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场村位于
湖北省松滋市东南边陲,现从一个负债数十万元的亏空村发展成为总资产数百万元、村级积累五十多万元的小康文明村,先后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荆州市委、松滋市委先后授予该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等称号。
九十年代初期的陈家场村,负债数十万元,班子软弱涣散,各项工作停滞不前,群众致富无门。以支部书记朱玉柱为首的现任班子上任后,从班子建设入手,完善组织、思想、作风等各项党建工作制度,凝聚人心,彻底改变村级面貌。选派年轻党员邹进忠到
华中农业大学脱产学习两年,回村后担任村主任至今。为全村群众带回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选送财经主任朱家能到农广校学习,选送副主任刘龙喜到云祺、
正大集团学习生猪养殖技术。目前该村6名村干部,就有两名具有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在村“两委”一班人大幅度提高素质的同时,村党支部把一批经济能人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先后吸纳
柑橘销售能手胡昌伦、生猪运销能人肖习开、肖习华、水产技术土专家佘小初等人加入党组织,辐射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发展经济致富。村党支部还重点加强党员创业技能培训,结合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建起了可容纳300人培训的教室,2007年荆州市委组织部在该村挂牌成立“双联双带”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近两年来,共投入培训资金10万多元,培训70场次,参加培训6866人次,其中党员1054人次。通过党支部的引导,全村群众一门心思抓发展,搞建设,人心稳定,班子团结有活力,陈家场村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陈家场村是
鄂东南有名的旱包子、水袋子、虫窝子。科学发展,首要必须大力改善环境。该村一班人通过深度思考,提出了“一条公路通全村,两条大堤守大门,三条沟渠能排灌,四个泵站保丰收”的农田水利建设思路。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陈家场村被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该村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村村民投入标工26.2万个,投资100万元(其中国家农业开发资金70万元),开挖排灌渠7850米,硬化石渠5000米,装机330千瓦,使1800亩中低产田得到彻底改造,300亩
钉螺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80亩
日本血吸虫易感地带得到根治;实施电网改造和公路建设,投资15万元新修公路3800米,维修公路8000米,实现了村组公路晴雨通车;与电信部门协商,开通了每个组的程控电话。近年来,该村抓住血防综合治理的机遇,新建通村
水泥路4500米,建沼气池300户,改厨、改厕、改圈350户,自来水入户250户,开通有线电视400户,新建标准化节约用地居民小区5000平方米,总投资达到了500多万元。如今的“三子”地已变为“渠成网,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桥涵闸配套,旱涝保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九十年代末期,农副产品普遍增产不增收,看着大批的
柑橘属烂在田里,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走访,领头人朱玉柱三下
深圳市,将外出打工五年、有经商头脑的青年党员佘家元请回村里,带头组建了陈家场村农贸公司。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将全村群众的150万公斤柑桔远销到
河南省、
安徽省、
河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十余个省市。由此,陈家场村把“抓三大经济板块,走两条致富道路,壮大一个公司”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思路。三大经济板块即:优质水稻板块,优质棉花板块,优质水果板块;两条致富道路即发展优质水果致富,发展生猪生产致富,壮大一个公司即在进一步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壮大农贸公司。经过精心的运作,公司经营形势越来越好,每年公司都要组织销售
柑橘属250万公斤、粮食20万公斤、棉花20吨、油料8万公斤、生猪1200头,交易总额达900多万元,产品远销
广东省、
湖南省等9个省、区、市。农贸公司多次被松滋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称号。为了不断适应市场发展,农贸公司通过积极改制,7名股东出资新上了分级打蜡包装生产线,投资70万元兴建农贸公司新厂房,为发展插上了金翅膀。为进一步发展特色经济,扩大产业规模,该村通过高位换头、老基地改造等方式,又新开发
柑橘属基地800多亩,使全村柑桔标准化种植园达到了近2000亩,每年由村里出资4000元聘请
松滋市高级农艺师刘兴翠任技术顾问,确保水果产业增产增收。在生猪产业上,扶持大户发展“150”养殖模式,推动全村生猪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现在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18元。该村领头人、村支部书记朱玉柱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市“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在党旗的指引下,陈家场人正朝着小康目标大踏步前进!