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舒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陈景舒,广东省佛山市张槎人,字靖庵,别署凝碧楼主,原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书法艺术基金会会长。曾任广东省第二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常委。
人物生平
陈景舒,1931年生,广东佛山人。字(山青)阉,别署“凝碧楼”。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书法艺术基金会会长。曾任广东省第二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常委。早年师从岭南大书法家昊子复,颇得昊门真传。擅隶书,兼工楷书、行草书,旁及篆刻、国书、实用美术等。其书法艺术重传统,力求创新。其适遍两汉简碑刻旁及历代书迹,博取众长,融会贯通,颜师古不泥于古。经长期不懈努力,形成出入于东汉隶书与西汉竹简之间的个人隶书面目。秀丽中有阳刚之气,用笔纯朴,结构奇险。能写两米见方擘隶书,大字气势磅礴,小字朴茂风华,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其书法作品在全国及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地多次展览、刊登和出版。作品被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三十多个单位收藏,并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中国当代书画选》、《中国当代名家书画扇面集》等二十多部书画专册,收刻于翰园碑林区等碑林、碑廊十多处。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等。曾应邀去日本及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省等地交流文艺,1988年赴澳门讲学。连获1986和1988年广东鲁迅文艺奖。曾在广州市佛山市韶关市等地八次举行个人书展和师生书展。著有《实用隶书字帖》、《隶书书写门径》、《四体楹联》(合著)、《隶书入门》(日文版).。
陈景舒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2月12日0∶45去世,享年81岁。
人称“隶书王”
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天(2011年9月19日)晚上,人称“隶书王”的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景舒八十大寿,他的学生和子女在广州河南一个酒家举办了他和夫人的八十双寿庆宴,新闻台《星空夜话》节目有幸被邀出席,藉此机会,我们与陈景舒先生作了一次人生八十的回眸。
陈景舒,广东省佛山市人,1931年10月出生与南海区,他从事书法研究五十多年,善隶书、兼攻楷书、行书,旁及中国幽和实用美术。他的宁秀丽中有阳刚之力,用笔纯朴,结构奇险,大字气势磅礴,小字朴茂风华,形成独树帜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地及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多次展览、刊登和出版,作品被西安中国书法艺术馆等多个单位和国家领导人收藏。
“我开学的先生是康有为的师侄,我是朱次琦的第四代传人,一直以来我以为是没有家学渊源的,没有碰过墨水,后来一查才知道家底就是这样。因为我的老师是陈百奇,他是个翰林公的侄子,也是学生,名叫陈愈岳,陈愈岳这个人就是康有为的师兄弟,朱九江是他们的老师,所以这样数下来我是第四代。”
当时,陈景舒工作的地方就是大三元酒家,很多的茶客就是因为他的字而去光顾这家酒店的,有人认为,陈景舒在酒家食市工作多年,除了字之外,厨艺定也很精湛,但是他自己就一口否定。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他投身岭南著名老书法家吴子复门下,成为他的入室高徒。期间,他一直千方百计搜集吴氏的墨迹,刻意追模;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最后他完全脱胎吴氏的书风而另辟蹊径,独创出一种介乎于东汉隶书和汉简之间的新隶体。陈景舒认为,如果不求变化,一辈子只会成为书奴。他也认为穷则变,变则通,又或者暂时变不通可能是因为功力还没够,也可能是路径不对,但是因此而停步不前,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终结了,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很多广东省人都知道陈景舒是岭南书坛上的一颗闪耀的新星,1981年他应邀东渡日本访问,名噪东海,第二年调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主理日常事务,并被吸收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广东省委机关、广州市、佛山、封开、韶关、茂名等地,八次举行个人或师生书法展览,曾经连获1986和1988年被誉为文艺界最高奖的鲁迅文艺奖,之后被推荐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政协委员,1992年4月,他荣任广东书法家协会主席,期间他见证了广东书坛的变迁。
2004年,陈景舒书法艺术馆在他的家乡禅城区张槎落户,陈景舒从事书法研究四十多年,被别人尊称为“中国隶书王”,有人评价陈景舒的书法已经形成了出入于汉隶和汉简之间的隶书面目,为广东省书坛别开生面,对于种种的美誉,陈景舒显得很谦虚,他说这是父老乡亲对他的厚爱跟鼓励,自己实在不敢当,写隶书只是一种心得。至今,在他家还保留着他的老师吴子复先生写给他的一幅字,这幅字成为了他的人生座右铭。
“吴子复老师认为我跟他学习已经毕业了,那时候他写了一首作品给我,这作品是鼓励我。吴老师是这样教我的,他给我六个碑,分别是“礼气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浦阁颂、教官碑”。学完这六个碑之后,他认为我可以毕业了。在那天他用首诗。写成书法给我,“日终名利自僵所,日日经营脑不休,何此怀兵心似冷,既成书曲一无求。”我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好好地收藏。这里是说一个人如果追求名利的时候,每天都很辛苦,整天围绕着名利,“何此怀兵心似冷”就是这样的意思,“既成书画一无求”自然心情就会很舒畅,这首诗我作为终身收藏,作为座右铭。”
“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跟一般的平民没有什么区别:我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梳洗之后做一下早操,做完后就去喝早茶,这是广州市人的习惯;吃完后去走走公园,回来后看看报纸;下午一般是写字。由于年纪大了晚上我一般就不开晚班了。”七十岁生日那年,陈景舒曾在他的自画像旁边写了一首打油诗:“城南有坎翁,浑然过七十,老态未龙钟,牙疏脚步急”。“其实搞艺术的人心境定要好,不要老是追求名利,所以我很多事情是很低调的,我不会争名逐利,别人称我什么王我很讨厌。佛山市曾经有一家报纸写了个“隶书王”出来,我的学生拿来给我看,我马上烧掉它,为什么称我为“隶书王”,我不是。社会上有很多人写字写得好,为什么要称王称霸呢?所以心境一定要平和,生活要有规律。”
年已八十的陈景舒为人爽朗,心境开阔。他的家布置得很雅致,书房中有一张特别大的书桌,这就是他感悟人生、书写人生的地方,书柜里各种各样的奖状和奖杯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遇到求字的朋友,陈景舒最喜欢写的就是“长乐安康”四个字。他以一颗善良的心希望每一个朋友都能宽容坦诚地去对待生活。老人家非常慈祥,寿宴上,他送给每一位到场的宾客一幅他的大弟子的书法作品,还有一盒寿面。
寄情书画一无求
陈景舒出身贫穷,自小在家乡石湾镇街道当美术陶瓷学徒,每天揉泥制坯,后进广州安乐园茶楼当“后生”。青年时代的陈景舒勤奋好学,刻苦学艺,每天闻鸡即起,临窗挥毫,日月如是,可谓“铁砚磨穿不计年,只待万选有青钱”。早年得名家张奔云启蒙书法,继而投入岭南书法大家吴子复门下,自此书艺大进。
吴子复治学严谨,积多年经验创隶书六碑教学之法,陈景舒入室吴门,刻苦训练,从《张谦碑》学起,至《较官碑》结束,历时两年,终于学成。毕业之时吴子复展纸挥毫,赠诗一首:热衷名利自缰锁,日日经营老不休。何似怀冰心事冷,寄情书画一无求。陈景舒终身把老师的勉励作为座右铭,身体力行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学书如作画,贵在创新。陈景舒的书法得其师真传,出于吴门而不似吴门,遍临东汉碑刻、秦汉简帛,博取众长,终成独特隶书风貌,笔韵出入于东汉隶书与西汉简帛之间,形成陈景舒书法“心正笔正,笔画奇崛,字极端谨,瘦硬通神”的艺术特色。
笔砚磨穿、注意立品
陈景舒擅长隶书,兼工楷行。其颜体楷书功力颇深,笔笔遒劲,字字敦厚,豪放开阔,气势雄浑。不少行家看过他书写的行书都赞誉为清秀脱俗,富于情趣和艺术魅力。
广东省书法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秦萼生称赞陈景舒的书法“功力深厚,基础扎实”。
岭南名家胡根天赞其“书风别开生面,用笔峭劲,结构有奇气,为广东书坛别开生面。”
陈景舒认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突出一个“勤”字,天才处于勤奋,任何艺术家的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没有捷径可走,书法也不例外;其次要做到“五先五后”,即先实用后艺术,先实践后理论,先爱好后旁及,先继承后创新,先业余后专业;最后就是要“立品”,人到无求品自高,不欺世盗名、追求名利。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能够做到这样,品也就立了。
陈景舒还认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这是历来对于艺术作者自身品德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结论。作为书法工作者,必须注意“立品”,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我品德修养,这样才能在书法艺术上达到高尚的境界。
陈景舒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从事书法艺术活动,默默地在砚田中耕耘,通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和追求,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薪火相传、桃李满园
“十年动乱”期间,陈景舒历尽折磨,但在极其繁重的强迫劳动中他仍不忘情与书法钻研,苦中寻乐,锲而不舍。平凡昭雪后,他的作品屡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包括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展出、刊登和出版。1981年他应邀到日本访问,名噪东海
从1986年起,陈景舒先后出版了《实用隶书字帖》等一系列著作,影响遍及海内外,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欢迎。
陈景舒在书骋了五十个春秋,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亦不忘薪火相传。
启授后学,甘当园丁,培育新苗。陈景舒自1973年起从事业余书法教学活动,历任岭南书画艺术学校、岭南老人大学、广州军区老干部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书法教师,受聘为中华书法艺术学会等二十多个书画组织顾问。学生众多,学有所成,屡次获奖,成为各地书法协会会员及专门书法组织成员者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园,硕果累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之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八字亦是由陈景舒所写。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