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豹座(Camelopardalis或Camelopardus),简写为Cam,意为“长颈鹿”,是全天88星座之一,大小位居第18,是一个暗淡的北方星座,大部分位于御夫座和英仙座的北方。
鹿豹座最早出现在1613年由
荷兰神学家皮特鲁斯·普兰修斯(Petrus Plancius)创造的地球仪上。鹿豹座的中心点的坐标为
赤经8时48分,
赤纬+69°,每年12月23日子夜鹿豹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鹿豹座所占据的天区范围为赤经3时11分至14时25分,赤纬+53°至+85°,面积为756.83平方度,占全天面积的1.835%。其周围的
星座是
天猫座、御夫座、英仙座、
仙后座、
仙王座、
小熊座、
天龙座和
大熊座。在南纬5°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看到完整的鹿豹座,在南纬37°以南的地区则完全看不到这个星座。
鹿豹座中亮于5.5等的
恒星有45颗,其中,最亮的恒星为鹿豹座β,中名“八谷增十四”,其
视星等为4.03等,
绝对星等为-4.5等,是颗G0 Ib型
超巨星,距离为1700光年。
星座简介
鹿豹座的拉丁文名称是Camelopardalis,意思是“
长颈鹿”。由于看上去长颈鹿身上有类似于豹子身上的斑点,他的头和蹄子和鹿相似,因此我国早期将Camelopardalis翻译为“鹿豹”。
鹿豹座是一个很大的“瘦高挑”型的
星座,全年可看见,特别是秋天夜晚更是引人注目。鹿豹座的范围为
赤经:3时20分~14时25分,
赤纬:+52.25,-86。每年12月23日子夜,鹿豹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它紧挨
北极星,与
北斗七星遥遥相对。鹿豹座大部分沉浸在
银河系之中,形成一个细长而歪斜的
五边形。但其中都是比4等星更暗的星,而且一般在南纬7度以南地区的居民看不到这个星座。
鹿豹座最亮的星是鹿豹座β星,中文名“八谷增十四”,其
视星等为4.03等,距离997光年,是颗G0型
超巨星,其光度是太阳光度的5000倍。据观测表明,它实际上是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主星的视星等为4.0等,
伴星为8.6等。
鹿豹座中有一个很容易分辨的疏散
星团,编号为
NGC 1502,用
双目望远镜就可以观察到。编号为NGC2403的是个比较明亮的Sc型
螺旋星系,其视星等为8.4等。编号为IC342的是一个SBc型
棒旋星系,视星等为9.2等。鹿豹座α星中名“
少卫”或“紫薇右垣六”,
视星等为4.29等,光度为
太阳的25000倍,距离6940光年。
距离鹿豹座α星不太远的NGC 1961是个视星等微1.1等的Sb型
旋涡星系。且在这个
星系中
恒星形成速度比我们
银河系中恒星形成的速度要快10倍以上。
研究历史
在
托勒密王朝时代的
星座表中没有鹿豹座的名字,这是少数没被古人注意的星座之一,曾经被称为“缺席的星座”。鹿豹座的一部分相当于我国古代星空划分中紫微右垣的一部分。据有关学者考证,鹿豹座最早出现在1613年
荷兰神学家P.普朗修斯所创制的天球仪上。
星座故事
这是一个因名字写错而将错就错的星座。1624年
德国数学家巴奇本想将这一片由暗弱小星组成的星空,用《圣经》中的一匹骆驼来命名,因为这匹骆驼将
利百加送到
亚伯拉罕的儿子
以撒那里,与以撒结为夫妻。可是,当他用希腊文书写“骆驼”这个单词时,确误写成了“
长颈鹿”。以后就以讹传讹,将这个名字定了下来,中文译为鹿豹座。
重要主星
尽管鹿豹座是全天88大
星座中第18大的星座,它并不是十分明亮,其中最亮的恒星也只有4等。实际上整个鹿豹座中只有4颗
恒星小于5等(亮于5等)。
鹿豹座α是一颗蓝色的
超巨星,其
星等为4.3,距
地球5000光年。它是肉眼能够看到的最遥远的恒星之一。
鹿豹座β是鹿豹座中最亮的恒星,其星等为4.03。这颗恒星其实是一对
双星,包含一颗4.0等的恒星和一颗8.6等的恒星,主星是一颗距离地球1000光年的
黄超巨星。
鹿豹座11 是一颗5.2等的恒星,距离地球650光年。它看上去十分接近6.1等的 鹿豹座12,但它们不是真正的双星,而是一对光学双星。
Σ 1694(或称Struve 1694,32 Cam)是一对距离
地球300光年的双星。这个
双星系统中的两颗
恒星都是蓝白色的,主星5.4等,
伴星5.9等。
鹿豹座CS是鹿豹座中第二亮的恒星,但是神奇的是他既没有包括在在拜尔命名法中,也没有包含在弗兰斯蒂德恒星命名法中。它的
星等为4.21,略有变化,可能是一颗
变星。
深空天体
鹿豹座位于
天球中背对银面的部分。因此这个
星座的光亮没有被
银河系的光亮遮掩住,我们在这个星座中可以看到许多遥远的
星系。
NGC1569
鹿豹座的一个星系。
NGC 1569就正在历经着一次大量的
恒星形成活动,而且启始的时间可以倒推到2500百万年前。星爆活动所产生的混乱环境,主要是由许多的
超新星爆炸所造成的。这些
宇宙级爆炸不但会喷抛物质,也会触发新一轮的
恒星诞生活动。位于我们螺旋状银河系的两个大型
星团,恰好出现在这张
哈勃空间望远镜影像的中左方,它们可以视为是
球状星团的年轻范例。这张影像涵盖了NGC1569内部1500光年的区域。距离我们只有700万光年的NGC1569,是个离我们相当近的星爆
星系,因此成为天文学家探索快速演化星系内恒星族群的绝佳目标。
NGC1502
NGC 1502是一个距离
地球约3000光年的疏散星团,
星等为6.9。它包含大约45个明亮的星体,并在其中心有一个星等为7.0的
双星。NGC 1502也与肯布尔瀑布有密切联系,这是一条2.5°长的
恒星链,与
银河系平行,恒星链大致朝向
仙后座。NGC 1501是一个
行星状
星云,位于NGC 1502以南约1.4°处。
IC342
IC 342是IC 342 / Maffei
星系群中最亮的两个星系之一。
矮星不规则星系NGC 1569是一个星等为11.9等的星爆星系,距离
地球大约1100万光年。NGC 2655是一个巨大的
透镜星系,
视星等为10.1。
IC3568
位于鹿豹座,距离大约9000光年,直径约0.4光年,是我们
太阳系的800倍,外形呈球状,注意它明亮的内层抛射壳,这个气体外壳异常的饱满,均匀,非常罕见,可以想象当初这个
恒星爆发时如何壮观:整个恒星突然开始向周围的空间高速膨胀,一个完美的外壳被均匀的抛出。
MS0735.6 + 7421
MS0735.6 + 7421是一个正在
红移的
星团,红移值为0.216,距离
地球26亿光年。它的
星系际介质是独一无二的,以非常高的
速率发射X射线。这个星系团中央的
超大质量黑洞导致了两个直径60万光年的空洞产生。
Tombaugh 5
Tombaugh 5是鹿豹座中的一个很暗的疏散星团。它的
星等为8.4,距地球5,800光年。它的夏普力分类为c,特朗普勒分类为III 1 r,意味着它形状并不规则,并且看起来非常松散。这个疏散星团有超过100颗
恒星,它们亮度变化不大,大多数的星等为15或16。
NGC 2403
NGC 2403是M81
星系群中的一个星系,距离
地球大约1200万光 年,
红移值为0.00043。它介于椭圆形和螺旋形星系之间,因为它的
旋臂较暗,并且中部有很大的凸起。NGC 2403最初是由当时在
英国工作的18世纪天文学家
威廉·赫歇尔发现的。它的平均
星等为8.0,覆盖了大约约0.25°的天空。这个星系的彩色影像显示出它旋臂上巨大发射星云的粉红色辉光,这种辉光必须用天文望远镜和
CCD相机才能看到。
科嘉慧星
1874年7月9日通过近日点,许多个星期都在鹿豹座。6月中旬,它是一颗5等的天体。月底,3等。7月6日,2等,10度的彗尾。7月13日,和它附近的
五车二一样亮度,并拖有20-30度的尾巴。7月18日以后,彗头消失在黎明的光亮中,但是可以看到后面的48度的彗尾。两个晚上之后,增长到63度。从那以后,只有
南半球才能看到它了。7月底,它作为一颗2等的
天体和
天狼星争辉。8月中旬以后,亮度只有4~5等。
Z型星
据
地球530光年的鹿豹座Z型星(ZCamelopardalis,简称ZCam)是此次发现的重点。该
恒星系统中
白矮星会从
红矮星那里积吸含氢的物质。此过程会释放重力能,然后,重力能转化为
热能,导致此系统每几周或几个月发亮一回。
宇宙中大多数
恒星具有一个或更多的
伴星。这些
双星系统因相互吸引而聚在一起,彼此围绕着对方旋转。像鹿豹座Z型星这样的矮新星属于典型的爆发
变星的双星系统,其中一个恒星是白矮星——恒星生命最后阶段的尸体,另一个为红矮星——小而冷的恒星。
天文学家将爆发变星分成两类,小型爆发的叫矮新星(dwarfnovae),爆发剧烈的叫经典新星(classicalnovae)。后者爆发时比前者亮一万到一百万倍。长期以来,观测者发现了该系统大约每3周就会出现小规模爆发,导致一些物质撞向矮新星表面。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GALEX(GalaxyEvolutionExplorer)上的紫外望远镜发现的证据表明,一些
双星系统可以在剧烈爆炸之后,仍然持续闪耀着小型爆发的光芒。来自银河演变探测器(GALEX)的图片证实,4年前发现的气体壳就是鹿豹座Z型星(ZCam)双星系统大爆炸后留下的残余物。这一发现支持了一个20年来的理论:双星系统最终将经历两种类型的爆发,而不仅仅是一种方式。该结果发表在3月8日出版的《
自然》杂志上。
根据理论,鹿豹座Z型星中的矮新星最终将通过氢积吸盘积累足够的物质和压力,从而激发巨大的"
氢能弹",导致经典新星爆发。在2003年GALEX开始对鹿豹座Z型星进行观测之前,没有任何确定的证据表明该
双星系统经历了两种类型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