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底稿》是
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
张鸣写“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继《
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
只要领袖的感觉存在一日,
汪精卫就必须做一日的
不粘锅。而
陈公博尽管地位不低,但毕竟在“领袖”的下面,是“臣子”,主要的任务是给领袖奉献才智,所以就无所谓了,得风流,就风流一下。
赵秉钧安排刺杀这活虽然干得不怎么样,但办警察办得还是蛮有成效,连中央首长做的案,地方警察居然都能查出来。
这是《
历史的坏脾气》续篇,这是“一个大教授的小文章”、“一个历史学者的不合时宜的思考”,作者
张鸣说史,总是能化繁为简,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卿本佳人、革命的意外经验、历史的进化课、朝堂上的变戏法、好歹都是读书种、书余。
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在
北大荒,做过农工、
兽医学。后混迹于学界,在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做个教书匠。教书之余喜欢写点东西,其中不少变成铅字出版,有论文数十,学术随笔上百。有所谓的学术专著《武夫治同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等,均遗憾多多。另有随笔集数种。
张鸣少年时曾从事农工、兽医等工作。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政治学博士,现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述颇多,既有《
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
直截了当的独白》、《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另类解读,也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等学术论著。
历史的真与伪,不取决于我们对历史是如何认识的,而决定于历史是谁写的,历史为什么要那样写,因为写历史的人需要那样写,他们为什么需要那样写,是因为他们只有那样写,我们才那样去认识,我们之所以那样认识,是因为写历史的人需要我们那样认识,这正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潜规则”,因为,它揭示出了隐藏在历史真实背后的利益取舍。如果觉得我的说法拗口,请看
张鸣《历史的空白处》是如何剖析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
近
现代史,百年屈辱,是非成败,已成云烟。历史,之所以让人神往,首先不在于其科学系,?在于其真伪性。后人所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历史的痕迹,甚至是历史的阴影,而非历史的真实,要求真、求实,首先从摆脱
阶级意识束缚,从认识历史空白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真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