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在中国佛教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广布,除了在青藏高原地区,还在
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自
元朝起,藏传佛教开始传入
中原地区,并受到历代朝廷的支持和推崇。清朝尤其重视藏传佛教的发展,将其视为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之一。清廷通过支持藏传佛教来加强对信奉藏传佛教的
蒙古族和
藏族地区的统治,这一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藏传佛教也在清朝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藏传佛教在清朝宫廷中的发展始于
后金时期,当时努尔哈赤已经与藏传佛教僧侣建立了联系。
皇太极在征服蒙古林丹汗部时获得了元朝初期
八思巴铸造的嘛哈噶喇金像,并特别建造了实胜寺用于供奉。
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派遣使臣前往
西藏自治区邀请高僧,而到了崇德七年(1642年),他亲自接见了来自
西藏地方的使者。尽管如此,
清代时期
藏传佛教在宫廷内的影响并不显著。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成立了专门负责宫廷藏传佛教事务的机构——“中正殿念经处”,主要职责包括主持宫廷喇嘛的念经活动以及制作佛像。
乾隆,为了更好地管理
雍和宫的佛教活动,又设置了专门的职位——雍和宫管理王大臣。这些举措标志着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影响日益加深,同时也反映了皇室宗教信仰的转变,传统萨满教已无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宫廷内部频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每日均有喇嘛在皇宫御苑中进行念经等活动,每年参与人数多达数千人次。皇帝皇后也会定期前往佛堂焚香礼拜,听取喇嘛诵经,观看法事表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清朝末期。
紫禁城内兴建了多座
藏传佛教寺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成的
雨花阁。此外,北京、
承德市等地的皇家园林中也有许多寺庙。
爱新觉罗·弘历还特意建造了一座
满族喇嘛寺,寺内喇嘛均由满族人担任,他们诵读的是满文版的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