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资源配置是在既定条件下,通过有效手段对审计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供给,实现
审计目标的一项活动。其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旨在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基本信息
审计资源配置
审计资源配置指的是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有效的手段或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确保审计资源的有效供应,最终实现审计目标。这项工作涉及到广泛的工作内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审计过程中,
审计资源配置工作需要始终明确其工作目标,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性为核心,将审计资源配置到最合适的地方,使其得到充分利用,以保障审计资源的供给,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
审计目标。
目标
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应该是局部性和阶段性。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应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对于审计职责的变化,以指导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以期实现审计的长远发展。审计资源配置目标是连接社会需求、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不断调整
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是为了最终适应审计的社会需求,引发审计资源的再配置,最终推动审计实践的变革。
社会需求导向
审计资源配置的目标之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保障审计资源供给。审计资源配置目标应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对于审计职责的变化,以指导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以期实现审计的长远发展。审计资源配置目标是连接社会需求、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审计与外部环境的纽带。不断调整审计资源配置的内容与方式,是为了最终适应审计的社会需求,引发审计资源的再配置,最终推动审计实践的变革。
经济效益
审计资源配置的另一个目标是以效益性为核心,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对效益的追求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是资源合理配置追求的目标。因此,效益最大化不仅是审计资源配置追求的目标,并且是核心目标。效益性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
实现审计目标
审计资源配置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计目标。审计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否则审计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目标性也是审计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系统的根本之所在。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行为所期望达到的理想境地或最终结果,是评价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对审计目的在不同的审计环境下的不同要求和不同理解而呈现出来的具体审计目的。
特殊性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包括计划和市场两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计划与市场方式不断协调的历史。要么通过计划配置,要么通过市场配置,要么通过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配置。从形式来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应是一种最佳选择,事实上也是目前各国资源配置方式选择的趋势。
审计资源作为社会
经济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配置方式必然受到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纵观我国
现代审计发展的历史,随处可以观察到计划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对于审计资源配置的影响。而我国审计体系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单一国家审计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并存的审计体系转换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证明。
优化
宏观层次
协调各种资源配置
协调审计资源配置与其他监督资源的配置
政府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某些方面投入多了,就会在其他方面相应减少,这样才能维持平衡。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是否需要审计,或者说,是否需要配置一定的社会资源给以审计。回答是肯定的。审计在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的地位不容动摇,尤其是在市场资源配置方式下,市场本身的缺陷需要我们在协调好审计与其他原有监督部门的关系后,将审计“植入”整个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中,在国家宏观资源配置中为审计配置相应的资源,保证其职能与职责作用的发挥。此外,除了审计监督,政府还为其他监督部门配置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而这些监督部门与审计监督存在一定的交叉,应注意协调它们二者的资源配置,避免社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主要履行或部分履行审计职能的部门和机构,还有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监督检查局,它们按各自的职责查处不同的单位和个人。中纪委负责处理高级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监察部负责处理行政(一般是非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财政部监督检查局主管对象是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所涉及问题中主要是经济问题,而查经济问题、搞经济监督完全是审计部门的职责。因而多年来的多头检查、重复监督和交叉监督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使一些企业叫苦不迭。笔者认为,应取消其他监督部门的审计职能,将这部分资源配置到审计中去,通过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等行使审计职权,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操作程序,运用先进信息手段,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库,建立监督通联机制,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这样,一方面可使这些监督成果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另一方面,又能避免重复审计与
审计资源的浪费。
与市场经济相协调,配置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资源
审计活动的开展,必然要占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但这些社会资源总量毕竟是有限的。在有限审计资源情形下,在不同的审计主体之间,又应进行怎样的配置呢?我们可以从完善审计资源配置方式人手,随着经济体制发展进程而出现的不同审计主体监督范围的收缩以及扩张来重新配置审计资源。配置合理,不同审计主体之间分工就合理,配合就密切,就能提高审计效率;配置不合理,国家审计就可能“越俎代庖”,也可能使得审计工作重复或者遗漏,浪费
审计资源,降低审计资源的效益性。市场经济是目前公认的最优资源配置方式,其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则是:凡是市场能做的,由市场去做,市场能做的则由政府做;私人物品或只能由私人享用的服务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或全体公民共同享用的服务由政府提供;
市场效率高的领域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效率低下的领域则由政府负责。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提升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则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在审计资源配置方面,亦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规则,凡是市场可以承担的审计业务,应由市场承担;不应由市场承担、市场效率低下或涉及国家安全的审计领域应由政府承担。那么,哪些领域是国家
审计资源流向的重点,哪些领域又是社会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资源重点涉足的领域呢? (1)以公共财政改革推动国家审计资源的重新配置,逐步实现较高层次国家审计监督。从审计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国家审计不仅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而且属于较高层次监督。它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中监督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对其他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确保经济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发挥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监督保障作用。(2)随着国家审计资源战略性退出,社会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资源则会出现相对丰盈,涉足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微观企业审计的主体。在宏观的审计资源配置中,不应忽视政府的作用;同样,发挥国家资源配置的作用,也不应否定市场的作用。政府配置
审计资源是为了补充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在审计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共财政改革会使国家审计资源战略性地退出一些市场的竞争领域,社会审计资源、内部审计资源会出现相对的丰盈,从而促进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发展。
协调国家审计资源配置与社会和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的关系
(1)协调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配置。从目前来看,至少需要协调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社会审计是否需要国家审计的监督;第二,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对于国有企业的重复监督如何协调。因为,既然国有企业审计仍然是国家审计资源涉足的领域,虽然在逐步减少,但毕竟还是要涉及。国有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要参与市场活动,要通过市场投资、筹资,参加投标、招标等活动以及其他各种
交易行为,这都可能需要社会审计的参与,这样国有企业就面临被重复审计的问题,从而浪费了
审计资源,然而两者的行为都有其合理性。首先,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监督是必须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其次,重复审计监督的问题在于对国有企业的审计上。范围的协调是关键,目的是要使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审计上加强合作,实行制度分工,从而使它们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当然,为了避免重复、浪费审计资源,对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在
审计目标上进行协调,可以考虑将国家审计的重点放在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上,尤其是在效益性审计目标上面。这既符合国家审计未来审计内容的发展方向,亦可以此来揭露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严重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而真宴性则主要由社会审计组织承担。(2)协调国家审计资源配置与内部审计资源配置的关系。就内部审计性质而言,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审计,不能相互代替。1994年《审计法》第29第规定:“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即使2006年2月28Et新修订的《审计法》也仍然保留了对于内部审计进行指导和监督的规定。企业的
经营活动是一种市场行为,根植于企业内部的内部审计也应是一种市场行为,根据
审计资源宏观配置的规则,国家审计不应涉足这个领域。当然,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外部审计,在工作中需要利用内部审计资源,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经费资源。
微观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国家审计的例证
1.实施审计类型组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从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出现的是财务审计,然后国家审计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化。从世界各国的国家审计实践来看,效益审计已成为国家审计资源配置的核心领域。效益审计所要投入的审计资源远远大于财务审计。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在有限的
审计资源条件下,是否可以放弃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而将审计资源全部集中于效益审计呢?对此,无非有三种选择:第一是只进行财务审计(财政
财务收支审计),第二是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第三是只进行效益审计。从经济发达国家的现行实务看,第一和第三种选择十分罕见,一般都采用第二种选择,即将两种审计类型进行组合。财务审计是社会对审计的基本要求,完全舍弃之,会使审计失去立足之本,更何况“要想在财务审计和真实性审计没有基础的审计环境中,引入复杂的效益审计,那是不可思议的,必须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因此,不能只进行效益审计而不进行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是社会对审计的发展要求,完全不予理睬,会使审计陷入停滞状态,因而也不可只进行财务审计而不进行效益审计。如此设定前提,同时进行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是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
2.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有效利用
审计资源国家审计机关常用的组织方式包括定期审计、送达审计、联合审计、行业审计和专项审计等五种。审计的组织方式不同,所耗用的资源水平也就不同。从原则上讲,每次审计都应采取耗用资源最少的组织方式。但是,不同的组织方式有不同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的
审计目标要求。因此,在确定组织方式时,应首先考虑审计的目标要求,然后在可以满足审计特定目标要求的组织方式中选择耗用资源最少的一种。
3.选用先进合理的审计取证模式,节约
审计资源。审计取证模式,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规划与实施审计工作的切人点,它是审计人员以高效率、低风险的方式完成全部审计任务,达到设定的审计目标的一系列审计程序或审计方法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抽象化、典型化的理论图式或模型。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人手、何时着手、如何手等问题。它一直是研究审计技术方法的核心问题。
4.通过质量控制优化审计资源配置质量控制是提高
项目审计质量,优化审计资源配置的保障。通过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可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降低审计风险,避免
审计资源浪费。
审计效率与审计资源优化配置
效率及审计效率的内涵
莱昂内尔·罗宾斯认为,效率是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对于给定的输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输出,你就提高了效率。类似地,对于较少的输入,你能够获得同样的输出,你同样也提高了效率。由以上效率定义及诠释可知,审计效率是指审计工作实践中发生的
审计成本与
审计成果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审计机构强化内部管理、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审计投入与审计产出的函数关系可用图一来解释,图中曲线表示审计成果与审计成本的函数关系,对曲线作切线L,该切线L的斜率即为切点状态时的审计效率。
审计资源的组成要素及特征
审计资源是用于审计目的和审计建设的各类资产,它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主要指
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指信息资源、社会公共关系、审计客户及审计文化资源等。审计工作业务性强,其产出品为审计报告、审计意见、管理建议等信息服务,审计专业人员和审计信息成为其最重要的审计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审计效率对审计资源配置的要求
审计资源配置的目的是强化经济监督职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提高审计效率,客观上就要求优化
审计资源的配置,从而降低
审计成本、扩大
审计成果。假设审计资源是一定的,且审计资源在简单的两部门间配置,那么审计资源配置与审计效率的关系就如图二所示:直线L表示一定的审计资源在甲、乙两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关系,甲部门得到的审计资源增加,则乙部门的审计资源减少。无差异曲线U表示无论审计资源如何配置,其线上任何一点所产生的效用(审计成果)是
相等的。曲线U1与直线L有两个交点,即指在一定审计成果预期的情况下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所产生的效用是一致的。由图二可知,曲线U离原点O越远,效用越大,当曲线U与直线L相切,到达U2状态时,效用最大,此时实现了理想状态下的审计效率最大化。
审计资源优化配置的几点思考
实际工作中,审计资源配置涉及的部门更多,条件更为复杂。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协调审计力量的配置,更要从微观上把握审计建设的重点,科学配置审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