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籁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蜀籁》是民国时期四川省遂宁人唐枢(林皋)撰写的一本语言学专著,搜集有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约5000余条,乃于1930年石印问世。今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书籍概述
四川遂宁人唐枢(林皋)广收四川方言词语及熟语约5000余条,编成《蜀籁》一书,1930年石印问世。全书近26万字,收录的词语、句子都是至今尚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以及各行各业用语,内容非常丰富。全书按部首编排,但未标部首名,每个部首内以词语首字的笔画多少为序,由少到多,首字笔画相同者又以词语字数多少为序。全书所收词语句子均未作注释,因为大多数都为当时四川人所耳熟能详。
地位和贡献
(一)集民国时期四川省口语收集之大成
四川方言词语的采集始于西汉扬雄的《方言》,但《方言》所收集的蜀方言词语都是零散的夹杂于全国各方言之间。以后又有人不断地对四川方言进行收集与研究,李实的《蜀语》共收四川方言词语539条,以单音词为主,不分类,以同音字注音,每条都详加注释,有些说明出处,举例有的也有出处。清代成都人张慎仪广收方言词语,辑成《蜀方言》两卷,收四川方言词语803条,仿《说文》体例,按词的意义类属编排,意义相关的词语编在一起;释义之法与《蜀语》一样,详而有据,举例说明出处,反切注音。以上二书,收集的词语不全是口语词汇,有些是文献用例。大规模的口语词汇收集,是1890年西方传教士钟秀芝开始编写的《西蜀方言》,1900年在上海付梓。该书共收字头3786个(包含异体字112个),无字词191个。但《蜀籁》更是有所突破,收集的口语词汇及熟语约5000余条,可以说是集解放前四川省口语收集之大成。
(二)《蜀籁》语料反映了民国时期部分方言语音的特征
《蜀籁》因为语料丰富,所以较好保存了当时方言语音的一些特征。当时遂宁话语音存在部分[f]、[x]混淆的现象。如:卷一“不圆换”,义为“某件事没做得完整或说谎说得有破绽”,现在作“不圆范”,卷二“圆圆换换”,现在作“圆圆范范”。“黄桶”义为很大的木桶,遂宁话读为“房桶”,如卷二:“房桶腰杆”,卷四:“要拿房桶那们大个肚皮来装”。卷二“太阳出来辉红,晒得石头梆硬”,“辉红”应为“绯红”。
某些见系二等字声母为舌根音。如:“改交”,现在作“解交”,义为调解纠纷。卷一:“下不得无情手,做不得改交人。”卷二:“天上人打架,要地下人改交。”卷四:“自怄自改”应为“自怄自解”,义为自己生气,自己想通消了气。
还有如当时“脚”与“足”已经读成同一个音了,如卷一“下四脚”写成“下四足”,同卷“一脚带”写成“一足带”,卷二“好角色”写成“好足色”,同卷“好足色不在头二三下”。与现在成都话将“足球”说成“脚球”语音一致。当时把彩虹读为[kog],《蜀籁》用“杠”字,如卷三“东杠日头西杠雨”,义为“东边出现彩虹意味着会睛,西边出现彩虹意味着会下雨。”
(三)弥补了现代大型辞书的缺陷
1.补收词
眼泪水:《蜀籁》卷四:“眼泪水泡饭吃”,同卷:“眼泪水往肚皮头流”,又同卷:“算盘一响眼泪水长淌”。比《蜀籁》时代稍早的拟话本小说《春台》亦有用例,卷四:“这一阵把我的两腿打破,痛得我眼泪水只往肚落。”曾宪国《雾都》:“这情景被她收进眼里,倚在厨房门柱揩不尽眼泪水。”《汉语大词典》未收。
搭拌:多亏(某人)帮忙。《蜀籁》卷二:“寡母子生儿搭拌众人。”
有些方言词,现代多数地区不存,而被收在此书中得以保存。如“一角带”,各方言词典和大型辞书均未收录,但现在四川内江等地区还用,如“他是端公道士一角带”,意谓他身兼二职。过去贫民家遇丧葬时,往往请这种人以节约分别请端公和道士的开支。
2.补义
朝日:《汉语大词典》“朝日1:早晨初升的太阳。朝日2:1.古代帝王祭日之礼。2.帝王坐朝听政之日。”《蜀籁》卷三:“为着他人事朝日忧在心。”清冉崇文《洋烟赋》:“一口两口,三天五天,既从心中有瘾,自愧囊底无钱。朝日神思梦想,静夜意绊情牵。”《跻春台》卷一:“不觉已到九月,其母天天追问,路生东推西诳,想说实言,又怕母亲怄气,朝日烦闷,胡思乱想。”卷二:“朝日里心中细思想,假相好巧言去投降。”卷三:“德辉为人奸诈,且多隐恶,因衣食不足,想方拉骗,做事更加欺心,而家中越加紧促,朝日愁闷。”卷四:“朝日忧虑,无计可施。”
翻:《蜀籁》卷四:“翻话难说翻病难医。”《跻春台》卷一:“帐还清将余钱医夫病患,那知道人背时越医越翻。”巴金《春》十三:“昨天下午病已经好了,怎么好好的今天又翻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及此义。
巫教:《四川方言词典》:“同‘巫’,没有正义,不讲原则”。还指没有发展成有组织、有场所的成熟宗教,以巫师活动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如《蜀籁》卷一:“不管他巫教道教,只要搞得热闹。”
3.纠正释义错误
盘家:《汉语方言大词典》:“理家。”《汉语大词典》:“方言,指善于管理家务。”释义错误,其实是指为了家人的生计而辛劳。《蜀籁》卷四:“盘家养口。”《跻春台》卷三:“他原是我请的,况又比我更穷,卖力盘家,今陷他在卡中,他家怎能过活?”卖力盘家,指靠出卖气力养家。卷四:“世间谋生之路极多,挑葱卖蒜也可盘家,伤命养亲,何以算孝?”
4.补例
罩子:《四川方言词典》“罩子”条:“蚊帐”,但未举例。《蜀籁》卷一:“干儿做不得孝子,蚊烟当不得罩子,阙嘴打不得哨子,子抬不得轿子。”
原本不足处
(一)体例
《蜀籁》编排上将词和俗语统一编排在一起,这样的长处是使词典使用者能学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实际用法,而不仅仅是知道词义。但词和例句混合编排,对于词语的查检,词语的切分都有困难。现在词典编排通行的做法是单字词下排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然后再分别举例。
全书所收词语句子均未作注释。对于当时大家耳熟能详,都能理解的词,由于时过境迁,很多词不加考证注释一般人就不知确切意义了。如本书收“不钉对”,由于未作注释,后来的《四川方言词典》和《成都方言词典》均未收录,查检《西蜀方言》,发现记录有“丁对”一词,举例“他两个的力量丁对”,英语释义为“他两人的力量相称”。可知此“钉对”即“丁对”,义为“(力量等)相当、相称”。
全书无索引,不利查检。由于未注音,对于复原当时确切语音有困难。
(二)收词
《蜀籁》收词规模确实达到了在此之前未有的高度,但收入了不少通语。如以“不”开头的三字语,就收了以下流行于通语中的词,如“不客气、不服气、不留心、不虚心、不甘心、不放心、不热心、不听话、不松手、不丢手、不懂事、不怕事、不必说、不好说、不要说、不明说、不见效、不生效、不确实、不踏实、不贪耍、不愿意、不如意、不满意、不在意、不近情、不徇情、不明白、不坦白、不纯正、不欺生、不值钱、不要钱、不讲究、不追究、不认帐、不认真、不认识、不服老、不过瘾、不合群、不合身、不清楚、不清静、不得志、不得时、不成器、不好看、不好过、不好惹、不中用、不中听、不通理、不完善、不完全、不脱俗、不得体、不打紧、不在理、不应该、不干净、不方便、不光彩、不厌烦、不惧怯、不喜欢、不爽快、不深沉、不漂亮、不容易、不稀罕、不间断、不停留、不答应、不妥协、不起床、不高兴、不护短、不着急、不耐烦、不吃亏、不赞成、不承认、不知足、不长进、不一定”。当然,这些通语也可以理解为当时四川方言区亦常用,但与此书收录方言俗语的宗旨相左。
(三)用字
有些字本有非常通行的字而不用,过多选用同音字代替。
表示“指戳”义,四川方言多用“戳”,读如do,《四川方言词典》就收有“戳背脊骨、戳背壳、戳客、戳烂事”等词语。《蜀籁》中多写作“夺”,如卷一:“一笔夺破天”、“你说一句他夺一句”、“你莫夺我鼻子我莫夺你眼睛”、“十个说客当不倒一个夺客”卷二:“夺漏窟窿”、“指指夺夺”,卷三:“癞蝈蟆变的,夺一吓跳一吓”卷四:“纸糊灯笼一夺就穿”。
表示次数的的“下”,《蜀籁》中多写作“吓”,如卷一:“不依吓数”、“伸一吓缩一吓”卷二:“尝吓辣子汤”卷三:“会打捶不在头二三吓”、“凑倒一吓来跟你算总账”、“当回舅子也要吃吓九大碗”、“痛处吓吓戳倒短处吓吓捉倒”卷四:“要死也要拼吓命”、“运气不对头,吓吓马咬牛”、“骑马没有碰倒亲家,骑牛吓吓碰倒亲家”。
“整”义为“捉弄,害;做”,《蜀籁》中多写作“振”,卷一:“十娟九无情,有情就会振死人。”卷二:“振冤枉。”卷三:“东方发白,振齐擦黑。”卷四:“膏民脂下民,端振乡里人。”同卷:“要振滥就振滥,颇倒坛坛冲罐罐。”
整理本之疏失
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62年翻印此书,又于1982年重版,补上了部首查字索引,并对原书中的错字、落字和衍文作了订正,用方括弧[]改正错字,如怀疑有错,则加上问号。用圆括弧()补上落字,衍文亦用圆括弧括上。校订者改正了原书很多错误,如分别“那”和“哪”,如“晓得那[哪]们生起的”、“只认得睁眼罗汉那[哪]认得闭眼观音。”但还有一些错误,校订者没有注意到,并且原书有些本来不误的地方校订者误疑误改了,下面以1982年版举一些例子。
(一)原文不误而疑误
卷一:“光棍怕净棍[股头?]。”按:“光棍”指流氓、无赖,如卷二:“将军哪怕朝廷反,光棍不怕是非多。”卷一:“一个光棍要十个帮衬。”“净棍”指一无所有的穷汉,过去有句俗语,叫“槭属发芽,净棍称爷。”枫树发了芽,天气逐渐暖和,可以少穿衣服。同样“枫树落叶,净棍落劫。”枫树落叶了,天气逐渐变冷,净棍要挨冻了。“光棍怕净棍”义为再怎样地痞、无赖,碰到一无所有的人跟你拼命,也会害怕。卷一还有:“不怕光棍只怕净棍。”同卷:“光棍怕净棍,净棍怕聊棍。”
卷一:“倚门卖笑〔俏?〕。”按:“倚门卖笑”也是一个固定成语,旧时形容妓女的生活,典出《史记·货殖列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义为“刺绣织绵不如倚门卖笑”。
卷一:“一口难说两面[句?]话。”按:“两面话”指相反的话,“一口难说两面话”指一个人不会说自相矛盾的话。而不是“一张嘴说不出两句话。”
卷一:“人直有人逢[?],路直有人走。”按:“逢”字不误,义为逢承、逢迎、喜欢。义为:“路直走的人自然多,人正直结交的人也多。”
《二)原文不误而改
卷一:“一涌[踊]上前。”按:“涌”除了指水涌之外,也可以指人群像水涌出,如《新西游记》第二回:“那捉东洋车的巡捕,见追不著东洋车,便吹起号,叫来旁边巡捕围了拢来一看,见有许多没辫子的中国人立在路旁,便大叫道:‘赖烟钱的毛脸贼在这里了!赖烟钱的毛脸贼在这里了!’一涌上前,拖著一个问道:‘你为什磨赖烟钱?”’可不改。
卷一:“丁丁猫变的除了眼睛莫[没]得脸”四川方言中多将“没、不要”说“莫”。如改成“没”,则方言意味尽失,不改为是。其它如卷一:“三天莫[没]得两天好。”同卷:“三天不害人,走路莫[没]精神。”同卷:“三十夜晚看皇历,莫[没]得日子了、”卷二:“幸喜鼻子莫〔没」有朝天长,不是都会着雨灌死。”
卷一:“估[苦]打成招。”按:估即强迫,就是强行用刑,使招供。不改为是。卷一:“只宜恶估不宜善求。”同卷:“估买估卖。”义为强买强卖。
卷二:“吃生谷子遇到?椎窝啄[春]的,按:“椎窝啄”,不误,是春椎的柞。因形状为一个弯勾形,四川方言中把具有弯勾形的都称为“啄”,如过去迷信认为人脑袋前额或后脑勺是否突出能决定他的聪明与财运,有俗语“前啄金、后啄银,没得啄啄不机灵。”
(三)原文不脱而误补
卷一:“三个菩萨烧两注香还莫(得)你的希望”。按:“莫你的希望”也可通,此种句式四川方言中习用,如“今天中午只煮了两碗米,莫你的那一碗。”可不补。
卷一:“三个钱一十的李子,哪个不晓得你(的)底子。”按:“你底子”就是“你的底子”,此类用法也习见,如“你家里,我们屋头,他女儿”等。可不补。
卷二:“宁肯截个脑壳,不(肯)割个耳朵。”按:“宁肯……不”组成一个选择句,句子简洁而且显得选择语气坚定。如同卷:“宁肯吃明亏,不吃暗亏。”、“宁肯塞牢洞不塞狗洞。”“宁肯守死寡不守活寡。”
卷二:“天下有个理国家有个(法?)王[黄]耍耍有个草把场”。按:此句虽未断句,但根据整理者改补的字来看,他的断句应为:“天下有个理,国家有个(法?)。王〔黄]耍耍有个草把场。”但不加补改,也可以这样点断并讲通,“天下有个理,国家有个王,耍耍有个草把场。”此处“耍耍”指不务正业的混混儿。
(四)原文误而未改
卷一:“伶伶人常代三分闷。”按:“代”,应为“带”,义为聪明的人总是带着几分傻相。
卷一:“咳嗽未起床,撒[?]鞋未离房,耳听门环响,一趟走他娘。”按:“撒鞋”不可通,应作“鞋”,指鞋后跟踩在脚下,像穿拖鞋一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书籍概述
地位和贡献
原本不足处
整理本之疏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