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赶脚》是五音戏的传统剧目,主要流行于中国山东地区。该剧目最早出现在《什不闲全词》之中;1900年,
时殿元首次将琴书段子搬运过来,改为化装演出;后经邓洪山
EMI集团灌制《王小赶脚》,并把他们的小戏称为“五音戏”《王小赶脚》。
《王小赶脚》讲述了怀有孕的农村小媳妇“二姑娘”,在六月的三伏天里回娘家探亲,她与赶脚的“王小”从婆家起程到娘家,通过雇驴、讲价钱、拉家常、观景、逗笑等内容,表现出两个青年人开朗、活泼、纯朴的性格、鲁中地区醇厚朴素的民风民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剧目中有一丑一旦两个角色,有说有唱,亦歌亦舞,有进有出,表演逼真,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开场,毛孩王小便夸赞自己的小毛驴可爱能跑,然后说了四句
出场诗:为人别赶脚,赶脚受辛劳,人家骑着驴,我得跟着跑;随后二姑娘出场,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几天》。两人碰面后在雇毛驴上讨价还价,由于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过攥手伸手指头成交的,王小想趁机占二姑娘的便宜,二姑娘则要求跟他明着讲价,等讲到一百六十个钱时,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便使坏变着法地咒她,
贾迎春便要另找别人,最后还是跟王小定下了价格。
上路不久,二姑娘身体不适,王小知她有病之后打算不去了,缘由是先前因为一个病人骑着毛驴半路去世了,让他吃了官司。二姑娘始告诉王小自己是怀有身孕,于是两人说说笑笑继续赶路,快到张家湾的时候,二姑娘到一个交叉路口,猛然间打了驴一鞭跑了,王小问幕后人二姑娘去哪了,只见幕后人啰啰了半天说了句没看见。待王小说那二姑娘是骗子时,幕后人才告诉王小说二姑娘往南去了,让他快往东撵吧,这让王小犯很是疑惑。随后幕后人又告诉他原因,是东边的高粱地里有条小道可以到二姑娘家。王小到了张家湾二姑娘家,为了驴钱的事儿,两人又讨价半天,最后二姑娘还是多给了他二十,总共一百八让他路上打打尖。
赶脚,旧时中国民间职业风俗。据《旧都三百六十行·搬运行业》释义:“在各城门脸,驴市口和赶驴市,均有不少赶脚的,拉着小毛驴,供人们骑用。这种赶小毛驴的,北京人都称之为“赶脚的”。王小赶脚的故事应该发生在
山东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一带,这些地方都有《王小赶脚》不同艺术形式的出现。
《王小赶脚》最早出现在《什不闲全词》之中,根据十不闲流行的年代推断,《什不闲全词》应该在
乾隆之后出版。现存于
早稻田大学图书馆的《什不闲全词》,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1935年秋,邓洪山
EMI集团灌制《王小赶脚》。邓洪山的小戏班子一共五个人,百代公司就把他们的小戏称为“五音戏”《王小赶脚》也就成了五音戏的开山剧,这比“驴戏”晚了二十多年。1955年出版的《山东地方戏传统剧目汇编》就把《王小赶脚》列入其中。
《王小赶脚》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较为生活化。剧中通过雇驴、讲价、骑驴、追驴、上山、过河、观景、数钱等情节,表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喜悦心情,也展现了鲁中地区的风土人情,其表演逼真,乡土气息浓郁。该剧目
瑞安鼓词诙谐幽默,婉转细腻、酸中带甜的唱腔,令人陶醉。因此,该剧在中国广大农村较有观众缘。
《王小赶脚》在
山东省地方戏中是多个剧种的共有剧目,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五音戏和吕剧同名剧目。两个山东剧种的《王小赶脚》均以演唱、对话和细腻的表演展现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而在
昆山市这一出不期而至的淮北花鼓戏《王小赶脚》,却多少有着别样的风味。首先是花鼓戏载歌载舞的形式,决定了这出小戏在
歌舞表演中一气呵成,有着连贯性的活泼律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编审孙海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