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庄(1844~1898)
清代官员、诗人。字临恭,号损轩,
侯官县阳岐乡(今
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下岐村)人,
同治十二年
举人,曾官
邳州市知州。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招之入幕,诗名益著。前期服
厉鹗,句律皆研炼刻琢,不落凡俗,后读
易顺鼎《四魂集》而喜之,改途其其体,风格遂变,有《写经斋诗文稿》等。
人物简介
叶大庄出生于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四年(1844)生。同治十年(1873)中举,援例
内阁中书,改
靖江市(今江苏靖江县)知县。
光绪八年(1882)入张之洞幕府,办理洋务和军务。当时江南防务松弛,日军欲行偷袭。大庄撤“大山灯塔”,迫使日军向
英国保证“不侵犯
长江”,江南始获安全。光绪十年(1884),因丁父忧给假在乡,适逢中法马江海战,协力办团练,战后论功补用。同知,升
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任
邳州市(今江苏邳县)
知州。邳州常有水灾,大庄积极筹资运麦,及时赈济,所谓“冬抚贫户,春办工赈”,于是受灾的六社十三营,逃者归,馁者得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大庄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冒雪渡河,忽狂风大作,船将倾覆,幸而脱险,但自此积劳成疾,不久逝世,年54岁。
著有《礼记审议》、《闽中金石记》、《偕寒堂校书记》、《写经斋诗文稿》、《玲珑阁词》等20多卷,合刊为《玉屏山庄丛书》。其家“玉屏山庄”今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累死邳州
值得 邳州人大书一笔,永远怀念的还要算光绪年间邳州
知州叶大庄。由于叶大庄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受
儒家“忠君爱民”思想熏陶。立志为国为民办实事。
同治十年(1873)中举,援例
内阁中书,改
靖江市(今江苏靖江县)知县。
光绪八年(1882年)入张之洞幕府,办理洋务和军务。当时江南防务松弛,长江流域为
英国势力范围,日军欲行偷袭。如果两个
帝国主义在中国打起来,势必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叶大庄果断撤除“大蕺山灯塔”,使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暴露。迫使日军向英国保证“不侵犯
长江”,江南始获安全。光绪十年,因丁父忧给假在乡,适逢中法马江海战,协力办团练,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战后论功补用。同知,升
知府。
其他信息
光绪二十三年即1897年,叶大庄出任
邳州市知州。当年邳州大雨,平地积水尺余,庄稼颗粒无收。饿遍野,人民纷纷外出逃难,乞讨谋生。叶大庄积极向朝廷奏明灾情,争取钱粮,赈济百姓。并在州内广筹资金,购买麦粮,亲自运送灾户,及时赈济。特别是对受灾严重的邳南六社(今邳州南部、
睢宁县北部、豫宿东北、
新沂市西南)十分关注,亲赴现场,调查了解灾情,亲送钱粮到户。极力使受灾者有食,逃亡者回归。馁者得食。邳州黄河南的河南十三营,邳州、睢宁长期争执不休,有利益就争夺,遇困难就推诿。叶大庄主动承担十三营的救灾,六社十三营一视同仁,“冬抚贫户,春办工赈”。叶大庄在救灾中深深爱上
邳州市这块热土,特别是对猫儿窝(今
运河镇朝阳村大运河水中,因运河蓄洪迁移、疏散)独有所钟。他在给同乡好友陈衍的诗题云:《猫儿窝在邳之东,可对吾乡螺女江,因寄陈阁学》,有诗句云:“螺女江归陈学士,猫儿窝属叶邳州。”(全诗现缺)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公历3月22日。叶大庄身体有病,想到灾民急需生活、生产物质的困境。他亲自解运赈济物资于猫儿窝,冒着突然而来的春雨在河中运送,忽狂风大作,船将倾覆,他镇静如常,劝慰大家说:“为国救民,就是死了,也死得其所”。并口占一诗:“晓雨春流利似泷,献花不借儿女窗。招魂我在猫窝里,门对长河入大江”。为了急速把救灾物资送到百姓手中,他视死如归,不惧风浪,拼搏一整天,幸而脱险。晚上来到猫儿窝,在驻军周防营的土屋养病两天两夜。起来后写下在
大运河风雨巨浪中的《猫儿窝口占》,并书:“二月十九日渡运河,风浪大作,自念无生理;晚抵猫儿窝,借周防营土室病卧两夜”。拖着沉重的病体,回到
邳州市(今
邳城镇)官邸。由于长期积劳成疾,数日就然长逝。正如当时邳州老百姓所说的那样:人家都是去当官的,叶知州是来给我们黄墩湖(原六社十三营)老百姓拼命的。
叶大庄在邳州仅仅几个月,实际上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救灾。但他是在认认真真、日以继夜、全力以赴、真抓实干的救助老百姓。绝不是吹牛作秀的欺世盗名,更不是故作姿态的蒙混上级,也不是装腔作势地哄骗百姓。就是这短短的几个月,应该使他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后一颗耀眼的明星。可是,行将灭亡的
清朝根本无暇表彰叶大庄这个小小的
知州。窦鸿年是邳北人,对叶大庄事迹不太清楚,当他1923年修《邳志补》时,没有将叶大庄载入。后来就很少有人了解这位在邳南六社十三营为老百姓累死的知州。
人物故居
玉屏山庄 位于福州市郊
盖山镇阳岐下村,为清代叶大庄的故居。环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原有20多座房屋,有鱼池假山,具有园林风貌。叶大庄死后,家道败落,山庄被分割,一些房子已毁坏,部分房屋已改建。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该屋为砖木结构,由门廊、披、天井、大厅、厢房、后庭等组成,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正座(大厅及两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穿斗式减木式木构架,双坡屋顶,两边设风火墙。厢房为二层阁楼,厅前廊檐、柱均为
楠木。门墙用青砖清水砌,上设女墙,形似城垛。后庭花园,园中假山峥嵘,怪石嶙峋,花木相映。整座房屋布局匀称,精巧典雅。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诗作
【吴江舟中(三首选一)】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槭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藏书之家
清藏书家。字临恭,号损轩,
福州市闽县(今福州)人。
同治十二年(1873)
举人,官江苏松江同知,喜考据之学。叶氏家族是
福建省有名的藏书世家,叶大庄的五世祖
叶观国,字家兴,
爱新觉罗·弘历十六年(1751)
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他平日好收藏,家有“绿筠书屋”,藏书60000余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诏修《
四库全书》,命各省采进遗书,观国应聘入局。他深入民间搜集群书,为朝廷采集到不少古籍。他还利用收集到的闽中资料撰成《闽中杂记》一书。其曾祖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乾隆六十年举乡荐,大挑一等,以知县试用
江苏省。叶申蔼嗜书胜过其父,其一生致力于读书、藏书,建有“荫余轩书楼”,藏书达30000卷。叶申蔼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为官江苏期间,他积极筹款捐资文游、肇文两书院,又购贮书籍捐充书院藏书楼,受到士子的称赞。叶申蔼卒后,所藏书籍大半毁于水火。叶大庄的祖父叶仪昌及父亲叶滋森均为嗜书之人,分别建有书屋“芝石山房”与“
梁章钜”,但此时的藏书已今非昔比,父叶滋森,字与端,号补园。父子乐于藏书。叶家藏书至叶大庄时再一次发展到高峰,达50000卷之多。藏书楼名“玉屏山庄”,在仓山阳崎乡,西近阳崎江,周围为田园,“玉屏山庄”四面为砖砌风火墙,中间古典木建筑,有假山鱼池,至今保存完好。现为
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著有《写经斋全集》17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