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指的是春秋时期
晋国的贵族
赵孟(?—前541年),同时也是一个流传深远的历史故事。元人
纪君祥的《
赵姓孤儿》记述,晋国灵公时期
司寇屠岸贾专政,因私仇诛杀了赵氏全族,赵武的母亲公主赵庄姬在家里生下遗孤赵武,被赵氏门下的医士
程婴冒险救走。守门官
韩厥放走程婴后自杀以示灭口,随后程婴也牺牲了自己与孤儿同岁的孩子,与老臣
公孙杵臼用偷梁换柱之法保全了孤儿。程婴又让孤儿认屠岸贾为义父,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功报仇血恨,而程婴忠心得报,大获封赏,故事以大团圆结局而终。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春秋》《左传》与《
史记》,但《春秋》《左传》记事简略,和赵氏孤儿传说有关的只有赵氏家族灭亡的政治脉络和复兴事件的记载,到《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才基本成型。首先,故事的主要人物基本固定:反面人物屠岸贾,正面人物韩阙、公孙杵臼,主角
程婴、
赵武;其次细节更加丰富,具有了
戏剧性与传奇性。但在历史上,让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开来并广为人知的是元代
纪君祥创作的
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史记》的基础上增加了韩阙自刎、程婴献子、认贼为父等情节,并改变了程婴自杀的悲剧性结局,使得戏剧冲突更加强烈,文学性大大增强而历史性有所减弱。其后,演述赵氏孤儿故事的还有南戏《赵氏孤儿记》、传奇《八义记》等。明清时期,除了戏曲外,历史演义小说中也开始出现赵氏孤儿的传说,影响较大的是明末
冯梦龙的《
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增添了很多《
史记》和
杂剧《赵氏孤儿》没有的情节,叙述也更加详细,更具有文学性和传奇性,由此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完成了从史书记载到文学演义的发展演变。
从古至今,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事由重史到重奇、重人,塑造了一批舍生取义的英雄烈士。虽然故事的真实程度有待考,但它所反映的忠义思想是
儒家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追求,也是维系民族文化发展的核心精神,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氏孤儿的故事一直流传千年,成为后世不断演绎和创新的文学题材,并为历代文人所推崇。与此同时,赵氏孤儿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被引进
欧洲,经由
伏尔泰改编为舞台剧《中国孤儿》后被欧洲各国翻译、改编,深受海外群众喜爱。
故事梗概
春秋晋灵公时期,
晋国武将屠岸贾与文臣
赵盾不和,屡次谋害赵盾都没有得逞,后来屠岸贾找到机会向灵公陷害赵盾一家不忠不孝,将
赵姓全家三百口全部诛杀,并逼死了赵家的家主、晋国的驸马,也就是赵盾的儿子
赵朔。
赵朔的妻子因为公主身份幸免于难,被囚禁在府中生下赵氏遗孤
赵武,委托给门下的医士
程婴装入药箱中救出,为了让程婴没有后顾之忧,她毅然自缢身亡。守门的将军韩阙受到过
赵盾的提拔,他不满屠岸贾残害忠良,因此放走了藏匿婴儿的程婴,但程婴两次返回让韩阙告发自己,为了让程婴安心保护遗孤,韩阙也毅然举剑自刎。
后来,
屠岸贾发现孤儿被救出府内,于是丧心病狂的下令诛杀全国半岁以下婴儿,程婴只能藏到了正直的退隐老臣
公孙杵臼家中,一起商量救孤的办法。当时
程婴的儿子刚刚出生不久,最终他决定强悲痛献出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并把亲子送到公孙杵臼家,然后假意向屠岸贾告发公孙杵臼私藏孤儿,引导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逼死了公孙杵臼,从此将
程婴认作为自己的心腹,并将程婴藏起来的赵氏孤儿认为义子。
二十年孤儿长大成人,没有儿子的屠岸贾很喜欢他,亲自教给他武艺,并打算让他“杀了灵公,夺了
东晋”,这时程婴将被陷害的忠臣良将制作成画卷,告诉了孤儿真相。最终孤儿成功杀掉屠岸贾报仇雪恨,恢复了
赵姓,而
程婴忍辱负重完成使命,受到封赏安享晚年,成全了一段忠肝义胆。
主要人物形象
屠岸贾
屠岸贾是一个典型的反派形象。在《
史记》的记载中,屠岸贾身为
司寇,没有请示国君就擅自将赵氏灭族,一则违背礼法,二则滥杀无辜,已经具备冷酷不仁的底色,但事因政治斗争,还算不上十恶不赦。而在
杂剧《赵氏孤儿》中,屠岸贾因为私仇诛杀赵氏三百余口,其后为了将赵氏遗孤赶尽杀绝,竟然下令要诛杀全国半年以下、一个月以上的婴儿,可以说狂妄奸邪、丧心病狂,其形象就此固定,成为
文学史和历史上典型的奸臣反派。
程婴
程婴是赵氏门下的一名草泽医士,因为得到赵氏的重用,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赵氏孤儿,是为知恩图报。其后为了保全赵氏孤儿,他牺牲自己亲生儿子的生命,假意告发
公孙杵臼并看着他自杀,最终将赵氏孤儿抚养长大,指引他报仇雪恨,其心智之坚定、精神之忠义远超出常人。他身上有着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忠义思想与牺牲精神,因此被历代君王称赞褒奖,宋理宗
淳祐二年(1242年),他和公孙杵臼、韩阙一起被封为王爵,号称忠济王,并被立庙祭祀。
韩阙
在
杂剧《赵氏孤儿》中,韩阙和程婴、公孙杵臼一样,是位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的忠义之士。他虽然是屠岸贾的手下,但本性正直,看不惯屠岸贾残害忠良的恶行,同时也受过赵家的提拔,因此在把守赵家府门时放走了藏匿婴儿的
程婴,并自杀明志,为保全赵氏孤儿献出了生命。
淳祐二年(1242年),他和程婴、
公孙杵臼一起被封为王爵,号称忠利王,同样并被立庙祭祀。
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因为不满昏君奸臣归隐山林,原本已经不问世事,但在
赵姓全门被诛杀,赵氏遗孤危在旦夕之际,他挺身而出,配合
程婴的计策藏匿假的孤儿,并在
屠岸贾的逼迫下撞阶自杀,是一位正直无私的忠臣和义士。
淳祐二年(1242年),他和程婴、韩阙一起被封为王爵,号称忠王,同样并被立庙祭祀。
故事演变
西汉以前
目前所见最早记录赵氏孤儿之事的是《
春秋》《左传》两书。《春秋》记事简单,只在成公八年记载了
晋国诛杀
赵同、赵括的事迹,并没有解释原因。《左传》则补充了很多细节,来龙去脉也较为清晰,如成公四年记载了赵同、赵括之弟赵婴齐与赵朔的妻子
赵庄姬私通;成公五年,赵婴齐被赵同、赵括赶出
齐国;成公八年,赵庄姬对赵同和赵括怀恨在心,联合栾、郗两个家族诬陷赵同和赵括谋逆,导致两人被杀,赵武则跟随母亲在宫里长大,后来因为韩阙的进言而被恢复地位。
总得来说,《左传》比较详细的记载了赵氏家族兴旺、衰败以及重新复兴的原因和变化,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其中也具备了雏形,但《左传》中的记载和后来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有很大的区别。
从起因来看,赵氏被灭是因为一桩乱伦丑闻:
赵朔死后,他的妻子
赵庄姬和
赵婴齐(
赵盾的弟弟,赵朔的叔叔)私通,受到赵婴齐兄弟
赵同、赵括的反对,后来赵婴齐被两个兄弟放逐到
齐国,赵庄姬怀恨在心,联合
栾京庐、郗氏两个家族诬陷赵同、赵括作乱,晋景公因此发兵消灭赵氏,赵武则跟随母亲庄姬在宫里长大。究其根本原因,赵氏被灭是因为
晋国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权利倾轧与政治斗争,
屠岸贾、
程婴、
公孙杵臼等人则根本没有出现,也没有程婴救孤等内容。至于赵氏复兴也并非赵武和程婴之力,而是受到过赵氏恩情的韩阙鼎立相力,劝说晋景公恢复赵氏,晋景公于是立赵武为赵氏后祀,赵氏家族得以复兴。
西汉至元代
《史记》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
到《史记》中,赵氏孤儿的记叙出现了很大变化,其中记载赵氏孤儿故事的篇章主要为《晋世家》《韩世家》和《赵世家》。《晋世家》的记载最为简略,只有赵同与赵括被杀、韩阙进言和赵武被复立的概述;《韩世家》中出现了
屠岸贾、
程婴和
公孙杵臼这些主要人物,以及屠岸贾作乱,程婴和公孙杵臼藏婴的情节,但并没有具体展开描写;《赵世家》的记载则最为详细,不仅说明了故事的前因后果,还展开描写了屠岸贾作乱的原因和过程、程婴和公孙杵臼营救赵氏孤儿的具体细节,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也相对鲜明。
具体而言,《赵世家》基本确立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框架,并对后世赵氏孤儿故事传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关于
赵姓婴儿的戏曲和小说,基本上都是以《赵世家》的记载作为蓝本,其主要情节如下:
晋灵公昏庸不明,
赵盾屡次进言无果,赵盾的弟弟
赵穿于是诛杀了灵公而另立成公。
晋景公即位后,司寇屠岸贾以赵氏曾谋杀灵公为由,没有向进
晋灵公请命,就直接联合国内各个家族发动“
下宫之难”,灭掉了赵氏。
程婴从宫里救出了孤儿
赵武,并和
公孙杵臼商议对策,找到了其他婴儿来代替赵武,从而保全了赵氏遗孤。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和假婴儿被杀,程婴躲到山中抚养孤儿。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
占卜说有鬼祟做乱,韩阙趁机说明赵氏孤儿的事情,景公于是恢复了赵氏,程婴自杀以追随公孙杵臼等人。
和《左传》记载相比,《史记》对赵氏孤儿记载最大的不同就是确立了两组忠邪对立的人物:屠岸贾与程婴、
公孙杵臼、韩阙,并由此阐发了舍生取义的
儒家思想。之所以有这些不同,和史家的记载倾向和思想倾向密不可分。《左传》记载历史以“事件”为主,突出表现的是权利斗争的政治事件和以德为政的政治思想,《史记》则以人为中心,并且司马迁深受
儒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对那些舍生取义之士有着特别的偏爱,不仅为王侯将相立传,也写了很多小人物。《史记》中赵氏孤儿的故事中首次出现程婴、
公孙杵臼等人,与他这种思想倾向不无关系,后代赵氏孤儿故事中的忠义思想,基本上都是承袭自《史记》。
《说苑》《新序》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
《史记》之后,汉代的刘向也对赵氏孤儿的故事进行了叙述,所载的内容和《史记》基本上相同,但对韩阙的叙述更加详细,增加了赵盾举荐韩阙和赵氏复兴的过程。
元明清及其后
元杂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但真正让它流传来开并广为人知的是元代
纪君祥创作的杂剧《赵氏孤儿》。它的故事情节大体上沿袭了《
史记》的框架,但也做了很多改动,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史记还保留着中立和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而元杂剧《赵氏孤儿》则完成了从历史记载到文学创作的巨大转变。它对《史记》中的情节进行了艺术性的加工,增加了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使得故事矛盾更为激烈,情节更为紧凑,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其中善与恶,忠义与奸邪的对立也已超越了真实历史,有着相当强的道德教化的意义。
《左传》与《史记》并没有突出强调屠岸贾的恶,但《赵氏孤儿》却用了相当的笔调突出屠岸贾的恶,屠岸贾被塑造成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不惜残害全国婴儿的大奸大邪之人;《史记》中程婴用来代替赵氏孤儿的是其他人的孩子,算作救孤中的一个污点,《赵氏孤儿》中却改换为他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污点,更突显了他舍己为人的美德。此外的其他情节的改变与增添,比如
赵庄姬与韩阙自杀,
程婴与
公孙杵臼的身份改变,也都是为了与奸邪做对比突出善与忠。之所以出现这种历史到文学的转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一是受到中国传统奸邪
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其二,忠君报国、舍生取义、反抗邪恶一向是
中华文化和民族意识所推崇的,
杂剧《赵氏孤儿》塑造善恶与忠邪对立契合民众心理;其三,元亡宋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引起复宋情绪,《赵氏孤儿》中所反应的反抗邪恶、舍生取义思想顺应民心,也正是对恢复
正统心理的一种呼应。
此外,《赵氏孤儿》改变了《
史记》中
程婴自杀的悲剧结局而改为大团圆结局,更为符合国人心理。另,元杂剧《赵氏孤儿》有元刊本与明刊本两个版本,元刊本四折,明刊本五折,多出第五折写
晋悼公继位后,
魏绛帮助赵氏孤儿杀
屠岸贾全家以复仇,后人对第五折争议颇多,但对故事整体没有太大影响。
《东周列国志》中的赵氏孤儿故事
除
杂剧之外,赵氏孤儿的故事还被改编为南戏、传奇等多种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元代后期的南戏《赵氏孤儿记》、明代
徐元根据《赵氏孤儿记》改编的传奇《
八义记》,总体情节基本沿袭《赵氏孤儿》。历史演义小说中也有讲述赵氏孤儿故事的,其中影响最大并且改动较多的是明人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增加了很多《史记》和元杂剧《赵氏孤儿》没有的情节,如
程婴通信庄姬、程婴和韩阙商议计策、韩阙派门客扮做大夫救出婴儿等,叙述更加详细,也增添了更多细节,使得赵氏孤儿的故事更具有传奇性。但无论情节和细节如何改变,其中包含的核心价值,即忠义精神始终是一致的。
后世影响
国内影响
自元代以后,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剧、豫剧、越剧、晋剧、话剧等多种剧目,还改编成小说、电影等作品,足见其深远的影响力。元代以前的文人志士也对赵氏孤儿的故事和其中的主角有很多赞赏。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中说:“望义如归,允兮二子!”
李白在《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中说:“提携袴中儿,杵白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
文天祥也有诗称赞程婴说:“祖逊山河志,程婴社稷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宋元之后才会产生各种与赵氏孤儿有关的故事。
同时,由于赵氏孤儿故事所反映的忠义思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符合中国民众的向善心理,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尤其是宋代君主的推崇。《宋史·奸臣传·吴处厚》记载,吴处厚读史记时被程婴、公孙杵臼的义行感动,因此向宋神宗上书,建议给两个人修墓建祠,以供后世祭祀。宋神宗于是听取建议,将程婴封为成信侯,将公孙杵臼封为忠智侯,并派人在州修庙供奉两人。
赵昀淳祐二年(1242年),程婴、公孙杵臼以及韩阙三人又被封为王爵,程婴封忠济王,杵白封忠祐王,韩厥封忠利王,共享后世祭祀。民间对程婴、
赵孟等人的崇拜与供奉也比较兴盛,
清代秦东地区有很多祭祀雨神赵武的庙宇,是人们对历史传说人物的神化,也显示了当地民众对赵武以及赵氏孤儿故事中忠义思想的高度认可。在
附近的古村寨内,至今仍有
、九郎庙、藏婴洞等与赵氏孤儿故事有关的遗迹留存,其中有
之墓,墓形制度基本保存完好。
海外影响
《赵氏孤儿》一出世就收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后世文学大家
王国维认为它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
历史剧之一,并评价说:"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法国传教士(Joseph Marie de Prémare)则认为《赵氏孤儿》是最能体现中国人“道义”的戏剧,因此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马若瑟翻译了《赵氏孤儿》并引进
欧洲。后来
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墓剧《中国孤儿》,并于1755年在巴黎上演,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英国剧作家赫察特在《中国孤儿》的献辞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其后剧中的故事不仅在法国广泛流传,还不断被欧洲各国翻译、改编,在欧洲掀起“赵氏孤儿”热,可见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相关考证
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时间
《
史记·赵世家》《史记·韩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韩世家》)记载
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孤儿
赵武被复立则是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这与《春秋》《左传》《史记·晋世家》(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载的有很大出入。《春秋》《左传》《晋世家》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赵氏被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左传》还将时间的记载准确到六月,并且有具体的记载。此外,晋景公四年至十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赵氏家族成员活动见于史籍的颇多,因此赵氏
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史学家
杨伯峻考证,赵氏被诛应在
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年),
赵武复立则在两年后,也就是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年)。
赵氏家族被诛原因及主力
《赵世家》《
韩世家》记载,赵氏被灭是因为
司寇追究
晋灵公被杀一案,但这与其他史料记载也不符合。《晋世家》在灵公、
晋成公、景公时期的全部记载都没有特别提到
屠岸贾,《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而且根据《春秋》《左传》的记载,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
晋国势力较大的是卿大夫
栾京庐、
韩哀侯、郤氏、赵氏等。如果屠岸贾处权臣重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太可能疏忽到这种地步。其次,《春秋》《左传》记载,赵氏族灭的直接原因是
赵庄姬的陷害,以栾氏为首的卿大夫之间的政治倾轧,以及晋国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则是赵氏族灭的根本原因,根据现有的资料,如果说在
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一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这个人只能是栾氏的家主
栾书而并非屠岸贾。
人物之间的关系
根据《赵世家》记载,
公孙杵臼是
赵朔的客人,
程婴是赵朔的朋友,但
赵武复立,程婴自杀时却说,他已经完成使命,将要去追随报答
赵盾与公孙臼杵。宣孟是赵朔父亲赵盾的
谥号,程婴要报答的对象是赵朔而非赵盾,他的话不合常理,也可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综上各种原因,
杨伯峻认为《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
赵孟复立的事情存疑,应是采取
战国传说,不足以为真实的历史。不过赵氏曾遭
族诛一案并复立确有其事,无论后世记载真实与否,《史记》保存下来的故事都成为后来一系列戏剧的源头。
历史遗迹
《
史记·赵世家》提到程婴和孤儿藏到了山中,并没说具体地点,小说《
东周列国志》则说是“盂山”。
万岁朝廷香火院是
太行山的一个支脉,在今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城北三十五里的池乡
藏山村,因为相传赵氏孤儿曾藏身于此,人们称之为藏山,山里有一个藏孤洞。这里最晚在
完颜雍大定年间以前就有赵氏孤儿庙,又名藏山祠。
赵氏孤儿庙规模宏大,正殿是
明代建筑,祭祀孤儿
赵孟。寝官在其后,为
元代建筑,供奉赵武的父母
赵朔夫妇。寝宫西侧是假孤殿,供奉
程婴之子,也是明代建筑,在它的后边就是藏孤洞。正院的东侧辟出两院,专门祭祀为救孤、藏孤而舍身取义的八位义士:程 婴 、 公孙柞臼 、 假孤 、
韩厥 、
灵辄 、 鉏、
提弥明和草泽医生。
在
陕西省韩城市市艺小镇堡安村(现已合并为兴华村)附近的古村塞内,有
、
、藏婴洞等与赵氏孤儿故事有关的遗迹留存。其中三义墓的三座墓均为砖砌、圆形、
攒尖顶,
坐北朝南、自西向东排列。偏北的一座是赵武墓,
碑刻“晋卿赵文子墓";偏东南处两墓并列,一座是
公孙杵臼墓,碑刻“晋公孙义士杵臼墓”,一座是程婴墓,碑刻“晋程义士婴墓”;三义墓的碑刻均为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损毁,只有墓形保存基本完好。
在
韩城市当地还有与赵氏孤儿相关的遗迹九郎庙。九郎庙也称救郎庙,主要供奉者为代表雨神的赵武。赵武之所以被认为是雨神而被祭祀,一方面是传说的精神内化为地方民众的精神信仰,民众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寄托在赵氏孤儿的故事上,一方面也和当地的地理历史环境有关。
据相关学者考证,
清代秦东一带有100多座雨神祠庙,其中以赵武为雨神的祠庙就有13座,有九郎庙、救郎庙、赵文子祠、韩山奕应侯祠、大王庙等不同的称呼。这一带干旱灾害较为频繁,又曾是春秋时
晋国古地,在历史传说故事的影响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相关崇拜,后人推断,
三义墓原来可能也是一座祭祀雨神赵武的
庙宇。
此外,在
韩城市板桥镇明星村孙家岭组的一处山崖上还有一个藏婴洞。相传当年
程婴怀抱赵武逃到这里,见这里地势险要、人烟稀少,便在此养育孤儿长大成人。
在今
山西省襄汾县城过
汾河向西约10千米,有
程公村。程公村原名程婴村,
清代康熙改名为程公村,程公村西边有程婴墓和墓碑;程公村西1千米处有
三公村,村里有
公孙杵臼墓和公孙杵臼祠,文革中墓碑被破坏,
聂氏宗祠则被拆毁,祠碑和门匾被村民保留下来;此外,在东汾阳西南大约2千米的
赵雄村有“
下宫之难"赵氏家族被杀的360口人的墓地,原来有九冢,中华民国存9冢,今仅存4冢;
东汾阳村还有
赵姓祠堂遗址,1938年日军侵华时被烧毁,今仅存一个祭祀赵氏祖先用的青石祭桌。
衍生作品
同名剧目
2003年,分别由中国国家
话剧导演
田沁鑫和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
林兆华执导的两部新改编的话剧《赵氏孤儿》同时登上了话剧舞台;
2011年,莫凡与雷董都将其以
歌剧的形式进行了编排,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11年6月,中国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度公演,可容纳近3000人的
歌剧院上座率达到95%以上,精彩的表演在每一幕结束之际都赢得满场热情的掌声;
2012年,由
阎建钢执导、陈文贵编剧的大型历史电视剧《
赵氏孤儿案》以影视剧作品的形式通过电视屏幕将这一传统故事呈现给观众;
2016年,中国剧舞院的一线艺术家将《赵氏孤儿》编排成了一部大型的民族舞剧,并首次搬上舞台。
2023年,
中国歌剧舞剧院将
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剧,由著名青年舞者
胡阳领衔演绎。
同名电影
2010年,著名导演
陈凯歌执导了电影《赵氏孤儿》,首次通过大荧幕这种
多媒体形式使得赵氏孤儿的故事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这部影片根据《史记》与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少部分情节进行创新,基本展现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全貌与核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