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
知名考古专家
周到是汉画像研究的开拓者,杂技雕砖研究的奠基者,石刻墓志研究的光大者。
有着50多年考古生涯的周到,为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上世纪50年代初进入河南省文物考古领域,结业于被誉为“考古‘黄埔’第三届”的中央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周到发表有200多篇论文和20余部专著,其中《河南汉代画像砖》、《汉画——河南汉画像研究》、《汉画与戏曲文物》、《河南碑志叙录》等有着全国性学术意义。周到还主编了《河南省志·文物志》、《河南文物名胜史迹》和《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三部巨著。
汉画砖石研究
周到对汉代画像砖石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南阳市的画像砖石,解放以前已有出土,受到了一些名家如关百益鲁迅和孙文清等人的重视,但由于条件所限,未形成研究的气候。1958年周到刚见到南阳画像砖石的时候,有许多都还在百姓的井台上或桥上。后来不仅南阳出土越来越多,全省各地也都有出土。周到全面地调查研究,1973年他写出的《南阳汉画像石概述》,是我省第一篇全面介绍研究汉画像石的论文,随后,他又越来越深入,不仅鉴别出汉代画像石中众多的人物故事,如伏羲女娲盘古太阳神常羲、雷公、河伯、黄帝、蚩尤、东王公王母娘娘等等,而且鉴别出众多的历史故事,如羿射十日、月光花、黄帝战蚩尤、虎吃女魃神荼郁垒晏婴齐桓公、二桃杀三士、狗咬赵盾、赵氏孤儿、伯乐相马、聂政刺侠累、范雎受袍、鸿门宴等等,他突破了前代学者的研究,取得了独特的成效。继之,又研究画像石中表现出的汉代百戏,研究其中表现出的汉代的风俗、生活、建筑直至汉代的艺术的风格、时代精神以及画像艺术产生的背景,无不涉及,精到见解时现笔端。许顺湛先生评价周到对汉画研究时说:“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他在研究领域的开拓精神,把河南省汉画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了当时中国汉画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98年,周到的汉画研究文集《汉画》出版时,全国汉画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冯其庸为他题写书名。我拿到新书,就着墨香,在扉页上即兴写着:“汉画出南阳郡,便有新华章。可比赋与史,与诗同辉煌。考古五十年,周到苦辛尝。晚来著作丰,触类又通旁。能解当时语,指物说羲皇。昔日对酒谈,今捧一书香,《汉书》能下酒,《汉画》焉不当!”
戏曲文物研究
周到对河南省出土的戏曲文物的研究也是独到的。在考古人员中,少有人对戏曲发展史感兴趣,但从小在过剧团的周到,艺术的鉴赏兴趣使他在看到文物中的戏曲题材时,又生发了新的研究灵感。我省荥阳市一带及豫北焦作一带,出土了一些汉唐及宋金元明的戏曲题材的文物,有画像、也有泥塑、雕塑等,这对周到来说又找开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许多人还沉浸在文革的痛思中时,他的研究目光已经盯在了戏曲文物上。他从王城公园西汉壁画墓和密县打虎亭东汉墓中方相氏打鬼的图像,找到了傩戏的踪迹,进而研究“巫与大武”和春秋战国时的俳优作戏。1980年,他的专论《从戏曲文物看中国戏曲起源》随着《戏曲艺术》的创刊号一起问世,是新时期考古学界艺术研究的“东风第一枝”,随后,他从不同时代的戏曲文物进行戏曲史的探索,他从河南省出土的汉百戏图研究角抵戏的发展演变,从南阳汉画像中证实角抵戏的三种表演形式,即蚩尤戏、斗牛戏和东海王公戏。他从荥阳王水库的汉墓画中认出汉戏的“七盘舞”,进而研究从角抵戏到嬉戏的发展。河南焦作一带出土了许多宋金时期的戏曲文物,其中有壁画、雕砖、铜镜浮雕、瓷画、洋洋大观,周到一连写出了《北宋杂剧文物研究》、《温县宋墓出土散乐形式研究》、《温县宋杂剧雕砖摭谈》、《荥阳宋代石棺杂剧图考》、《荥阳出土宋杂剧雕砖考》、《安阳天禧镇宋墓壁画散乐图跋》、《焦作金元杂剧文物研究》和《修武金朝石棺杂剧图研究》等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打出了一面独特的戏曲研究的旗帜。他从现代的戏曲理念去研究戏曲史,研究角色的产生、乐器的发展,演唱内容的变化,都有独到的结论。他认为唐朝参军戏仍然是一种曲艺,而非戏。周到说,参军戏是叙述体,而非代言体,所谓代言体,就是角色的诞生,角色的完成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他从荥阳市出土的宋代砖刻中,考出宋代杂剧是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角色不完整,而焦作金朝杂剧雕砖上可以看,角色已很鲜明。在研究北曲中,过去有人一直以现代戏曲中的配器为依据,揣测南音以笛萧为主,北曲以弦索为主,甚至有人把北曲诸宫诸称为“弦索调”。他研究了修武石棺上表现“小石调”的乐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结论;即北曲主要乐器是大鼓腰鼓、铁制的方响、拍板和(类似于大闷笛),演奏起来非常壮烈,具有铿锵之声,杀伐之气,并没有所谓的“弦索。”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学术成果
周到逐渐将自己的研究由汉画、戏曲文物而涉及到古代艺术的诸名方面。如佛教艺术、石刻艺术等等。如前所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他就首先关注浚县大佛,他提出了开凿于北齐、完成于初唐之说。虽然关于浚县大佛的初创年代至今还在争论之中,但作为一个学者,周到是认真的,他虚心听取别人的观点,当然也不轻易放弃自己有理有据的论说。1991年,他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写出了《河南浚县大石佛的年代问题》一文。对巩义市石窟寺,他也多次考察,他对石窟寺的名称演变、寺院的兴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造像的艺术风格和大同云岗进行了对比,认为“巩县石窟既保留着北魏时期浓郁的艺术特点,又孕育着北齐隋朝雕刻艺术的萌芽,形成一种由北朝向天宝过度的艺术风格”。指出了石窟寺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中的独特地位。他综合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特色,写出了《抚慰心灵的艺术》一文,说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中国化、世俗化、神秘化,佛教艺术也以其鲜明的精神显示而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虔诚的造像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艺术遗产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对佛教艺术研究的深入,他对铜佛像的鉴别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他撰写的《古代铜佛像鉴赏》一文,系统介绍了历代铜佛像的制造工艺和艺术特色,并介绍了伪品的制造和流传,是对铜佛像鉴赏和鉴别真伪是很实用的教材。
周到由于接触研究了大量的古代石刻造像,他还带头组织过河南省石刻艺术馆,所以对石刻艺术又情有所钟。在石刻研究中,他特别注意石刻的线刻艺术。过去对石刻线画艺术,王子云先生曾有所研究,并提出“石刻线画”这一艺术概念,但研究者寥寥。周到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艺术眼光,在上世纪末近七十岁时着力研究,他为《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一书写了导论《中国石刻线画艺术概论》,就石刻线画的学术概念、起源、历代变化进行了概述,提出石刻线画的研究应该建立独立的研究体系,体现了周到长远的学术见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到就以他的博学和对考古的热爱而闻名,由于他对河南文物的全面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加上他勤奋好学,不停顿地写作也使他练就了活泼、生动、简明的文笔,所以当《河南省志》开始编时,《文物志》的主编就众望所归地落在了他的肩上。从1983年开始,河南省文物局就成立了以他为牵头人的编写小组,从《河南文物志选稿》编纂开始,梳理全省文物,整理全省各地编写人员的图文资料,一共9集,加上《河南省碑志叙录》共近二百万字,为《河南省志·文物志》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底,《河南省志·文物志》出版,这是我省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省文物的全面志书,应该说是会集了全省文物工作者数十年发掘、研究的心血,而作为主编的周到,也不负使命做出了值得一书的贡献。
1993年,他还主编了七十多万字的《河南文物名胜史迹》一书。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河南省很需要这样一部书。该书全面地介绍了河南省文物价值较高、可看可读性较强、知识性趣味性较浓的1043处,是一部宣传河南古代文明的优秀读物。作为一个专家,不仅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且积极参与普及读物的编写,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
周到在他的学术专著之外,晚年又与人合作撰写了《中国古玩珠宝鉴定大全》,全面总结了他的鉴赏经验,其中包括铜镜、铜佛、宣德炉、古币、远古玉器、鼻烟壶、古砚、紫砂壶和碑帖等。周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出任河南省古代艺术研究会会长。河南省人民政府组建河南省文物鉴赏委员会时,他当然是专家成员,全省各地出土的一、二级文物,都要经他们鉴别定级。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组建文物鉴赏家协会,他出任会长。在河南省收藏协会中,他又是古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的会长。作为一个知名专家,他从不保守,谁找他鉴定,他都乐呵呵地接待,还要给后辈讲很多知识。在同行中,他又是兄长式的人物,善待朋友,从不以己见压人。作为学者专家,他不断笔耕,不断有新著闻世。2005年《周到艺术考古文集》出版之后,紧接着,他的《文史随笔》也即将面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汉画砖石研究
戏曲文物研究
学术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