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格庄位于
留格庄镇驻地北4公里,地处东经121°19′,北纬36°49′。东与望格庄一陵之隔,西与院下村共饮一河之水,村后为
玉皇山,山后与
乳山市林场接壤。玉皇山向南延伸出两条丘陵,将村环抱其中。一条发源于玉皇山的河流穿村而过,将村分成两部。东西两的
土层瘠薄,到处裸露着花岗岩石硼,故本村素有“石硼姜格庄”之称。
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
姜姓在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姜格庄。后姜姓绝嗣,村名未变。
改革开放后,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大量开采石材,加工出口,村民普遍地富裕起来。隶属
留格庄镇。全村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2002年,有890户,2559人。有董、徐、高、薛、刘、隋、许、史、孙、骆、李、胡、赵、乔、卢、辛、纪等17姓,均为
汉族,
董姓人口居多。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时,本村设有薛钓执教的玉峰书馆。1939年,由几处私塾联合成立姜格小学,学生30余人。1956年,由姜格庄、望格庄、大沟店等三个村集资成立完小。1970年,由联办村集资扩建学校,成立联办中学。1978年,联办中学改为三年制,有教职工26人,学生300余人。姜格庄居民历来就有读书习惯。20世纪50年代后,仅中小学教师就有34人,但学历都很低。60年代末,有
专科学历者6人,中专学历15人。随着教育的发展,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2002年,有研究生学历者3人,大专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40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60公斤左右,且大部分为薯类。解放后,村民粮食逐年增加。1957年,人均粮食182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75公斤,全村收入52万元。2000年,全村收入610万元,人均存款3520元。2002年,全村有各种车辆590辆,摩托车400辆,电话630部,彩电700台,冰箱200台,洗衣机23台。村庄建设解放前,民房建筑错落无序,加之河流穿村而过,严重地影响了交通。1970年以后,本村先后划出3个新房区,统一规划街道,投资10万余元,在穿村河上架起了6座大桥,方便了群众生活和交通。1985年,建村委办公室12间,车库3间。2002年秋,住房、街道适当加宽,胡同6米,便于农机的使用和机械的发展。本年,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集体福利1981-1988年,村民的农业税、乡镇的集资和提留,均由村集体支付,每年约在30万元以上。1987年起,相继安装上自来水、闭路电视、有线电视,先后为群众补贴24万元。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春,徐思臻经高洪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秋,高洪义又介绍徐思海入党,并成立党支部,徐思臻任党支部书记。至1943年,发展党员13人,徐思海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反特反奸斗争,发动了80余人参军,150余人支前。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董兆芳、董兆稳、刘富恩、徐思、董早、刘长禄、董长一、董可民、董玉生、董述武。2002年,有党小组10个,党员108人。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自1942年以来,行政主要负责人依次为徐维达、董喜升、徐在滋、徐思岵、许文吉、董兆稳、董喜水、董可民、董周卫、董述武。1999年5月,党支部书记董述武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村委会下设治安、调解、妇女等组织;同时,将村分为两个管理片,各设片长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