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武记》是一部
中国历史著作,由
清代学者魏源于1842年创作完成。该书共分为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叙述了清王朝建立至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则是作者对军事问题的论述。其中,第4卷包括了《乾隆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和《道光回疆善后记》等篇章,详细记载了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和卓木之乱,绥服
哈萨克族、布鲁特、敖罕、
巴达克山等地区,镇压乌什、昌吉人民起事,平定
清平张格尔叛乱,以及抗击浩罕
安集延人入侵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圣武记》对于研究晚清时期的历史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第一部深入探索
清代盛衰的
隶书。该书由中华书局于1984年出版,经过
孙文良和
韩锡铎的点校。
前十卷用纪事本末体,将清前期历史分为:《开国龙兴记》、《康熙戡定三藩记》、《国朝绥服蒙古记》、《康熙亲征准噶尔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乾隆荡平准部记》、《乾隆戡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道光回疆善后记》、《国朝绥服西藏记》、《西藏后记》、《乾隆征廓尔喀记》、《国朝
俄罗斯盟聘记》、《俄罗斯记》、《国初征抚朝鲜记》、《乾隆征缅甸记》、《乾隆征抚安南记》、《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乾隆湖广征苗记》、《道光湖粤平瑶记》、《国初东南靖海记》、《康熙戡定台湾记》、《康熙重定台湾记》、《乾隆三定台湾记》、《嘉庆东南靖海记》、《康熙武昌兵变记》、《嘉庆宁陕兵变记》、《乾隆临清靖贼记》、《嘉庆川湖陕靖寇记》、《嘉庆辅靖变记》、《嘉庆川湖陕乡兵记》。
除这两部分外,在有些段落之后还有附录。这些附录,有的选摘自他书。如《康熙戡定三藩记》附有
许旭撰《闽中纪略》,无名氏的《固山贝干平浙纪略》,与正文相辅,起到补充论述与扩大读者视野的作用。
《圣武记》作者掌握比较丰富的史料,有
正史、实录、方略、方志与私人著述,并利用了当时边疆地理学的成果,所论述史实比较可靠,订正了前人某些不当之处。如
萨尔浒之战,乾隆十三年、四十九年的《盛京通志》称兵五百破明兵四十万。
魏源证明其误,双方兵力相当,“是以四万有余之兵攻四万之敌”(《开国龙兴记二》)。在《国朝俄罗斯盟聘记》内,引用《
汉书》、《
旧唐书》、《
元史》等史料,考证了俄罗斯的方位。当然,《圣武记》一书并非尽善尽美。失误之处也有。
胡思敬写有《圣武记误》一书,可供参考。
卷7《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记述清政府镇压甘肃
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及苏四十三起义、石峰堡田五起义等历史事件。涉及新疆、
甘肃省等地
伊斯兰教历史、教派及习俗等内容,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圣武记》的“臣源曰”仿《
隋书》“史臣曰”的体例,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
政治思想和历史观,具有较高的政治见解和
历史学价值。 《圣武记》记载了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取得了胜利。他根据情报得知明军将领
杜松“轻敌欲立首功”,不与南北二路配合,果断地决定“先败其中路之军”的策略,选择明军萨尔浒大营为攻击目标,集中六旗兵力将其击溃。书中还总结了
康熙帝在严重的局势下沉着指挥的成功经验:军纪严明,“不宽王贝勒劳师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发扬
汉族和
满族将领的作用,“群策群力,同仇敌忾”;布置严密互通声气,“其时乱在多方,所在鼎沸,情形日日不同。故中原腹地,皆屯重兵,以备应援。”由此,作者议论说:“自古及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作者认为,统治者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和对战争的态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刻印,二十四年(1844)、二十六年(1846)两次修订。1984年2月,中华书局在北京出版
韩锡铎、
孙文良的点校本(全两册)。
《圣武记》在编撰上的创新,最主要表现在将史论这种传统体例,同纪事本末体体裁有机地结合。传统的纪事本末体裁由于各条目相对独立,因而读者很难理清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领悟作者表达的历史发展大势的观点。史论由于独特的史例特点,易于彰显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精深思考,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
隶书的价值,其功能和作用不容忽视。《圣武记》的史论形式包括:序论、前 10卷篇末“臣源曰”、后四卷《武事余记》史论专篇。纪事本末体重视序论的作用,并且与“经世”思想紧密结合,《圣武记》可谓第一篇有特色的序论。作者交待撰述背景时说:“晚侨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及,乃尽发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表明作者是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编撰《圣武记》,作者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下“尽发椟藏”,“排比经纬”,“于是我生以后之数大事,及我生以前数十大事,磊磊乎耳目,磅礴乎胸臆”。
魏源论述《圣武记》的撰述目的时说:“如是何患于
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奚必更问其胜负于疆场矣,记曰:‘物耻则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故帝王处蒙业久安之世,当涣然大号之曰:‘必然以军令饬天下人心,皇然以军事、军实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五官强,五兵昌,禁 止令行,四夷来王,是之谓战胜于庙堂。”作者为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希望通过歌颂
清代的“盛世武功”,激发统治者“御侮”的决心,使清王朝成为“
军政修”、“官强”、“兵昌”、“令行”、“
四夷来王”的强国,以抵制外来民族的侵略。
魏源(1794一1857年)是清代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字默深。
邵阳市金潭乡人。公元1808年考取
秀才。1813年考取拔贡。1823年考中
举人。
爱新觉罗·旻宁九年(公元1829年)魏源
进士未中,遂在北京捐了一个内阁中书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