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舰炮
口径较大的舰载火炮
大口径舰炮(Naval Gun, Large Caliber),指的是所有口径在130毫米以上的舰炮,又称重型舰炮。其主要任务是攻击岸上和海上的目标。MK71-0型 203毫米舰炮也是一种大口径舰炮,它的最大射程可达 51公里,射速每分钟12发,炮弹重118公斤。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航母的崛起,大口径舰炮几乎没有了攻击水面舰艇的机会,其价值只剩下对地支援这样的任务,于是各国皆放弃了研发和装备这样的大口径舰炮。
历史沿革
出现
自从人类发明了火炮以后,人们就想要把这种威力无穷的武器装载到舰船上。舰炮这一古老的常规舰载兵器,作为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一种火器,最早是14世纪最早用于战船上的原始臼炮
发展
到16世纪初,舰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舰船上已经装备了200~220mm的轰击炮,在1853年的希摩普海战中首次使用,但是真正算得上现代舰炮先祖的是十九世纪中叶出现的后装式线膛炮(1864)和弹性炮架(1897),这类舰炮使用了无烟发射药、装甲炮塔和供弹机,渐渐形成了舰炮体系。
鼎盛
舰载机反舰导弹统治大海以前,舰炮一直是战舰最主要的武器,更大威力的舰炮会使战舰拥有更强的攻击能力和大的战斗力,战舰装备的主炮威力一度成为评判战舰优劣的主要标准。 19世纪末开始,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口径舰炮显示出在海战中决定胜负的作用,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中的对马海战以后,形成了“大舰巨炮主义”统治海军战略的时代。进入20世纪,随着1906年英国建造出无畏号战列舰,各海军强国倾其国力建造搭载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展开造舰竞赛。各海军强国竞相不惜血本研发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大口径巨炮,以及为携带这种巨炮而建造吨位更大的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大舰巨炮制胜主义”理论历史顶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空前绝后的战列舰大和号战列舰以及姊妹舰武藏号战列舰更是把大舰巨炮主义发展到顶峰。
衰落
二战逐渐接近尾声,英美这样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航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南沙海战中的巨大作用。随着大和级的沉没,大舰巨炮的年代也落下帷幕,而后来开发的各式导弹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舰炮在海战中的作用。但是,后来人们也意识到,只靠导弹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于是,现代舰炮取代老式舰炮重新上舰。它们可发射制导炮弹和火箭增程炮弹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炮弹,可对地支援或反舰防空。而且,美国海军舰艇上装配的155毫米舰炮,射程可达35公里,射速为每分钟10发,炮弹重102公斤。
作用和特点
历史上著名的大口径舰炮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出现
发展
鼎盛
衰落
作用和特点
历史上著名的大口径舰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