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桥
浙江省杭州市桥名
盐桥位于庆春路中段,始建于宋代。盐桥在仙林桥南,跨中河。桥下多待盐船,故名
概述
盐桥(庆余亭拱桥),中河桥梁。位于庆春路中段,与联桥相平行。桥上原有惠济庙,故原名惠济桥,新建一桥作庙基与旧桥相连,故又名联桥。宋时,盐船带榷(征税)于此,因此又称盐桥。1984年中、东河改造时庙屋被拆除,庆春路改造时,桥上又修仿古重檐八角的庆余亭。
盐桥在仙林桥南,跨中河。桥下多待榷盐船,故名。隋唐间,桥西有盐桥门。宋时,桥上建惠济庙,祀蒋崇仁兄弟。蒋氏仗义乐施,第年秋收,出资收粮,遇歉岁按原价出以济饥民,前后六、七十年,活生者不计其数。咸淳三年(1267)京兆尹请于朝,赐庙额“广福”。故盐桥亦名惠济桥,广福桥。又因桥有双梁,庙基行道基并列,又有联桥之称。民国八年(1919)改拱桥为平桥,桥巅筑庆馀亭。2005年庆春路整治中在桥东树广福庙碑刻。为使后人明瞭变迁史实,立石 志念。
历史
盐桥位于庆春路中段,横跨中河,靠南为梁版式公路桥,通车辆;靠北为单孔石阶拱桥,走行人。按区片名泛指庆春路与中河路交会处一带地域。盐桥建于宋前,北宋时,从江海入城之盐船停泊于此待榷,故名。桥东南昔有严州弄、徽州弄,乃严、徽两帮盐商居处。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汨罗市,有城门十座,其中一座就叫盐桥门,在盐桥西。苏轼杭州市时,曾浚茅山、盐桥两河,分受江潮和西湖之水,盐桥一带成水陆交通要道和货物的集散地。
《咸淳志》:广福庙,在盐桥,神姓蒋,乐赈施,里人相与祠其像以报。咸淳初,赐庙额曰“广福”,六年(1270)安抚潜说友请于朝,封神及其二弟皆列侯,故盐桥又名广福桥,上有广福庙。盐桥一名惠济桥,上有惠济庙,即广福庙,此说始于明代,明《成化府志》、《嘉靖仁和志》、《万历府志》均载,清代各志均袭明志。至于盐桥又名联桥之说,源于清丁申、丁丙《杭郡诗三辑》:陆恩寿,字联桥,号莲峤,杭州市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举人,官安徽铜陵知县。致仕后,回故里,盐桥上建(应该是重建和重修)宋蒋侯庙,桥石加阔,故又名联桥。陆恩寿住盐桥附近,为人和蔼而笃实,为民阔桥建庙,附近百姓一道推重他,或以陆之字名桥,此说颇顺。
盐桥(广福桥、惠济桥、联桥)和桥巅上的广福庙(惠济庙),列代均有建。盐桥一带历来都是百业骈、商贾辐、人丁兴旺的风水宝地。1920年,建盐桥大街时,拆改拱桥成平桥。1986年整治中河时重建,拆除广福庙改建由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制药厂出资的“庆余亭”,桥侧镌“古惠济桥”名。1992年拓宽庆春路时,将平桥拼宽成梁版式公路桥。
苏轼知杭州市,浚茅山、盐桥两河,《宋史》有载:“临安运河在城中者,日纳潮水,沙泥浑浊,一泛一淤,比屋之民,委弃草壤,因循填塞。元祐中,守臣苏轼奏谓,熙宁中通判杭州时,父老皆云苦运河淤塞,率三五年常一开浚,不独劳役兵民,而运河自州前至北郭,穿中盖十四五里,每将兴工,市肆汹动,公私骚然。自胥吏、壕兵级等,皆能恐吓人户,或云当于某处置土、某处过泥水,则居者皆有失业之忧。既得重赂,又转而之它。及工役既毕,则房廊、邸舍作践狼藉,园圃隙地例成丘阜,积雨荡濯复入河中,居民患厌,未易悉数。若三五年失开,则公私雍滞,以尺寸水行数百舟,人牛力尽,步千里,虽监司使命,有数日不能出郭者。询其所以频开屡塞之由,皆云龙山浙江省两闸泥沙浑浊,积日稍久,便及四五尺,其势当然,不乏坠也。寻铲刷捍江兵士及各色厢军,得一千人,七月之间,开浚茅山、盐桥两河,各十余里,皆有水八尺。自是公私舟船通利,三十年以来,开河未有若此深快者。”
宋史》编著者脱脱以史家眼光叙记宋代苏轼疏浚盐桥运河的情况,记录真实。的确,官家要办一项工程,胥吏众生形态毕露,清者为民谋福,浊者以民牟利,百丑群舞,百姓遭殃。更有甚者是为升官而谋财谋福的“政绩工程”,根本不计民意民需,纯属愚民乱政。上述记录,古今尚可通鉴。
至正十二年(1352),蕲黄军犯杭州市,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战死天水桥,杭州失陷。行省从征官董抟霄复杭州。据《元史·董抟霄传》载:至正十二年(1352),有旨命董抟霄攻州,又命移军援江南。遂渡江,至德清县,而徽、饶之兵已陷杭州。江浙平章教化问抟霄计,抟霄曰:“贼皆野人,见杭城子女玉帛,非平日所有,必纵欲,不暇为备,宜急攻之。”遂进兵杭城。至盐桥,抟霄麾壮士突前,斩杀数级,而诸军相继夹击之,凡七战,追杀至清河坊。贼逃到接待寺中,董抟霄塞其门,用火焚之,贼兵皆被烧死,遂复杭州市
盐桥上有广福庙,祀蒋氏三兄弟。据《广福庙志》所载:蒋氏三兄弟崇仁县(七郎)、崇义县(八郎)、崇信(九郎),世居西溪蒋村,力耕致富,迁居兴德坊(今祖庙巷)。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室南迁杭州,一时间杭州居民阗溢,粮食供不应求,穷苦百姓饿于野。蒋七郎毅然把家存粮食捐给饥民,救活饥民无数。第二年,七郎与弟八郎、九郎商议,效仿西汉宣帝时用常平仓储粮供应之法,秋收时,倾其家资收购米谷,储藏进仓。待次年青黄不接时,允许百姓自带升、斗,自量米谷,只付本钱。所以,百姓尊称为“蒋自量”。蒋七郎把帮助别人解决困苦为己任,临终时嘱咐两个兄弟:“为人须存仁心,行好事,以垂,以布悠远。”里人闻七郎去世的消息,“奔走号泣,若失所依”。为纪念七郎功德,自发集资在兴德坊建造一座祠堂,俗称“蒋相公庙”,亦称“祖庙”,这就是祖庙巷的由来。蒋七郎死后,八郎、九郎依然年年捐资储粮,贱价卖粮。南宋咸淳三年(1267),赵禥准京尹所奏,根据蒋氏兄弟“为国忘家,舍己利人,既诚且久,慷慨济贫”的高尚品德,赐祠额为“广福”。并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追封蒋七郎为孚顺侯、蒋八郎为孚惠侯、蒋九郎为孚佑侯,在盐桥上建广福庙,以资褒奖。故盐桥亦叫广福桥。
《大清会典》:凡各省之列于礼典者,护国佑民则以祀。广济孚顺侯、利济孚惠侯、灵应孚佑候,祭于仁和县,为宋时蒋氏兄弟三人,长名崇仁县,次崇义县、崇信。守土官春秋致祭,以羊一、豕一,行三跪九叩礼。
宋洪迈擅长写怪异小说,他在《夷坚志》中有《王立鸭》一文,读解如下:中散大夫史忞自建康通判任满待放,还临安盐桥故居,带虞候一起逛市场,见卖爊鸭的竟是旧日的厨子王立,虞候亦说是王立,然王立在史忞任通判时死去,已葬一年。此时王立亦看见旧主,即上前拜揖,并邀到家中,献上一只爊鸭。史忞问:你已是鬼,如何白天行走于京城。王立说:“自离开主人就到此处。今临安城中,十分之三皆是鬼也,或扮成官员,或扮僧、道,或扮商贩,或扮娼妓,每日与人交往,和平相处。”史忞疑问:“这鸭是不是真鸭?”王答:“当然是真鸭,买于市中,每天十只,天不亮到大作坊就釜灶治成熟,然后到市场去卖,天天如此,所赚足可糊口。然而,白天好过,夜里就惨了,无屋可居,多在卖肉摊的案板下睡觉,还往往被狗所追逐。”史忞好奇,拿出两千钱向王立买鸭,第二天王立拿四只热气腾腾的爊鸭给旧主。于是主仆经常往来。一日,史叹口气说:我是人,和鬼经常相处,大概不久人世矣。王立诡笑曰:主人莫惊慌,你不是天天看见大少爷的奶娘吗?她就是鬼。于是从袖中摸出两颗白石给史忞,说:当她面把二白石火中,就知道我是不是在说谎了。史忞听了大骇,因为长子的乳母在他家已三十年了。一日,史忞笑嘻嘻诘问老:“有人说你是鬼?”媪虽然非常生气,但无惧容,笑着回答:“老婢已六十岁了,真可当鬼了。”适小妾在旁熨衣,史就投石熨斗中,少顷焰起,老媪颜色惨然,渐益浅淡如水墨中影,忽寂无所见。王立亦不复来。
自古说鬼技相同,今洪迈夷坚志》说怪异又不同于《聊斋》。
参考资料
寻踪网杭州百科.www.xunzong.net.2019-08-08
目录
概述
概述
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