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立宏(Lihong Wang),1962年1月出生于
湖北省孝感市,华裔美国人,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曾任
华盛顿大学Gene K. Beare特聘教授,现任
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与电子工程系Bren讲席教授。
1962年1月,汪立宏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获光学
学士;198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硕士学位;1987年7月至1988年8月任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教员;1992年获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莱斯大学大学博士学位,其导师为
诺贝尔奖得主。1992年8月至1993年1月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MDACC)研究助理;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激光生物学研究实验室助理教授;1996年1月至1999年8月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助理教授;1999年9月至2002年8月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终身副教授;2002年9月至2006年8月任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电机工程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2006年8月至2017年1月任
华盛顿大学马林克罗特放射研究所放射科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系Gene K.Beare杰出教授。2005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聘任岗位:
生物医学光子学。2017年2月加入
加州理工学院罗森生物工程中心(Rosen Bioengineering Center),任医学工程和电气工程Bren教授。2018年2月,汪立宏因在光声生物医学成像及超快成像领域的突出贡献,当选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汪立宏是《生物工程年报》(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副主编,《生物光学杂志》(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和《应用光学》(Applied Optics)等期刊的编委。他是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等学会的会士(Fellow)。教育部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德州农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
美国光学学会(OSA)、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会 (AIMBE)、美国电子和电气工程学会( IEEE)等学会会士。
汪立宏在学术上担任30多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并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获得了
美国发明专利3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5项。在《自然生物工程》(Nature
生物技术),《
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和《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超过100篇,SCI论文被他人引用达1353次(2005-6-15统计)。汪立宏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在国际上率先发展了Monte Carlo方法,并编制程序模拟了生物组织中光子传输规律;将光波与超声波技术结合,发明了暗场共焦光声
显微镜,首次展示了活体小动物的功能性光声层析成像,并取得高质量的成像效果;首次精确地报导了光声层析的逆向重建方法,为将来的光声成像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生物组织的脉冲
微波感应热声层析成像,通过精确重建算法,在生物组织深部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0.5毫米;首次实验上实现了声光层析成像,阐明了生物组织等散射介质中的声光调制机理,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深入研究了光学偏振与弱相干层析成像理论,建立了生物组织散射特性与深度分辨率的定量关系,发明了密勒光学相干成像。截至2020年8月,汪立宏主编书籍1本,受邀参与过41本书籍的部分章节编辑;发表了560篇期刊论文,引用数量为76000次,H指数为134。他拥有专利57项。
汪立宏完成指导了81名研究助理、博士后,46名博士研究生,14名硕士研究生;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0名,研究助理、博士后17名。2007年,汪立宏撰写的《生物医学光学:原理和成像》(Biomedical Optics: Principles and Imaging)是生物光子学领域最早的
教科书,该书获得2010年Joseph W. Goodman著书奖,且作为中国“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截至2020年8月,汪立宏共讲授过5门研究生课程和3门本科生课程。
汪立宏对光声层析成像技术和
蒙特卡洛模拟光子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在光声成像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被认为是生物成像技术发展的先驱。这些评价分别来自
厦门大学分子影像暨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海南大学以及
加州理工学院Tianqiao和Chrissy Chen神经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