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水湿之为病,或泛滥于全身而水肿,或侵犯脾胃而为湿阻;或同其他外邪(如湿热)相兼侵犯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如温热熏蒸而发黄者。水液源自胃的受纳,脾的传输,肺的通调而下归于肾。通过
肾阳虚气化而分清浊,清者上升复归于肺而为津,浊者下出
膀胱而为尿。如肾阳不足,无力气化水液而表现尿少、
癃闭;肾阳不能摄水液则表现为
尿频或
尿失禁。水湿病因常见的有:变态反应性疾患、感染、肾血管病变、代谢异常等。利水渗湿药味多甘、淡,可消除有形之水在体内潴留形成的水肿,还适用于淋浊(泌尿系统结石)、
痰饮(如
慢性支气管炎时的痰液积留以及胸水、腹水等体腔内的异常液体)、湿热、黄疸、
疮疡等水湿病证。
利水渗湿药根据作用性质不同,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利水渗湿药应用不当,容易耗伤阴液,故阴虚津伤者应慎用。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并做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
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泻火药。
利水渗湿类药物中,茯苓、猪苓、
泽泻、玉米须、
半边莲、
车前、
通草、
木通、萹蓄、
瞿麦、
金钱草、
茵陈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其中猪苓、泽泻利尿作用较强。利水渗湿类药的利尿作用可受到药材采收季节、药用部位、炮制方法、动物种属、给药途径及功能状态的影响。如冬季采集的泽泻为正品、利尿作用最强,春季采的泽泻作用稍差。利水渗湿药的利尿作用可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1、抑制肾小管对
电解质及水的重吸收,如猪苓、泽泻等。2、影响Na+-K+-ATP酶活性,如茯苓、
泽泻。3、与钾离子排出有关,如
通草、泽泻。4、作用于
血浆心素,如泽泻可明显升高
小鼠血浆心钠素含量。5、
醛固酮拮抗剂作用,试验研究表明获苓素可能是一种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利水渗湿类药物中
茵陈蒿(茵陈蒿汤)、
金钱草、
半边莲、玉米须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其中茵陈蒿所含利胆成分最多,茵陈及其复方能扩张Oddi括约肌,促进胆汁中固体物、
胆酸及
胆红素的排出;泽泻能改善肝脏脂肪代谢,具有抗
脂肪性肝病作用;泽泻、茵陈、猪苓、茯苓有保肝作用,茵陈能减轻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细胞损伤,改善肝功能。
利水渗湿类药物中,茯苓、猪苓、茵陈、金钱草、
木通、萹蓄、半边莲等具有抗菌作用,
车前、茵陈、
地肤子、萹蓄、木通等具有抗真菌作用,车前子、茵陈等具有抗
钩端螺旋体属作用。如车前子、木通、
枝子与
滑石等组成的八正散能抑制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的P菌毛的表达,使其血凝作用消失,黏附到尿道上皮
细胞上的能力被抑制。从电镜观察到,UPEC丰富的菌毛经药物体内或体外处理后,菌毛明显减少或消失。
泽泻、通草、
茵陈蒿蒿、
虎杖、茵陈蒿汤、茵陈
五苓散均能降血脂,茯苓、薏苡仁、泽泻则具有降血糖的功效。茯苓、猪苓、泽泻以及薏苡仁均有一定的增强免疫的作用。茯苓
多糖、茯苓素及茵陈均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的生长。薏苡仁注射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杠柳、
车前、茵陈蒿、
金钱草均有一定的
抗炎药作用。另外,获苓能镇静、抗溃疡,茵陈蒿能解热、镇痛,香加皮具有强心和兴奋神经系统作用,金钱草和车前子可预防结石,虎杖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还能抗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