷、孙子汶的联络工作。赖到西昌市任职后伙同二十四军高层大做罂粟、枪支贸易,又与蒋安廷、蒋业臣、张竹村等筹建越嶲县银行自兼董事长。1944年,赖执中又向刘文辉建议“越嶲普雄夷支深闭固拒,以烟换枪,力强好战,故最为难治,夷汉相处,有如水火,勿使滋蔓,蔓则宁属汉区有覆巢之危,应大举进剿率先打平,设立夷民地方基层政权办理管教养卫事宜,施之兵威后强迫其汉化。”刘文辉经过反复考虑后同意了他的建议。在剿普雄的战事中赖执中任前敌副指挥,后又任绥靖工作团团长。战事结束后,赖在越隽召集地方宿主持修撰《越嶲县志》。1948年,赖执中与曹良璧、孙子汶出资在彝族地区开办普格荞窝垦场,由赖任董事长,将汉族失地农民安置其间,并发给枪支,计划发展到一万人。同年,赖所倚重的亲信越边屯垦大队长何海福横行不法,挑起民族争端,酿成震惊康省的“喜乐事件”。赖执中为与汉源县大恶霸、西康省袍哥总舵把子、宁雅边境联防司令羊仁安争夺大渡河沿岸乌木的开采权而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后赖的第三子赖福有在从成都市安顺场的途中被羊仁安派遣的土匪头子黄月清开枪打死,赖羊仇怨由此结得更深。两家所属私人武装多次在大渡河沿岸爆发激烈冲突,打冤家,封锁两岸交通,残杀无辜。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和西康省参议会参议长胡恭先、成都警备司令严啸虎、国民革命军四十五军副军长王学姜等多次进行调处均无结果,直到1950年3月才被人民解放军制止。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在彭县联合川康诸将通电起义后,胡宗南残部控制西昌专区贺国光西康省政府成立,赖执中任省田粮处处长、西昌物价管制委员会主任,兼越嶲警备分区司令。1950年3月26日西昌解放,赖执中等被俘,送西昌军管会政治学习班学习。1951年,押送回原籍安顺场经群众批斗后枪决。
家庭情况
赖执中的养女格桑雀珍(汉名冯云仙)是西康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国大代表、台湾地区监察机构监察委员。1949年10月,格桑雀珍受台湾地区行政机构负责人兼台湾地区防务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阎锡山派遣回西康省老家以探父为名组织藏民打游击,对抗解放军,1950年在成都被捕入狱,1975年12月获释,后在青海省西宁市定居。其夫杨质夫中原地区著名藏学专家、边疆史地学家、中央政治大学教授,是我国第一部汉藏双语工具书《藏汉大辞典》的主要编者之一。格桑雀珍有两个儿子,长名冯弼汉,1949年被国民党海军带往台湾。次名杨安塘解放时尚幼,后随母居住青海省
参考资料
安顺场旅游点介绍——赖家大院.石棉县人民政府.2024-03-09
目录
概述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1935年
1936年-1942年
1942年-1951年
家庭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